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建国初期,三次严重的经济困难.(历史试卷问题)
1。我国在建国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中出见了三次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据史实叙述第一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后两次经济困难的共同原因,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哪些恢复措...
1。我国在建国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中出见了三次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据史实叙述第一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后两次经济困难的共同原因,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哪些恢复措施?并概括经济恢复的共同结果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次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和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
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开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大生产运动收到巨大成效,许多部队、机关达到自给或半自给,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改善了军民生活,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
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人民政府面临的是一个国民党政府留下的,遭严重破坏的处于崩溃的烂摊子,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从1953年起,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稳步开展。到1956年,我国形成了三大改造高潮,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同时开始实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为了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进行新工业企业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工矿企业的作用,统一调配和大力培养建设干部,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运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保证工业建设的需要等。
第三次
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农田受害。农业的减产、农村的“共产风”等天灾人祸加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粮食的供应,人畜出现非正常死亡。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也急剧下降。再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重大的设计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被迫中途停顿,破坏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原定计划,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内容。调整国家各个部门已经变化了的相互关系,巩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和变革中获得的硕大成果,充实新发展起来的一些事业的内容,提高那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新事物的质量。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降低积累率。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力,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了明显的效果。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提出:再用两三年时间,继续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加强现有工业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使它成龙配套,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工业企业开始按照专车化协作原则进行改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到1965年,原定的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各个经济部门在新基础上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
启示: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2、发展才是硬道理,克服经济困难的关键还是经济本身的发展。 3、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无论是40年代大生产运动时的整风,还是建国初党、政、军内部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每一次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都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注重党自身的建设。4、事实证明我们的党是先进的党,充满活力的党,每一次遇到困难我们党总能领导我们克服困难走向胜利。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提出的新的要球,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和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
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开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大生产运动收到巨大成效,许多部队、机关达到自给或半自给,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改善了军民生活,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
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人民政府面临的是一个国民党政府留下的,遭严重破坏的处于崩溃的烂摊子,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从1953年起,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稳步开展。到1956年,我国形成了三大改造高潮,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同时开始实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为了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进行新工业企业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工矿企业的作用,统一调配和大力培养建设干部,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运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保证工业建设的需要等。
第三次
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农田受害。农业的减产、农村的“共产风”等天灾人祸加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粮食的供应,人畜出现非正常死亡。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也急剧下降。再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重大的设计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被迫中途停顿,破坏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原定计划,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内容。调整国家各个部门已经变化了的相互关系,巩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和变革中获得的硕大成果,充实新发展起来的一些事业的内容,提高那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新事物的质量。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降低积累率。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力,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了明显的效果。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提出:再用两三年时间,继续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加强现有工业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使它成龙配套,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工业企业开始按照专车化协作原则进行改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到1965年,原定的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各个经济部门在新基础上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
启示: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2、发展才是硬道理,克服经济困难的关键还是经济本身的发展。 3、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无论是40年代大生产运动时的整风,还是建国初党、政、军内部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每一次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都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注重党自身的建设。4、事实证明我们的党是先进的党,充满活力的党,每一次遇到困难我们党总能领导我们克服困难走向胜利。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提出的新的要球,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