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告诉一下我<红楼梦>第27~38回的内容简介..好的加分~

每回题目如下..不要再给我回答题目了..我要内容简介..谢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每回题目如下..
不要再给我回答题目了..我要内容简介..谢谢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展开
 我来答
凡星有梦
2007-06-08 · TA获得超过33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8万
展开全部
  甲戌本第27回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
  甲戌本第27回回后墨: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庚辰本第30回回前墨:指扇敲双玉是写宝钗金蝉脱壳。亦明指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也。
  甲戌本第2回侧批:(“林如海”)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蒙本第42回侧批:(黛玉)真能受教。尊敬之态,娇憨之态,令人爱煞。
  庚辰本第56回双行夹批:作者又用金蝉脱壳之法。

  第30回回目: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
  第34回回目: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36回回目: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38回回目: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2回贾雨村评黛玉:“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
  第34回黛玉对宝玉语:“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第48回黛玉、探春对宝玉语:“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第30回宝钗对宝玉语:“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第34回叙述:“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
  第57回黛玉评宝钗:“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她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她就撒娇儿。”

  无极评点:
  宝钗并非所谓“礼教”的化身,黛玉亦算不上什么“叛逆”的典范。宝钗身上也不乏情感的跃动,黛玉身上亦少不了理性的控制。“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也。”相反,“学海文林”式的儒家风范,倒更多地是在“暗写黛玉”!这是脂砚斋的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它与后世许多读者、评家的见解完全相悖。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脂批所揭示出的问题,也正是原著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尽管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它、忽略它,但钗黛各自的“另外一面”,毕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而面对真实,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4.“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庚辰本第18回双行夹批: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未见长,以后渐知。
  庚辰本第18回双行夹批: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二作未见长,何也?该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蒙本第37回双行夹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
  甲戌本第3回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甲戌本第3回侧批:试看黛玉之心机眼力。
  蒙本第41回侧批:黛是解事人。

  第18回黛玉“颂圣”诗作:“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第22回《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第22回宝钗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第22回叙述:“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作者: 云壑斋斋主 2005-9-23 21:48 回复此发言

  --------------------------------------------------------------------------------

  3 [转帖]风月鉴里话红楼
  第22回宝钗评宝玉参禅:“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第38回宝玉评宝钗《螃蟹咏》:“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第38回众人评宝钗《螃蟹咏》:“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此即为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第32回宝钗评贾雨村:“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第42回宝钗对黛玉语:“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第56回宝钗对李纨语:“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第62回黛玉对宝玉语:“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第35回黛玉盘算凤姐心思:“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
  第40回叙述:“黛玉知她(妙玉)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第45回黛玉礼待薛家仆妇:“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她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第48回黛玉礼待赵姨娘:“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
  第62回黛玉慰袭人:“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

  无极评点:
  以“理想”和“现实”,或者“出世”与“入世”来分别对应宝钗、黛玉,亦有失于片面。事实上,黛玉也有“积极入世”乃至“心计世故”的一面,宝钗也不乏“孤标傲世”乃至“愤世嫉俗”的一面。至少,在脂砚斋的眼中,钗黛各自的“另外一面”,就很值得重视。她(他)反复提醒读者注意的是“黛玉之心机眼力”和“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的状况!《红楼梦》一书,偏偏以宝钗的《螃蟹咏》骂世最狠,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佳。宝钗辅助探春理家的时候,凡事都要“拿学问上提着”,惟恐“流于市俗”;而黛玉闲暇之余,也常常忘不了替贾府的家计营生多多盘算。这无疑是对人物性格的更深层次的暗示。至若写“应制诗”歌功颂德一类的事情,脂砚斋更明确点出:“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在她(他)看来,宝钗反比黛玉更具有“孤高愤世”的品格!这是脂评本中又一个与众不同且惊世骇俗的地方。

  5.“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甲戌本第1回侧批:(“绛珠”)点“红”字、“玉”字。
  甲戌本第7回侧批: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庚辰本第25回双行夹批:(“林红玉”)又是个林。
  庚辰本第25回双行夹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妙文。

  第35回回目: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25回叙述:“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她‘小红’。”
  第27回凤姐语:“(黛玉、红玉)你也玉,我也玉,得了玉的便宜似的。”
  第30回金钏语:“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与“金簪雪里埋”遥遥相对。)
  第32回宝钗语:“她(金钏)活着的时候也常穿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

  附郑文:金钏之名与宝钗相对,小红之名与黛玉相对。何也?由小说交代可知,金钏本姓白,即“白金钏”。正可与“薛宝钗”三字相对。小红本名红玉,乃林之孝之女,即“林红玉”。正可与“林黛玉”三字相对。“白”,“雪”之色也,“金”与“宝”均示其贵。“林”与“林”同姓,“玉”与“玉”重名。“钗”为头簪,“钏”为手镯,都是女子首饰之物。点唇用“红”,画眉用“黛”,皆系妇人化妆用品。这样的对映关系,真是巧妙之至!

  第27讲:黛、钗合一之谜(部分)
  说黛、钗这两个艺术形象,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差异;而且从本质上说,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叛逆,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忠臣,是尖锐对立的,这样的立论,我大体是认同的。但我的读后印象是,在前八十回里,这两个人的思想差异或者说本质上的对立,都是折射式的,两个人并没有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形成哪怕是一次的正面冲突。她们的正面冲突,都表现在因对宝玉的感情而引发的短兵相接之中。林黛玉是刻薄大师,不知您认为书里头,黛玉对宝钗最刻薄的一句话是什么?我认为,那是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黛玉自己因为心疼宝玉,两眼哭肿,像桃儿一般,可是,后来她立在花阴下,看见宝钗走过,发现人家眼睛上有哭泣的痕迹,就嘲笑说,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你听听,这叫什么话?只许自己眼睛哭成红桃一般,不许人家眼有泪痕,说这样尖酸的怪话,这样的冲撞,恐怕不能说是以反封建的思想,去向忠于封建的思想开炮吧?就算你黛玉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怕宝玉被“金玉姻缘”的邪说拐走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也犯不上这么出语伤人啊!
  宝钗在关键时刻也绝不吃素。书里宝钗对黛玉最厉害的一次回话是哪次?您的看法不知道跟我会不会不谋而合?我认为是在第三十回里,黛玉问宝钗在她哥哥的生日宴席上看了几出什么戏,薛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一旁就说,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呀——宝钗就干脆把炮口对准黛玉、宝玉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几句话说得二玉脸红无语,所以说宝钗也不是一味地装愚守拙,温柔敦厚,她一金刚怒目,也够尖酸刻薄的。但是,这场正面冲突也只能说是三角恋爱的情感冲突,很难说她那就是用坚持封建礼教的一套,来抨击二玉的离经叛道。就这个情节而言,我觉得确实分析不出那样的内涵来。
  到了第四十二回,这一回写到,因为黛玉在前面玩牙牌的时候所说的牙牌令里,用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就要审问她。玩牙牌,说出那样的令词,是犯大忌的。其他人听出来没有,不得而知,可能是没听出来,或许以为不过是两句戏词儿。那个时代封建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看《西厢记》《牡丹亭》的戏不算越轨,读那样的书,却要被视为下流行为。薛宝琴作的十首怀古题材的灯谜诗,最后两首牵扯到《会真记》和《牡丹亭》,薛宝钗就“随处装愚”,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辩解说,戏里有的,李纨也说,说书唱戏,里头都有,甚至算命求的签上的注批里也提到,意思就是可以从读书以外的途径得到那样的信息。李纨最后更明确地说,况且又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没关系,留着吧,两首诗不用另作。宝琴作诗的情节,已经是第五十一回,但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一种多少有点古怪的封建礼教规范,即可以从戏曲曲艺里头知道,却不许直接去阅读那样的书籍词曲,有加深一步理解的作用。
  记得我最初读第四十二回,读到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院,让黛玉跪下,说要审问黛玉,我就想,啊,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这回肯定要正面冲突、决一雌雄了!但是,往下一读,不对,竟是写黛、钗两个人的和好。这一回的回目,不但毫无火药味,倒充满温馨的氛围,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不是“谰言”而是“兰言”,“兰言”就是知心话;不是引出激烈的辩论,而是解除了对方的怀疑癖病,黛、钗从此和平相处,直到八十回最后。这不是黛、钗合一是什么?
  这一回脂砚斋特别批道,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这条批语很重要,她说《红楼梦》这书到第三十八回就已经过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可见曹雪芹已经写成的,或已大体拟好回目,计划要完成的《红楼梦》不是一百二十回,实际比这个数目要少。如果是一百二十回,那么到第三十八回就不是过三分之一,而是不足三分之一。估计曹雪芹的书稿至多是一百一十回,很可能是一百零八回。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并不打算把黛、钗的矛盾冲突贯穿全书,在全书过三分之一以后,就有意结束她们之间的摩擦冲撞。她那个话,就是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也是在这一回的批语里说的。她还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她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黛玉死去后的情节,她那时以为我们这样的后人,这样的读者,早晚也能看到,而且会获得跟她一样的感受。但是,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后的文字,后来却被所谓借阅者迷失了,我们哪里看得到,我们只好去想像,但想像黛、钗名虽二人却一身,不知您的想像力是否能达到那个程度,反正,我得坦白地说,困难。
  这些都是转的内容!下面这个网页里有的:http://post.baidu.com/f?kz=43093541
无影之无
2007-06-08 · TA获得超过15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甲戌本第27回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
甲戌本第27回回后墨: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庚辰本第30回回前墨:指扇敲双玉是写宝钗金蝉脱壳。亦明指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也。
甲戌本第2回侧批:(“林如海”)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蒙本第42回侧批:(黛玉)真能受教。尊敬之态,娇憨之态,令人爱煞。
庚辰本第56回双行夹批:作者又用金蝉脱壳之法。

第30回回目: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
第34回回目: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36回回目: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38回回目: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2回贾雨村评黛玉:“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
第34回黛玉对宝玉语:“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第48回黛玉、探春对宝玉语:“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第30回宝钗对宝玉语:“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第34回叙述:“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
第57回黛玉评宝钗:“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她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她就撒娇儿。”

无极评点:
宝钗并非所谓“礼教”的化身,黛玉亦算不上什么“叛逆”的典范。宝钗身上也不乏情感的跃动,黛玉身上亦少不了理性的控制。“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也。”相反,“学海文林”式的儒家风范,倒更多地是在“暗写黛玉”!这是脂砚斋的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它与后世许多读者、评家的见解完全相悖。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脂批所揭示出的问题,也正是原著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尽管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它、忽略它,但钗黛各自的“另外一面”,毕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而面对真实,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4.“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庚辰本第18回双行夹批: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未见长,以后渐知。
庚辰本第18回双行夹批: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二作未见长,何也?该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蒙本第37回双行夹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
甲戌本第3回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甲戌本第3回侧批:试看黛玉之心机眼力。
蒙本第41回侧批:黛是解事人。

第18回黛玉“颂圣”诗作:“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第22回《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第22回宝钗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第22回叙述:“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作者: 云壑斋斋主 2005-9-23 21:48 回复此发言

--------------------------------------------------------------------------------

3 [转帖]风月鉴里话红楼
第22回宝钗评宝玉参禅:“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第38回宝玉评宝钗《螃蟹咏》:“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第38回众人评宝钗《螃蟹咏》:“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此即为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第32回宝钗评贾雨村:“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第42回宝钗对黛玉语:“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第56回宝钗对李纨语:“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第62回黛玉对宝玉语:“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第35回黛玉盘算凤姐心思:“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
第40回叙述:“黛玉知她(妙玉)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第45回黛玉礼待薛家仆妇:“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她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第48回黛玉礼待赵姨娘:“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
第62回黛玉慰袭人:“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

无极评点:
以“理想”和“现实”,或者“出世”与“入世”来分别对应宝钗、黛玉,亦有失于片面。事实上,黛玉也有“积极入世”乃至“心计世故”的一面,宝钗也不乏“孤标傲世”乃至“愤世嫉俗”的一面。至少,在脂砚斋的眼中,钗黛各自的“另外一面”,就很值得重视。她(他)反复提醒读者注意的是“黛玉之心机眼力”和“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的状况!《红楼梦》一书,偏偏以宝钗的《螃蟹咏》骂世最狠,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佳。宝钗辅助探春理家的时候,凡事都要“拿学问上提着”,惟恐“流于市俗”;而黛玉闲暇之余,也常常忘不了替贾府的家计营生多多盘算。这无疑是对人物性格的更深层次的暗示。至若写“应制诗”歌功颂德一类的事情,脂砚斋更明确点出:“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在她(他)看来,宝钗反比黛玉更具有“孤高愤世”的品格!这是脂评本中又一个与众不同且惊世骇俗的地方。

5.“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甲戌本第1回侧批:(“绛珠”)点“红”字、“玉”字。
甲戌本第7回侧批: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庚辰本第25回双行夹批:(“林红玉”)又是个林。
庚辰本第25回双行夹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妙文。

第35回回目: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25回叙述:“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她‘小红’。”
第27回凤姐语:“(黛玉、红玉)你也玉,我也玉,得了玉的便宜似的。”
第30回金钏语:“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与“金簪雪里埋”遥遥相对。)
第32回宝钗语:“她(金钏)活着的时候也常穿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

附郑文:金钏之名与宝钗相对,小红之名与黛玉相对。何也?由小说交代可知,金钏本姓白,即“白金钏”。正可与“薛宝钗”三字相对。小红本名红玉,乃林之孝之女,即“林红玉”。正可与“林黛玉”三字相对。“白”,“雪”之色也,“金”与“宝”均示其贵。“林”与“林”同姓,“玉”与“玉”重名。“钗”为头簪,“钏”为手镯,都是女子首饰之物。点唇用“红”,画眉用“黛”,皆系妇人化妆用品。这样的对映关系,真是巧妙之至!

第27讲:黛、钗合一之谜(部分)
说黛、钗这两个艺术形象,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差异;而且从本质上说,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叛逆,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忠臣,是尖锐对立的,这样的立论,我大体是认同的。但我的读后印象是,在前八十回里,这两个人的思想差异或者说本质上的对立,都是折射式的,两个人并没有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形成哪怕是一次的正面冲突。她们的正面冲突,都表现在因对宝玉的感情而引发的短兵相接之中。林黛玉是刻薄大师,不知您认为书里头,黛玉对宝钗最刻薄的一句话是什么?我认为,那是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黛玉自己因为心疼宝玉,两眼哭肿,像桃儿一般,可是,后来她立在花阴下,看见宝钗走过,发现人家眼睛上有哭泣的痕迹,就嘲笑说,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你听听,这叫什么话?只许自己眼睛哭成红桃一般,不许人家眼有泪痕,说这样尖酸的怪话,这样的冲撞,恐怕不能说是以反封建的思想,去向忠于封建的思想开炮吧?就算你黛玉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怕宝玉被“金玉姻缘”的邪说拐走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也犯不上这么出语伤人啊!
宝钗在关键时刻也绝不吃素。书里宝钗对黛玉最厉害的一次回话是哪次?您的看法不知道跟我会不会不谋而合?我认为是在第三十回里,黛玉问宝钗在她哥哥的生日宴席上看了几出什么戏,薛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一旁就说,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呀——宝钗就干脆把炮口对准黛玉、宝玉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几句话说得二玉脸红无语,所以说宝钗也不是一味地装愚守拙,温柔敦厚,她一金刚怒目,也够尖酸刻薄的。但是,这场正面冲突也只能说是三角恋爱的情感冲突,很难说她那就是用坚持封建礼教的一套,来抨击二玉的离经叛道。就这个情节而言,我觉得确实分析不出那样的内涵来。
到了第四十二回,这一回写到,因为黛玉在前面玩牙牌的时候所说的牙牌令里,用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就要审问她。玩牙牌,说出那样的令词,是犯大忌的。其他人听出来没有,不得而知,可能是没听出来,或许以为不过是两句戏词儿。那个时代封建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看《西厢记》《牡丹亭》的戏不算越轨,读那样的书,却要被视为下流行为。薛宝琴作的十首怀古题材的灯谜诗,最后两首牵扯到《会真记》和《牡丹亭》,薛宝钗就“随处装愚”,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辩解说,戏里有的,李纨也说,说书唱戏,里头都有,甚至算命求的签上的注批里也提到,意思就是可以从读书以外的途径得到那样的信息。李纨最后更明确地说,况且又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没关系,留着吧,两首诗不用另作。宝琴作诗的情节,已经是第五十一回,但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一种多少有点古怪的封建礼教规范,即可以从戏曲曲艺里头知道,却不许直接去阅读那样的书籍词曲,有加深一步理解的作用。
记得我最初读第四十二回,读到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院,让黛玉跪下,说要审问黛玉,我就想,啊,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这回肯定要正面冲突、决一雌雄了!但是,往下一读,不对,竟是写黛、钗两个人的和好。这一回的回目,不但毫无火药味,倒充满温馨的氛围,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不是“谰言”而是“兰言”,“兰言”就是知心话;不是引出激烈的辩论,而是解除了对方的怀疑癖病,黛、钗从此和平相处,直到八十回最后。这不是黛、钗合一是什么?
这一回脂砚斋特别批道,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这条批语很重要,她说《红楼梦》这书到第三十八回就已经过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可见曹雪芹已经写成的,或已大体拟好回目,计划要完成的《红楼梦》不是一百二十回,实际比这个数目要少。如果是一百二十回,那么到第三十八回就不是过三分之一,而是不足三分之一。估计曹雪芹的书稿至多是一百一十回,很可能是一百零八回。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并不打算把黛、钗的矛盾冲突贯穿全书,在全书过三分之一以后,就有意结束她们之间的摩擦冲撞。她那个话,就是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也是在这一回的批语里说的。她还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她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黛玉死去后的情节,她那时以为我们这样的后人,这样的读者,早晚也能看到,而且会获得跟她一样的感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亡魂索命
2007-06-22 · TA获得超过58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红楼梦》是中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杰作,它标志着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最高峰。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他、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认真的创作态度、正确的创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不骨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从而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敏锐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微妙情感和丰富的性格。同时,全书用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悲剧串起贾府的现实生活,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众生相。各条线索交错连结,浑然天成。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为了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著的精髓,我们选编了原著中的一些精彩篇章,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同时在每篇故事后还辟有多个知识栏目,希望这种方式能够使青少年朋友对这部不朽名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活动舞台,在细绘这一贵族家庭的生活画卷时,并未忘记着意表现家族成员的骄奢淫欲、聚敛剥削、滥行威权、腐化败坏、勾心斗角等丑恶行径,客观的结实了贾府有显赫走向衰颓的趋势和原因。这一衰颓的进程和封建神圣的没落与沉沦是同步的,因而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在贾府的围墙中曹雪芹还构筑了一所“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集中了作者所心仪的真、善、美爱情及生活的欢乐;但在丑恶的包围中不可能恒久的保留这一充满理想色彩的净土,归根结底它只能化为“太虚幻境”而残存于理念当中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情节为全书的主干,这是中国观点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边县最成功、意蕴最丰富、一向最深远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较之于历史上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美满的自发行为又进了一步,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显示意义上的志同道合。做为封建社会没落时期造就的叛逆者,宝玉和黛玉都不约而同的怀疑传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并以心心相映的爱情行为作为事实上的 抗争,百折不回,万苦无怨,不记成败利钝,单求无愧人生;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抗争遭到了整个旧势力——封建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礼教,事态人情及传统观念的联合扼杀。红楼梦忠实的宝黛爱情走向祭坛的全过程,写出了命运的悲剧。作者以饱蘸血泪的巨笔,愤怒的,令人信服的控诉了封建制度戕残生命力量的罪恶。
《红楼梦》塑造了成群的人物形象,仪态万方,无异与任务的艺术画廊。他们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各具独特鲜明的个性,大部分在性格行为上不能以简单的善恶律条绳墨,显示了人性的多棱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禄骞骞淮aN
2007-06-22 · 超过1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7万
展开全部
27:芒种节宝钗扑蝶戏耍,无意间听到了小红的秘密,情急之下,嫁祸黛玉。黛玉独自一人葬花,感怀身世。
28:宝玉与蒋玉菡相识,并互赠腰带,将袭人送的要带给了蒋,袭人发现后宝玉又将蒋的要带给了袭人,由此为二人姻缘买下伏笔。元春赐物,独宝钗宝玉相同。
29:贾母等去道观祈福,张道士欲给宝玉说亲被贾母谢绝,宝玉因见一金麒麟与湘云的是一对,便要来想赠湘云。黛玉与宝玉又吃醋吵嘴。
30:宝黛和好如初,被凤姐宝钗等取笑。宝玉调戏金钏,金钏却被王夫人责骂赶出。戏子龄官恋上了贾蔷,在地上画蔷字,宝玉看痴了,以至下雨不知。赶回院中误伤袭人。

抱歉 我自己也是找的 后面的没有找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598227212
2007-06-08 · TA获得超过319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33万
展开全部
你自己看吧

参考资料: http://tianya163.blog.hexun.com/8304614_d.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