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夏朝建立者是启。夏朝(约前2070年/203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扩展资料:
夏朝军事制度的具体情况因史料匮乏, 难以考证,只得从战争史中窥视夏朝的军事制度。《甘誓》启与有扈氏的战争的叙述中提到夏后召令六卿,六卿是六路军队之将领的统称,六卿各领一军,夏后拥有最高军权,指挥六卿,可见夏时已有军权集中的制度。
夏代,社会上下开始形成阶级,艺术品亦随之分化。广众的下层人民使用的器物造型实用,纹饰简单,向朴素的审美方向发展。
而上层贵族王亲垂青的礼器向着纹饰复杂、造型万变的方向演变。下层器皿纹饰以简单的几何图纹居多,或有牲畜纹、鱼纹等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题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北京金瑞博
2024-08-15 广告
2024-08-15 广告
北京金瑞博企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由张磊和合伙人共同创立,专注于为全球制药公司提供法规事务(药品注册)、GMP合规、质量管理数字化、市场准入以及相关工作。我们立志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型咨询公司,为客户合规带来改变,对行业合规产生影响...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北京金瑞博提供
展开全部
夏朝 (约公元前 2070至 约公元前 1600)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县),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编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可参阅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xiachao.htm
2【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3天文学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后)中国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后)、气候统计上:以阳历6月、7月、8月份为夏季,候温法: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
夏朝定都历史
夏 斟鄩 洛阳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3、夏朝帝王谱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 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相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县),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编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可参阅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xiachao.htm
2【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3天文学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后)中国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后)、气候统计上:以阳历6月、7月、8月份为夏季,候温法: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
夏朝定都历史
夏 斟鄩 洛阳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3、夏朝帝王谱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 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相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参考资料: http://bk.baidu.com/view/6543.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夏朝
(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首先夏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但在关于夏是谁建立的问题上现在有两个观点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考古资料中,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在河南五渡河与颍河相交的三角地,找到了一个城——王城岗,是禹都阳城所在地。安先生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龙山时期的城,于是推断:“我们尊敬的大禹,当年很可能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而且住在这里。”不久,安先生又在河南禹州瓦店村发现了一个夏代初期遗址,也具有都城规模。学者们用碳14测年法,得到了这两个遗址始建范围: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也就是说,夏的初年应该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夏确切开始于何年,仍不知道。从考古推测,王城岗和禹州店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间,而公元前2070年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考古发现只是推断了夏朝建立的时间,而确切的建立者是谁呢?断代工程并未考证和说明。
一、支持“夏”是由禹建立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朱绍侯先生认为:“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通过禅让继承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职位——天子。禹通过“疏川导滞,锺水丰物”,使居民“降丘宅土”,使物质生产大力发展,为其部落公有权力私有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孔子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通”。韩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禹得到民众拥护,称其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确立了王权。禹治水功绩也被夸大,其统治下的国土被称为“禹迹”,这充分说明大禹治水对后世的影响,也反映了王权的烙印。
其后,大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有继续“征伐三苗”,取得“夏后”地位。在取得王权后,在嵩阳建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城)建都,之后,对不服从的部落进行了打击,杀防风氏。为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称之为“涂山之会”,是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原来众多部落的首领,到此时,已大都转化为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禹死后,子启继位。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伯益与启争夺王位,《竹书纪年》中所说:“益干启位,启杀之。”西方的有扈氏更是起兵反抗,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海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罚”,要“剿绝其命”,双方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至此,启排除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式确定了世袭制,从此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为了使世袭制王权为众多诸侯所承认,启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石之享”,这是继“涂山会盟”之后的又一重要朝会。这一朝会“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此完全确定了。
而传统中的禹铸“九鼎”,划“九州”,由于缺乏可靠的文物证据,只能推测其为传说而已,在此,朱先生未把传说作为禹确立政权的象征或标志。
二、夏朝是启建立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史新编》一书中,(陕西人民出版社,赵文润主编)在“夏朝的建立”这部分内容里,作者赵文润先生对国家的概念作了三方面的概括:(一)国家赖以存在的地域规模大体稳定;(二)经过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产生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最高统治集团;(三)这一集团使赋予他权力的居民成为被统治者并向居民征收贡赋。
赵先生认为,“大禹治水”,“使黄河中下游形成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雏形。”
在“禅让制”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禹以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卒,禹又以伯益为继承人。禹崩,禹子启贤,而益威望不够,于是诸部落酋长以启为天子。中原部落联盟酋长一职由禅让变为父死子继,这是把一国变成一家私有的开始,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诞生的标志。
显然,赵先生认为,禹传子位,并非禹本意,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时,仍未将一国据为己有,而推举的皋陶早卒,伯益威望才能又不及启,启才轻而易举取得王位,从此,原始社会“公天下”的历史结束,是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朝理应是“启”建立的。
而“涂山会盟”,划“九州”,铸“九鼎”,征讨三苗,杀防风氏,仍是处在公有权力、私有权力交接期,其部落权力代表的性质还未根本改变。但是,启大战有扈氏于甘,战前启召六卿誓师,威胁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祭汝!”有扈氏战败,被降为奴隶。六卿之人,本为同盟者,此时被驱使参与镇压有扈,降为夏启臣仆。启又在阳翟之南钧台大享诸侯,史称“钧石之享”,其权力真正归私有,这正是私有制成熟的标志。为维护私有权力,启开始设代表国家的暴力工具:监狱、刑法等以维护巩固其私有权力,于是真正的私有制的国家便产生了。
在《中国通史》(第一册,范文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十月版)中,范文澜先生亦认为“夏朝”是从启开始的。
因为照《礼记·礼运篇》所说,禹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禹以后是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禹不需废“禅让”制度,他是大同时代最后的大酋长。小康时代应是从“启”开始。
《礼运篇》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因,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骂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从原始公社公有制的瓦解,到世袭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说明,到禹时,私有财产制度已基本成熟。在《礼运篇》中说禹时财产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是比较可信的传说。但是,私有制的确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发生的涂山会盟是禹借部落首领之位,把公有财产私有化的开始,但并不是私有制国家在此出现;而到启袭位后,召集众部落的“钧石之享”,则是确立私有权力的标志,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是私有制国家出现的雏形,战有扈氏,传位太康等,使“家天下”制度完全确立。
在战国以前的史书中,从不称夏禹,只称禹,大禹,帝禹;而称启为“夏启、夏后启”。这种区别不是疏忽,正是古人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公有制、私有制)的真正含义的认识。开始居大夏的是启,子孙虽然迁居,但夏的名称仍沿袭不改。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考古资料中,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在河南五渡河与颍河相交的三角地,找到了一个城——王城岗,是禹都阳城所在地。安先生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龙山时期的城,于是推断:“我们尊敬的大禹,当年很可能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而且住在这里。”不久,安先生又在河南禹州瓦店村发现了一个夏代初期遗址,也具有都城规模。学者们用碳14测年法,得到了这两个遗址始建范围: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也就是说,夏的初年应该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夏确切开始于何年,仍不知道。从考古推测,王城岗和禹州店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间,而公元前2070年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考古发现只是推断了夏朝建立的时间,而确切的建立者是谁呢?断代工程并未考证和说明。
一、支持“夏”是由禹建立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朱绍侯先生认为:“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通过禅让继承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职位——天子。禹通过“疏川导滞,锺水丰物”,使居民“降丘宅土”,使物质生产大力发展,为其部落公有权力私有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孔子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通”。韩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禹得到民众拥护,称其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确立了王权。禹治水功绩也被夸大,其统治下的国土被称为“禹迹”,这充分说明大禹治水对后世的影响,也反映了王权的烙印。
其后,大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有继续“征伐三苗”,取得“夏后”地位。在取得王权后,在嵩阳建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城)建都,之后,对不服从的部落进行了打击,杀防风氏。为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称之为“涂山之会”,是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原来众多部落的首领,到此时,已大都转化为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禹死后,子启继位。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伯益与启争夺王位,《竹书纪年》中所说:“益干启位,启杀之。”西方的有扈氏更是起兵反抗,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海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罚”,要“剿绝其命”,双方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至此,启排除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式确定了世袭制,从此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为了使世袭制王权为众多诸侯所承认,启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石之享”,这是继“涂山会盟”之后的又一重要朝会。这一朝会“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此完全确定了。
而传统中的禹铸“九鼎”,划“九州”,由于缺乏可靠的文物证据,只能推测其为传说而已,在此,朱先生未把传说作为禹确立政权的象征或标志。
二、夏朝是启建立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史新编》一书中,(陕西人民出版社,赵文润主编)在“夏朝的建立”这部分内容里,作者赵文润先生对国家的概念作了三方面的概括:(一)国家赖以存在的地域规模大体稳定;(二)经过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产生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最高统治集团;(三)这一集团使赋予他权力的居民成为被统治者并向居民征收贡赋。
赵先生认为,“大禹治水”,“使黄河中下游形成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雏形。”
在“禅让制”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禹以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卒,禹又以伯益为继承人。禹崩,禹子启贤,而益威望不够,于是诸部落酋长以启为天子。中原部落联盟酋长一职由禅让变为父死子继,这是把一国变成一家私有的开始,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诞生的标志。
显然,赵先生认为,禹传子位,并非禹本意,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时,仍未将一国据为己有,而推举的皋陶早卒,伯益威望才能又不及启,启才轻而易举取得王位,从此,原始社会“公天下”的历史结束,是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朝理应是“启”建立的。
而“涂山会盟”,划“九州”,铸“九鼎”,征讨三苗,杀防风氏,仍是处在公有权力、私有权力交接期,其部落权力代表的性质还未根本改变。但是,启大战有扈氏于甘,战前启召六卿誓师,威胁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祭汝!”有扈氏战败,被降为奴隶。六卿之人,本为同盟者,此时被驱使参与镇压有扈,降为夏启臣仆。启又在阳翟之南钧台大享诸侯,史称“钧石之享”,其权力真正归私有,这正是私有制成熟的标志。为维护私有权力,启开始设代表国家的暴力工具:监狱、刑法等以维护巩固其私有权力,于是真正的私有制的国家便产生了。
在《中国通史》(第一册,范文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十月版)中,范文澜先生亦认为“夏朝”是从启开始的。
因为照《礼记·礼运篇》所说,禹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禹以后是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禹不需废“禅让”制度,他是大同时代最后的大酋长。小康时代应是从“启”开始。
《礼运篇》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因,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骂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从原始公社公有制的瓦解,到世袭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说明,到禹时,私有财产制度已基本成熟。在《礼运篇》中说禹时财产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是比较可信的传说。但是,私有制的确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发生的涂山会盟是禹借部落首领之位,把公有财产私有化的开始,但并不是私有制国家在此出现;而到启袭位后,召集众部落的“钧石之享”,则是确立私有权力的标志,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是私有制国家出现的雏形,战有扈氏,传位太康等,使“家天下”制度完全确立。
在战国以前的史书中,从不称夏禹,只称禹,大禹,帝禹;而称启为“夏启、夏后启”。这种区别不是疏忽,正是古人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公有制、私有制)的真正含义的认识。开始居大夏的是启,子孙虽然迁居,但夏的名称仍沿袭不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夏禹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四代、十七王,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
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芬)——9、芒(荒)——10、泄(世)——11、不降——12、扃(局、禺)—— 13、胤甲——14、孔甲——15、皋(吴、皋苟)——16、发(发惠)——17、履癸(桀)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四代、十七王,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
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芬)——9、芒(荒)——10、泄(世)——11、不降——12、扃(局、禺)—— 13、胤甲——14、孔甲——15、皋(吴、皋苟)——16、发(发惠)——17、履癸(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