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的发展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平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平谷这块土地上,便有人类繁衍生息。马家坟、海子、洙水等1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如双刃刮削器、单刃刮削器、双台面石核等30 多件,充分说明平谷地区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 晚期。上宅、北埝头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说明 在7000年前,平谷的先民已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泃河流域的一种独具特色考古学文化已经形成,被命名为“上宅文化”。
夏商时期平谷属古燕国。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铜礼器与金耳环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仅掌握了制造铜器的技术,也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术。而铁刃铜铖的发现(全国仅发现3件),更证明人们对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周灭商,周武王封召公?#93; 于燕,建立了燕国。平谷属燕地。周显王十四年(前354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记年》)。
西汉时,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县,属渔阳郡,县沿在今山东庄镇大、小北关村南。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遗诏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今北城子村东古城遗址即为霍光封地博陆城。西汉中期,县内设盐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盐县迁治于博陆城(东汉明帝时改名盐田县,后废入平谷县)。西汉末年,王莽夺取帝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蜂起。北方为农民起义活动地区。更始二十三年(25年),刘秀遣吴汉等10余名将军率军追击尤来、大枪、五幡诸起义军于潞县(今通州)东,又追至平谷决战,有1.3万义军被斩首。义军残部向东退却,后入辽西、辽东后溃散。刘秀军获胜还军蓟城(今 北京),遂定河北,刘秀称帝,国号汉,是为东汉光武帝。平谷仍之,县治迁于今平谷城处。西晋初省平谷县,地属燕国潞县。后赵,复置平谷县,县城迁至今通州北小营村,隶属渔阳郡。北魏时省平谷入潞县。要阳县由北内迁,城址在今镇罗营乡上镇村。东魏省。隋时平谷地区属无终县。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平谷为大王镇,属檀州密云县。后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于契丹,大王镇属契丹。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蓟州至三河,又破宋军于白河,大王镇属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镇为平峪(同谷)县,平谷县建置恢复,隶属蓟州渔阳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双泉院,金章宗携王妃、公主秋狝 ,驻于院内。翌年,又于双泉院避暑。贞 佑 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顺州、蓟州,平谷县归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长春真人邱处机来县内南独乐河村元宝观(延祥观),观有枯柏,扪之复荣。南塘老人张天度作《复生柏》诗,并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东路首领毛贵挥师北伐,进入河北,攻克蓟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间,修筑镇 罗营、北水峪、南水峪、熊儿寨、鱼子山长城。永乐年间,继续修筑峨嵋山、黄松峪、黑水湾、彰作、将军石关长城。期间,平谷先属北平府蓟州,后改属顺天府蓟 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云等地。永乐二年(1404年),营州中屯卫自塞北迁入平谷县内博陆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间,县内迁来大批山西、山东移民。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刘爱疏通6渠入河。万历十三年(1585年),尚宝少卿徐贞明奉旨督垦京畿水田,自水峪寺、龙家务始,垦稻田若干亩。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兵围蓟州,下三河,过平谷,临顺义县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从密云墙子岭入关,后连克古北口、将军石关,攻克平谷城。清初仍明旧制。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至1667年),清八旗军士大规模圈占土地,先后两次在平谷圈占平地12万余亩。为反对圈地,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以城西阎家庄、马圈庄为中心,爆发白莲教起义,围攻平谷县城,被知县牟云龙镇压,两村夷为平地,起义失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顺天府四路同知后,平谷县属北路厅管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万寿道场,为康熙60大寿祝禧。康熙曾两 次游丫髻山,并为撰文立碑。乾隆、道光都 曾游丫髻 山。乾隆八年(1743年),由蓟州属县改为直属顺天府。光绪初年,天主教传入平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团民火烧张各庄教堂,攻占平谷县城,捣毁县衙,砸开监狱。后被清政府镇压。
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1914年),顺天府改京兆特别区,平谷为京兆属县之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县改隶河北省蓟州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9月,在河北省建蓟密行政督察专员区,平谷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殷汝耕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22县,平谷为其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隶伪“河北省冀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属“燕京道”。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1938年6月在镇罗营建密(云)平(谷)蓟(县)联合政府,7月攻克平谷县城,建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当年撤走。1940年以后,是以鱼子山、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4月在盘山建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7月在鱼子山建西北办事处,辖平谷全境和密云、兴隆一部分。依形势的发展变化,于1940年11月、1942年11月、1943年7月,先后以平谷为中心建立了3个联合县,即:平(谷)密(云)兴(隆)、平(谷)三(河)密(云),属第13专属;平(谷)三(河)蓟(县),先属冀热辽行署第1专署,1945年1月后属冀热辽行署第14专署。1945年9月13日,在抗日军民围攻下,平谷县城解放,平三蓟联合县迁入平谷县城。在八年抗战中,平谷县为国牺牲的烈士555人,有1287名群众惨遭杀害,万余间房屋被烧毁,1121万斤粮食被抢走。1946年3月撤销联合县建置,恢复单一县建置,属冀东行署第14专署。 1949年8月,属河北省通州专署。期间,从1946年9月16日至1947年6月16日,国民党军队仅占领平谷县城及其周围44个村庄9个月。
1958年3月,通县专区撤销,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同年10月,划入北京市。
平谷县自汉高祖十二年设县以来,历经2000余载,期间,县有撤并,境域多变,然县名一直延续至今。正如民国23年《平谷县志》撰写者王兆元所说:“自古建 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势。平谷南、东、北三面环山,层峦迭嶂,资为屏藩。水洳河映带左右,萦回境内,汇于西南,洵天然之疆界。设置县治,远在汉初,迨隋唐以迄有明,虽屡裁省旋仍置县,其终不得而易者,形势使然也。”有人曾戏言:“平谷县的县名就是文物。”
夏商时期平谷属古燕国。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铜礼器与金耳环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仅掌握了制造铜器的技术,也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术。而铁刃铜铖的发现(全国仅发现3件),更证明人们对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周灭商,周武王封召公?#93; 于燕,建立了燕国。平谷属燕地。周显王十四年(前354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记年》)。
西汉时,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县,属渔阳郡,县沿在今山东庄镇大、小北关村南。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遗诏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今北城子村东古城遗址即为霍光封地博陆城。西汉中期,县内设盐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盐县迁治于博陆城(东汉明帝时改名盐田县,后废入平谷县)。西汉末年,王莽夺取帝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蜂起。北方为农民起义活动地区。更始二十三年(25年),刘秀遣吴汉等10余名将军率军追击尤来、大枪、五幡诸起义军于潞县(今通州)东,又追至平谷决战,有1.3万义军被斩首。义军残部向东退却,后入辽西、辽东后溃散。刘秀军获胜还军蓟城(今 北京),遂定河北,刘秀称帝,国号汉,是为东汉光武帝。平谷仍之,县治迁于今平谷城处。西晋初省平谷县,地属燕国潞县。后赵,复置平谷县,县城迁至今通州北小营村,隶属渔阳郡。北魏时省平谷入潞县。要阳县由北内迁,城址在今镇罗营乡上镇村。东魏省。隋时平谷地区属无终县。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平谷为大王镇,属檀州密云县。后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于契丹,大王镇属契丹。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蓟州至三河,又破宋军于白河,大王镇属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镇为平峪(同谷)县,平谷县建置恢复,隶属蓟州渔阳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双泉院,金章宗携王妃、公主秋狝 ,驻于院内。翌年,又于双泉院避暑。贞 佑 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顺州、蓟州,平谷县归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长春真人邱处机来县内南独乐河村元宝观(延祥观),观有枯柏,扪之复荣。南塘老人张天度作《复生柏》诗,并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东路首领毛贵挥师北伐,进入河北,攻克蓟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间,修筑镇 罗营、北水峪、南水峪、熊儿寨、鱼子山长城。永乐年间,继续修筑峨嵋山、黄松峪、黑水湾、彰作、将军石关长城。期间,平谷先属北平府蓟州,后改属顺天府蓟 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云等地。永乐二年(1404年),营州中屯卫自塞北迁入平谷县内博陆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间,县内迁来大批山西、山东移民。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刘爱疏通6渠入河。万历十三年(1585年),尚宝少卿徐贞明奉旨督垦京畿水田,自水峪寺、龙家务始,垦稻田若干亩。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兵围蓟州,下三河,过平谷,临顺义县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从密云墙子岭入关,后连克古北口、将军石关,攻克平谷城。清初仍明旧制。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至1667年),清八旗军士大规模圈占土地,先后两次在平谷圈占平地12万余亩。为反对圈地,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以城西阎家庄、马圈庄为中心,爆发白莲教起义,围攻平谷县城,被知县牟云龙镇压,两村夷为平地,起义失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顺天府四路同知后,平谷县属北路厅管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万寿道场,为康熙60大寿祝禧。康熙曾两 次游丫髻山,并为撰文立碑。乾隆、道光都 曾游丫髻 山。乾隆八年(1743年),由蓟州属县改为直属顺天府。光绪初年,天主教传入平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团民火烧张各庄教堂,攻占平谷县城,捣毁县衙,砸开监狱。后被清政府镇压。
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1914年),顺天府改京兆特别区,平谷为京兆属县之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县改隶河北省蓟州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9月,在河北省建蓟密行政督察专员区,平谷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殷汝耕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22县,平谷为其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隶伪“河北省冀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属“燕京道”。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1938年6月在镇罗营建密(云)平(谷)蓟(县)联合政府,7月攻克平谷县城,建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当年撤走。1940年以后,是以鱼子山、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4月在盘山建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7月在鱼子山建西北办事处,辖平谷全境和密云、兴隆一部分。依形势的发展变化,于1940年11月、1942年11月、1943年7月,先后以平谷为中心建立了3个联合县,即:平(谷)密(云)兴(隆)、平(谷)三(河)密(云),属第13专属;平(谷)三(河)蓟(县),先属冀热辽行署第1专署,1945年1月后属冀热辽行署第14专署。1945年9月13日,在抗日军民围攻下,平谷县城解放,平三蓟联合县迁入平谷县城。在八年抗战中,平谷县为国牺牲的烈士555人,有1287名群众惨遭杀害,万余间房屋被烧毁,1121万斤粮食被抢走。1946年3月撤销联合县建置,恢复单一县建置,属冀东行署第14专署。 1949年8月,属河北省通州专署。期间,从1946年9月16日至1947年6月16日,国民党军队仅占领平谷县城及其周围44个村庄9个月。
1958年3月,通县专区撤销,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同年10月,划入北京市。
平谷县自汉高祖十二年设县以来,历经2000余载,期间,县有撤并,境域多变,然县名一直延续至今。正如民国23年《平谷县志》撰写者王兆元所说:“自古建 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势。平谷南、东、北三面环山,层峦迭嶂,资为屏藩。水洳河映带左右,萦回境内,汇于西南,洵天然之疆界。设置县治,远在汉初,迨隋唐以迄有明,虽屡裁省旋仍置县,其终不得而易者,形势使然也。”有人曾戏言:“平谷县的县名就是文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