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二战历史问题!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但我认为战争才刚刚开始.凯南所说"两个战争"是指?...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但我认为战争才刚刚开始.凯南所说"两个战争"是指?
展开
展开全部
二次大战和战后的美苏“冷战”。
把整个资料都给你吧,可能对你的学习有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劝你们去工作,我劝你们去战争。我不劝你们求和平,我劝你们求胜利。将你们的城市建到维苏威火山脚下。将你们的船只派往从未探索过的海洋。在与旗鼓相当的敌手的战争中生存。只要你们还未能成为统治者和占有者,那么你们就去做强盗和征服者。
——德国哲学家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材料二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阅读材料,想一想:上述材料宣扬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怎样反驳这些言论?
答案提示:
宣扬的观点:鼓噪与美化侵略战争,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反驳:从侵略战争有悖人性角度批驳;从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角度批驳;从人类最“高尚品格”、“最高贵的美德”、“世界秩序”等的内涵与成因角度批驳;从对比、论证战争、和平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角度批驳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2.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材料二 1.在国联成立以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惟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力,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表示愤慨。
2.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联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理想,它所引起的希望,它所制定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线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摘自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结合两组材料,想一想,国联的成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思考国联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
国联成立的历史意义:联盟倡导和平与安全,反对战争;国联成立意在建立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等等,这些都已成为人类文明演进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类和平解决各种国际争端、处理好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和战争,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和进步,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和历史意义。
国联留下的经验教训:一是国际组织是各成员国所共有的,成员国拥有平等权利,要防止和避免少数大国操控,把国际组织变成大国的工具;二是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要恪守宗旨、坚持原则、有所作为,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给予中国完全发展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的政府;
各国在中国的商务机会均等,不能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谋求特别权利;
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选集》第1卷
材料三 这个条约(指《九国公约》)在1922年2月6日签字……在起诉书中所关联到的全部期间,日本均须受这个条约的约束。
……
日本主张它在世界文明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那么就自愿负担了以上所指定的促进和平、视侵略战争为非法和减轻战争惨状的义务。因之被告的行为,必须与这些义务对照起来加以观察和判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回答:
(1)分析材料一提供的《九国公约》规定的实际含义。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影响和作用。
答案提示:
《九国公约》的实际含义:列强在中国“商务机会均等”,中国向列强“门户开放”,任何国家(指日本)不得在中国谋求“特别权利”。
影响和作用:公约改变了一次大战前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地图: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公约限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地区势力的发展,成为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历史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
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其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自基辛格《大外交》
回答:
在上面这几段话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并认为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崛起,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而是由于其“煽动人心的鬼才”。你同意基辛格的这种分析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
对基辛格观点的评价:基辛格把一次大战后和平秩序被打破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希特勒个人,并认为希特勒能够崛起是由于他的“鬼才”的观点是片面的和不准确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原有“和平秩序”逐渐被打破,并最终导致二次大战的爆发,是由一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因素导致的,主要的并不是希特勒“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
几个方面因素:一是一次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埋藏下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深刻的矛盾;二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封建专制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乘机兴起;三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三国的国内矛盾和危机;四是法西斯主义利用“复仇”心理进行蛊惑性宣传,欺骗和笼络了群众,使法西斯势力得以上台;五是面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外不断加剧的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实行妥协纵容的政策,等等。
希特勒能够崛起,与他富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不无关系,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希特勒代表了当时德国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赢得了德国上述政治力量、阶级阶层的赏识和认可。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材料二 法国抵抗运动的力量,“给了我们无法估量的援助……没有他们这种巨大援助,解放法国和粉碎西欧的敌人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大的牺牲”。
——艾森豪威尔
回答:
有人认为,打败法西斯的主要是美、英、苏三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阅读上面两段话,思考其他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并指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如何。
答案提示:
二战中“其他国家”的作用、中国的作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法西斯势力,是靠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与协作,除了美、英、苏三大国发挥核心作用之外,其他遭到法西斯侵略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这些国家、人民核心国家的密切协同配合,也都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用巨大的民族牺牲,阻滞、消灭和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侵略力量,有效配合了亚太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1)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
(2)结合这句话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转变。
答案提示:
①两个“战争”:二次大战和战后的美苏“冷战”。
②战后国际形势的转变:二次大战后,欧洲严重削弱,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按照战时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在美苏势力均势的基础上,建立起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系。由于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为取得世界霸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材料二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曾经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之间,如果它们想要达成协议的话,就必须分清:那是你们的势力范围,而这是我们的势力范围。”
这句话表明了苏联领导人在“二战”后初期的什么想法?这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苏联领导人的“想法”:凭借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的实力,与美国抗争、对峙,甚至要求“平起平坐”。
对国际形势影响:导致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继而出现美苏争霸。
7.阅读下列材料
基辛格曾在美国尼克松政府中担任国务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谈到60、70年代美国所面临的局势:“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痛苦的调整时期,来适应世界政治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新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我相信,我们国家的不安情绪的最深刻的原因,是这样一种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觉察到的认识:我们正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承认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问题相比,再也不是无限的了;相反,无论是在才智上,还是在物质上,我们都必须规定一个轻重缓急。”
回答:
基辛格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哪些变化?这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
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与苏联的长期争霸和军备竞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美国,因为全球扩张和越南战争使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西欧、日本崛起;两极的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开始出现和形成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
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美国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以“收缩”为特征的“尼克松主义”的新方针,鼓励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从实力地位出发,以和缓的谈判为手段,主动调整与苏联、中国等国的关系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
材料二 “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国家一度分成了两个壁垒森严、阵线分明的集团:苏联支持的埃及(1974年以前)、叙利亚、黎巴嫩、民主也门等国;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土耳其、科威特、伊朗(1979年以前)、沙特阿拉伯等国。
材料三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整个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四 2004年,为报复哈马斯集团制造的一系列自杀性爆炸袭击,以色列炸死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和新领导人兰提斯。哈马斯表示:一定要为两位领导人报仇。随后哈马斯对以色列军民发动了一些进攻和袭击。而这种互相报复的行动,在中东地区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怪圈。
回答:
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作出简要归纳。
答案提示:
中东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地区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重要战略地区(“边缘地带”);二战之后美苏争霸,插手中东地区,导致中东地区的分裂与对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历史性的互不信任和相互敌视;阿拉伯、以色列之间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爆炸暗杀、仇仇相报等。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材料二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名字的原意为“坚定不移的战斗者”,这似乎是对他性格的总结。他一直主张阿拉伯世界必须统一,阿拉伯财富由阿拉伯人共享。在青年时代他就立志要使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执政。萨达姆一心要重铸巴比伦帝国的风采,借以向犹太人和阿拉伯世界展示:阿拉伯世界5000年的历史与文明来自两河流域,来自现今的伊拉克国土。他将自己装扮成巴比伦王朝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坚信他能像尼布甲尼撒大帝那样,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一个东至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回答:
在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有哪些相同的因素?这种因素对整个世界和平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相同因素:宗教、民族矛盾;历史遗留下的领土纠纷;印度、伊朗统治者奉行地区霸权主义;美、苏等大国直接间接地插手与干涉等。
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地区的动荡不定,进而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把整个资料都给你吧,可能对你的学习有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劝你们去工作,我劝你们去战争。我不劝你们求和平,我劝你们求胜利。将你们的城市建到维苏威火山脚下。将你们的船只派往从未探索过的海洋。在与旗鼓相当的敌手的战争中生存。只要你们还未能成为统治者和占有者,那么你们就去做强盗和征服者。
——德国哲学家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材料二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阅读材料,想一想:上述材料宣扬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怎样反驳这些言论?
答案提示:
宣扬的观点:鼓噪与美化侵略战争,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反驳:从侵略战争有悖人性角度批驳;从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角度批驳;从人类最“高尚品格”、“最高贵的美德”、“世界秩序”等的内涵与成因角度批驳;从对比、论证战争、和平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角度批驳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2.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材料二 1.在国联成立以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惟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力,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表示愤慨。
2.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联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理想,它所引起的希望,它所制定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线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摘自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结合两组材料,想一想,国联的成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思考国联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
国联成立的历史意义:联盟倡导和平与安全,反对战争;国联成立意在建立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等等,这些都已成为人类文明演进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类和平解决各种国际争端、处理好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和战争,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和进步,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和历史意义。
国联留下的经验教训:一是国际组织是各成员国所共有的,成员国拥有平等权利,要防止和避免少数大国操控,把国际组织变成大国的工具;二是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要恪守宗旨、坚持原则、有所作为,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给予中国完全发展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的政府;
各国在中国的商务机会均等,不能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谋求特别权利;
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选集》第1卷
材料三 这个条约(指《九国公约》)在1922年2月6日签字……在起诉书中所关联到的全部期间,日本均须受这个条约的约束。
……
日本主张它在世界文明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那么就自愿负担了以上所指定的促进和平、视侵略战争为非法和减轻战争惨状的义务。因之被告的行为,必须与这些义务对照起来加以观察和判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回答:
(1)分析材料一提供的《九国公约》规定的实际含义。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影响和作用。
答案提示:
《九国公约》的实际含义:列强在中国“商务机会均等”,中国向列强“门户开放”,任何国家(指日本)不得在中国谋求“特别权利”。
影响和作用:公约改变了一次大战前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地图: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公约限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地区势力的发展,成为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历史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
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其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自基辛格《大外交》
回答:
在上面这几段话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并认为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崛起,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而是由于其“煽动人心的鬼才”。你同意基辛格的这种分析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
对基辛格观点的评价:基辛格把一次大战后和平秩序被打破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希特勒个人,并认为希特勒能够崛起是由于他的“鬼才”的观点是片面的和不准确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原有“和平秩序”逐渐被打破,并最终导致二次大战的爆发,是由一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因素导致的,主要的并不是希特勒“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
几个方面因素:一是一次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埋藏下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深刻的矛盾;二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封建专制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乘机兴起;三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三国的国内矛盾和危机;四是法西斯主义利用“复仇”心理进行蛊惑性宣传,欺骗和笼络了群众,使法西斯势力得以上台;五是面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外不断加剧的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实行妥协纵容的政策,等等。
希特勒能够崛起,与他富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不无关系,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希特勒代表了当时德国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赢得了德国上述政治力量、阶级阶层的赏识和认可。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材料二 法国抵抗运动的力量,“给了我们无法估量的援助……没有他们这种巨大援助,解放法国和粉碎西欧的敌人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大的牺牲”。
——艾森豪威尔
回答:
有人认为,打败法西斯的主要是美、英、苏三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阅读上面两段话,思考其他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并指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如何。
答案提示:
二战中“其他国家”的作用、中国的作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法西斯势力,是靠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与协作,除了美、英、苏三大国发挥核心作用之外,其他遭到法西斯侵略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这些国家、人民核心国家的密切协同配合,也都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用巨大的民族牺牲,阻滞、消灭和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侵略力量,有效配合了亚太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1)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
(2)结合这句话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转变。
答案提示:
①两个“战争”:二次大战和战后的美苏“冷战”。
②战后国际形势的转变:二次大战后,欧洲严重削弱,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按照战时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在美苏势力均势的基础上,建立起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系。由于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为取得世界霸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材料二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曾经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之间,如果它们想要达成协议的话,就必须分清:那是你们的势力范围,而这是我们的势力范围。”
这句话表明了苏联领导人在“二战”后初期的什么想法?这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苏联领导人的“想法”:凭借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的实力,与美国抗争、对峙,甚至要求“平起平坐”。
对国际形势影响:导致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继而出现美苏争霸。
7.阅读下列材料
基辛格曾在美国尼克松政府中担任国务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谈到60、70年代美国所面临的局势:“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痛苦的调整时期,来适应世界政治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新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我相信,我们国家的不安情绪的最深刻的原因,是这样一种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觉察到的认识:我们正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承认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问题相比,再也不是无限的了;相反,无论是在才智上,还是在物质上,我们都必须规定一个轻重缓急。”
回答:
基辛格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哪些变化?这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
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与苏联的长期争霸和军备竞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美国,因为全球扩张和越南战争使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西欧、日本崛起;两极的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开始出现和形成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
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美国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以“收缩”为特征的“尼克松主义”的新方针,鼓励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从实力地位出发,以和缓的谈判为手段,主动调整与苏联、中国等国的关系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
材料二 “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国家一度分成了两个壁垒森严、阵线分明的集团:苏联支持的埃及(1974年以前)、叙利亚、黎巴嫩、民主也门等国;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土耳其、科威特、伊朗(1979年以前)、沙特阿拉伯等国。
材料三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整个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四 2004年,为报复哈马斯集团制造的一系列自杀性爆炸袭击,以色列炸死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和新领导人兰提斯。哈马斯表示:一定要为两位领导人报仇。随后哈马斯对以色列军民发动了一些进攻和袭击。而这种互相报复的行动,在中东地区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怪圈。
回答:
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作出简要归纳。
答案提示:
中东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地区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重要战略地区(“边缘地带”);二战之后美苏争霸,插手中东地区,导致中东地区的分裂与对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历史性的互不信任和相互敌视;阿拉伯、以色列之间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爆炸暗杀、仇仇相报等。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材料二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名字的原意为“坚定不移的战斗者”,这似乎是对他性格的总结。他一直主张阿拉伯世界必须统一,阿拉伯财富由阿拉伯人共享。在青年时代他就立志要使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执政。萨达姆一心要重铸巴比伦帝国的风采,借以向犹太人和阿拉伯世界展示:阿拉伯世界5000年的历史与文明来自两河流域,来自现今的伊拉克国土。他将自己装扮成巴比伦王朝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坚信他能像尼布甲尼撒大帝那样,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一个东至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回答:
在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有哪些相同的因素?这种因素对整个世界和平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相同因素:宗教、民族矛盾;历史遗留下的领土纠纷;印度、伊朗统治者奉行地区霸权主义;美、苏等大国直接间接地插手与干涉等。
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地区的动荡不定,进而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