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 歌鉴 赏
(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失误分析】
在高考考场,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于: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于没有规范格式的约束,常常会丢失采分点,最常见的丢分在于:缺少作者情感的分析。
2、手法鉴赏题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看到试卷一片茫然,缺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其实大处记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言志)、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方法,小处记住几个常用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感官、色彩、正面侧面描写加修辞手法)即可,掌握了这些基本可以应对表现手法的大多题型。
3、情景鉴赏题中的“景“不细,往往比较粗,其实一定要把景物概述具体,另外情感概括往往会忘记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只有作者对景物的态度。
4、风格特征类题型缺少举例和例析,只有概括性的句子。不能证明自己的界定。
5、对一些类别诗缺少总体把握,比如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的基本思想内容要清楚,心中有类别诗的主要思想内容的概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6、平时对诗歌的阅读量较少,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完成考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课时
重点突破之形象
【考查重点】
鉴赏诗歌形象的设题形式有:
1、感受诗歌的物象
2、描述诗歌画面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4、理解诗歌的情景
一、【典题导练】
(一)感受物象型
例1(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试题解析】
古诗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从而使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歌的物象,应抓住诗中描写物象的诗句,理解物象的特征,再赏析物象的表意效果。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
1、写的是什么物象?2、最能体现物象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其品行的词语是哪些?3、指出物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模式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二)描述画面型
例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于景物,概括时要抓住意象,分析出意境的特点。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总结归纳】
这首诗 (或哪一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三)鉴赏人物型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从哪了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细节的作者的情感分析概括。解题思路: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格式:通过哪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有:豪放潇洒、斗志昂扬、寂寞惆怅、勇猛剽悍、干练果决、情趣高雅、壮志难酬、怡然自得、怀才不遇、安闲宁静、零落漂泊等。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归纳】
诗中塑造了 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抒写了 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四)理解情景型
例四、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
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含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答题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参考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总结归纳】
诗歌描写了 ( 景物、图景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或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景物、图景)。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二、【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重点突破之语言
考查内容:
1、 考查诗中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的含义
2、 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
3、 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典题导练】
(一)炼字型
例5、(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题的思路为:
(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总结归纳】
炼字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这个字的意思是 (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 意境,表达了 情感。
例6、(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内容上要抓住意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要抓关键词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总结归纳】
该词在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
(二)炼句型
例7、例(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诗歌是以具体的物象连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要善于从这些物象中概括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做概括题一定要提炼,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抽象,不能照抄,不能简单翻译。答题时要分二步: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抽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与上述各题不同的是,概括要求字数精炼,作为思维过程的第一步就不要写出来,只是在思考时要注意到即可。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本题答案:这首诗颔联(描写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衰败景象,(第一步))概括介绍了六朝古都(金陵、南京)昔盛今衰的史实。(第二步)颈联(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 这些代表南京自然景色的词语,(第一步))描绘了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寄寓作者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注意此题答案点较多,不能遗漏。)
【总结归纳】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赏析古代诗歌,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所炼字、句在诗中的含义,再分析它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体味风格型
例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总结归纳】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 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现了 思想感情。
例9、(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小结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http://061214408.blog.163.com/blog/static/3645839820113139644394/
(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失误分析】
在高考考场,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于: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于没有规范格式的约束,常常会丢失采分点,最常见的丢分在于:缺少作者情感的分析。
2、手法鉴赏题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看到试卷一片茫然,缺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其实大处记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言志)、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方法,小处记住几个常用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感官、色彩、正面侧面描写加修辞手法)即可,掌握了这些基本可以应对表现手法的大多题型。
3、情景鉴赏题中的“景“不细,往往比较粗,其实一定要把景物概述具体,另外情感概括往往会忘记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只有作者对景物的态度。
4、风格特征类题型缺少举例和例析,只有概括性的句子。不能证明自己的界定。
5、对一些类别诗缺少总体把握,比如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的基本思想内容要清楚,心中有类别诗的主要思想内容的概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6、平时对诗歌的阅读量较少,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完成考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课时
重点突破之形象
【考查重点】
鉴赏诗歌形象的设题形式有:
1、感受诗歌的物象
2、描述诗歌画面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4、理解诗歌的情景
一、【典题导练】
(一)感受物象型
例1(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试题解析】
古诗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从而使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歌的物象,应抓住诗中描写物象的诗句,理解物象的特征,再赏析物象的表意效果。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
1、写的是什么物象?2、最能体现物象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其品行的词语是哪些?3、指出物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模式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二)描述画面型
例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于景物,概括时要抓住意象,分析出意境的特点。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总结归纳】
这首诗 (或哪一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三)鉴赏人物型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从哪了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细节的作者的情感分析概括。解题思路: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格式:通过哪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有:豪放潇洒、斗志昂扬、寂寞惆怅、勇猛剽悍、干练果决、情趣高雅、壮志难酬、怡然自得、怀才不遇、安闲宁静、零落漂泊等。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归纳】
诗中塑造了 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抒写了 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四)理解情景型
例四、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
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含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答题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参考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总结归纳】
诗歌描写了 ( 景物、图景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或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景物、图景)。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二、【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重点突破之语言
考查内容:
1、 考查诗中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的含义
2、 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
3、 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典题导练】
(一)炼字型
例5、(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题的思路为:
(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总结归纳】
炼字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这个字的意思是 (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 意境,表达了 情感。
例6、(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内容上要抓住意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要抓关键词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总结归纳】
该词在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
(二)炼句型
例7、例(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诗歌是以具体的物象连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要善于从这些物象中概括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做概括题一定要提炼,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抽象,不能照抄,不能简单翻译。答题时要分二步: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抽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与上述各题不同的是,概括要求字数精炼,作为思维过程的第一步就不要写出来,只是在思考时要注意到即可。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本题答案:这首诗颔联(描写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衰败景象,(第一步))概括介绍了六朝古都(金陵、南京)昔盛今衰的史实。(第二步)颈联(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 这些代表南京自然景色的词语,(第一步))描绘了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寄寓作者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注意此题答案点较多,不能遗漏。)
【总结归纳】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赏析古代诗歌,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所炼字、句在诗中的含义,再分析它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体味风格型
例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总结归纳】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 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现了 思想感情。
例9、(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小结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http://061214408.blog.163.com/blog/static/3645839820113139644394/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68cea0100igfm.html
展开全部
记着那些常用的手法,比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等等
答题的时候一般先让你回答手法,再问你如何体现这手法的
这时你就引用诗歌中的个别词,说明就行了。然后大概翻译一下,从整体上说说怎么体现的。一般还要联系作者的心境等等
例子就不举了,给你个地址吧
http://blog.sina.com.cn/henanjwl
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博客,很丰富的内容,都是关于高中语文,你可以看看
答题的时候一般先让你回答手法,再问你如何体现这手法的
这时你就引用诗歌中的个别词,说明就行了。然后大概翻译一下,从整体上说说怎么体现的。一般还要联系作者的心境等等
例子就不举了,给你个地址吧
http://blog.sina.com.cn/henanjwl
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博客,很丰富的内容,都是关于高中语文,你可以看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借一下高三的复习资料i里面基本上都有的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