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吗?

 我来答
russelwei
推荐于2017-10-08 · TA获得超过49.5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8.7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4.1亿
展开全部
答案《是的》

解析:
《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 ”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第一目标是“明德” ,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 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第二个目标是“亲民” ,要求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 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关爱广大的民众。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 ,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 《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就是八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 然后推已及人,最终达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程序。
baogege1980
推荐于2018-03-05 · TA获得超过12.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3502万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大目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但这种善性必须经过不断学习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2、“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人不仅自己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朱熹将其改为“新民”,解释为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
3、“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c83d7ca10
2012-04-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38
展开全部
是的,这就是儒家思想“三纲八目”中所讲的“三纲”。但上边的解释有明显的错误,这里的“亲民”并非“去关爱广大的民众”。“亲”在这里也并非为“亲近”之意,而是“新”的意思,即“新民”。“新”作动词,为革新之意。“新民”,即自我革新求进,然后推己及人。正如《大学》第三章所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参考资料: 《大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合肥小罗
2011-06-15 · TA获得超过1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0万
展开全部
是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