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急用!不要在网上或媒体发表过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用读和写来带动语文学习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听说读写、语文 、朗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即能迅速接收复杂的语言信息,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说,即通过大脑的思维整理,能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读,即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写,即写作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七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仍然有些老师认为,讲得少了他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更是一种完全浪费,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视时间。这是又走到了另一极端的理解。把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躲到办公室里喝茶去,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前要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这样给与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事可干,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可是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还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句子),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还可以让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文章,还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首先,在朗读作品之前,必须整体感知作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思想和艺术形象,理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感情基调。如:《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和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是通过朗读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朗读这篇散文时,就应该始终把握一种充满激情、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而同样是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朗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和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听众和自己,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语言技巧准确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细腻地表现感情。在这方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范,就是标准模板,老师必须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音标准,朗读准确无误,语言流畅。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
(二)注意句子的重音和停顿。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意境和中心思想,对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加以强调,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那本书是我的。”在这句话里,如果重音在“书”上,表示那里除了书还有别的东西;如果重音在“我”上,表示书不是别人的。因此处理重音要结合上下文。而停顿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的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比如在抒发强烈的感情之后,可作适当的停顿。
(三)读中要体现感情。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四)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七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 ,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五)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读,还重视自己和学生的写。当老师十几年了,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记得当初怀着青春的梦想与憧憬初次走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着下面50多双充满稚气的眼睛,我就在心底对自己说:“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严师’,我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我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可接下来的日子,我却慢慢发现,跟学生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些学生总与老师保持着一段距离,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找老师谈心。于是我便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尽量去接近学生,同时我开始尝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每一次班会,我都会让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很随意:可以反映上周班内存在的情况,可以给老师委婉地提意见,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学生们的每一封信我都会细细品读。对于信中所反映的班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给予他们答复。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学生,我会很认真地给他们回信。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尝到了书面交流带来的乐趣。多数学生慢慢消除了与我的隔阂,开始在信中敞开心扉跟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话。甚至有些学生在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开始主动给老师写信倾诉。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学期结束后,马上要放寒假了,班内进行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后,班内有一名学习成绩每次都遥遥领先的学生李琳却未被评上“三好”学生。尽管“学习好”并不是评选“三好”学生的惟一标准,但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等结果公布后,我发现李琳趴在桌子上,情绪有些低落——可能她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便发现一封信工工整整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急忙拆开一看,原来是李琳写的。这是一封长信,足足写了5张稿纸。一口气读完了这封信,我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李琳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庭的贫困,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致使她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们交流。这种自卑在学习上转化为一种动力,使她产生了一种一定要超过别人的信念,这使她又非常要强,凡事争先。可是优秀的成绩并没有使她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反而使她有些清高。于是多数同学对她都有偏见,很少有人跟她交朋友。
拿着这封信,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居然背着这么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想:作为她的老师,我有责任让她从阴影中走出来。于是,在这封信的末尾,我给她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家庭的贫困是不幸,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对待。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把自己关在一所封闭的房子里,固执地认为全世界都是黑暗的。其实,轻轻打开门,却蓦然发现,原来外面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亲爱的同学,请试着打开心灵之门,与老师、同学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拥有朋友的日子很快乐。从封闭的房子里走出来吧,13岁的脸上写满的应是纯真的微笑。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让自己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它的到来吧!
春节返校后,我便有意观察李琳的一举一动。我欣喜地发现,她确实是在慢慢转变。自习课上不再一个人闷着头做题,而是开始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不再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而开始跟同学们一块活动。渐渐地,她的身边多了几个形影不离的伙伴,她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初中毕业时,她给我写了这样一封短信:
老师:
就要离开您了,真有点舍不得。永远忘不了,是您领我走出了那所封闭的小房子,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如果没有您,我也许会永远生活在孤独的沙漠里。老师,真的谢谢您。
毕业以后,李琳经常给我来信,俨然把我当成了她的朋友。今年元旦前夕,我收到了她从高中寄来的贺卡,上面写道:
老师,走过了人生的一段旅程后,蓦然回首,竟发现在心灵的最深处,除了父母,您是最重要的人。虽然我们相距遥远,但我相信思念可以穿越空间。祝您新年快乐,生活幸福!
简短的语句,浓浓的情谊。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我分明感到心里升腾起缕缕的温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比学生的理解与爱戴更令人感到欣慰的吗?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其乐无穷。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是密不可分的,也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为此,把写与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能力系统,就是我的指导思想。不片面地割裂听说读写,在写的同时发展多种能力,让一种语文训练语文活动起到综合发展的作用,使多种能力同时养成,提高效率,同时利用富于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4、《现代语文教育漫谈》云南民族出版社
5、《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委委员会编
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的作用》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听说读写、语文 、朗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即能迅速接收复杂的语言信息,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说,即通过大脑的思维整理,能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读,即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写,即写作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七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仍然有些老师认为,讲得少了他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更是一种完全浪费,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视时间。这是又走到了另一极端的理解。把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躲到办公室里喝茶去,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前要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这样给与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事可干,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可是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还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句子),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还可以让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文章,还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首先,在朗读作品之前,必须整体感知作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思想和艺术形象,理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感情基调。如:《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和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是通过朗读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朗读这篇散文时,就应该始终把握一种充满激情、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而同样是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朗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和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听众和自己,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语言技巧准确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细腻地表现感情。在这方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范,就是标准模板,老师必须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音标准,朗读准确无误,语言流畅。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
(二)注意句子的重音和停顿。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意境和中心思想,对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加以强调,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那本书是我的。”在这句话里,如果重音在“书”上,表示那里除了书还有别的东西;如果重音在“我”上,表示书不是别人的。因此处理重音要结合上下文。而停顿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的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比如在抒发强烈的感情之后,可作适当的停顿。
(三)读中要体现感情。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四)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七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 ,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五)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读,还重视自己和学生的写。当老师十几年了,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记得当初怀着青春的梦想与憧憬初次走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着下面50多双充满稚气的眼睛,我就在心底对自己说:“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严师’,我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我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可接下来的日子,我却慢慢发现,跟学生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些学生总与老师保持着一段距离,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找老师谈心。于是我便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尽量去接近学生,同时我开始尝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每一次班会,我都会让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很随意:可以反映上周班内存在的情况,可以给老师委婉地提意见,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学生们的每一封信我都会细细品读。对于信中所反映的班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给予他们答复。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学生,我会很认真地给他们回信。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尝到了书面交流带来的乐趣。多数学生慢慢消除了与我的隔阂,开始在信中敞开心扉跟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话。甚至有些学生在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开始主动给老师写信倾诉。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学期结束后,马上要放寒假了,班内进行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后,班内有一名学习成绩每次都遥遥领先的学生李琳却未被评上“三好”学生。尽管“学习好”并不是评选“三好”学生的惟一标准,但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等结果公布后,我发现李琳趴在桌子上,情绪有些低落——可能她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便发现一封信工工整整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急忙拆开一看,原来是李琳写的。这是一封长信,足足写了5张稿纸。一口气读完了这封信,我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李琳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庭的贫困,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致使她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们交流。这种自卑在学习上转化为一种动力,使她产生了一种一定要超过别人的信念,这使她又非常要强,凡事争先。可是优秀的成绩并没有使她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反而使她有些清高。于是多数同学对她都有偏见,很少有人跟她交朋友。
拿着这封信,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居然背着这么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想:作为她的老师,我有责任让她从阴影中走出来。于是,在这封信的末尾,我给她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家庭的贫困是不幸,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对待。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把自己关在一所封闭的房子里,固执地认为全世界都是黑暗的。其实,轻轻打开门,却蓦然发现,原来外面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亲爱的同学,请试着打开心灵之门,与老师、同学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拥有朋友的日子很快乐。从封闭的房子里走出来吧,13岁的脸上写满的应是纯真的微笑。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让自己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它的到来吧!
春节返校后,我便有意观察李琳的一举一动。我欣喜地发现,她确实是在慢慢转变。自习课上不再一个人闷着头做题,而是开始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不再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而开始跟同学们一块活动。渐渐地,她的身边多了几个形影不离的伙伴,她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初中毕业时,她给我写了这样一封短信:
老师:
就要离开您了,真有点舍不得。永远忘不了,是您领我走出了那所封闭的小房子,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如果没有您,我也许会永远生活在孤独的沙漠里。老师,真的谢谢您。
毕业以后,李琳经常给我来信,俨然把我当成了她的朋友。今年元旦前夕,我收到了她从高中寄来的贺卡,上面写道:
老师,走过了人生的一段旅程后,蓦然回首,竟发现在心灵的最深处,除了父母,您是最重要的人。虽然我们相距遥远,但我相信思念可以穿越空间。祝您新年快乐,生活幸福!
简短的语句,浓浓的情谊。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我分明感到心里升腾起缕缕的温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比学生的理解与爱戴更令人感到欣慰的吗?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其乐无穷。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是密不可分的,也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为此,把写与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能力系统,就是我的指导思想。不片面地割裂听说读写,在写的同时发展多种能力,让一种语文训练语文活动起到综合发展的作用,使多种能力同时养成,提高效率,同时利用富于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4、《现代语文教育漫谈》云南民族出版社
5、《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委委员会编
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