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之大络与脾经

十五络脉包括十二络脉,任脉,督脉,还有一个脾之大络,十二络脉里已经有了脾经,为什么额外划出一个脾之大络,它也属于经络么?它是怎么巡行的?是单独一条经络?... 十五络脉包括十二络脉,任脉,督脉,还有一个脾之大络,十二络脉里已经有了脾经,为什么额外划出一个脾之大络,它也属于经络么?它是怎么巡行的?是单独一条经络? 展开
 我来答
aolg_fh
2011-06-19 · TA获得超过13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2万
展开全部
足太阴脾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4),水闭(5),黄疸,不能卧,强立(6)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
(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
(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足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足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1)。
【注释】
(1)舌本——原作舌中,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足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2)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与(4)脊内痛。
【注释】
(1)阴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足太阴脾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綝舁
2011-06-19 · TA获得超过4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5万
展开全部
不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功夫小子踢球
2011-06-19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47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247万
展开全部
经络原本来自中医学,中医学中人是大自然的化身,大自然是大宇宙,人就是小宇宙,地面上有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江河、湖海、水的流畅,使整个环境保证了稳定,人体也应当有像地面上江河、湖海一样的气血流通的通道,这种通道中医就叫做经和络,纵行叫经,横行的叫络。人体经络流畅,也就保证了人体健康。从中医角度来说,人体常用的针灸的经络有十二正经,再加上任脉和东脉,一共14节。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脾经归属十二经脉范畴;是经脉的一支。
脾之大络属十五别络范畴;是络脉的一支。

十二经脉是经脉的大道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不同时间的经脉养生
奇经八脉
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的重要穴位

手三阴、手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一: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外侧缘,分两条路径。
位置——1、中焦至大指端的脉。2、腕后至拇指支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外侧及面前部,分两条路径。
位置——1、食指端至大肠的脉。2、缺盆至头面部的脉。
三: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行上肢前内侧,分三条路径。
位置—1、心至小肠的脉。2、心至目系支脉。3、心至小指端直行的脉。
四: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内侧,颊部及耳廓前,分三条路径。
位置——1、小指端至小肠的脉。2、缺盆至耳支脉。3、颊至目内眦支脉。
五: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正中间,分三条路径。
位置——1、胸中至三焦的脉。2、胸至中指端支脉。3、掌中至第四指端支脉。
六: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侧正中间,耳廓外缘。共分三条路径。
位置——第四指端至三焦的脉。2、膻中至眼支脉。3、耳后至眼外眦支脉。
足三阴、足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1、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便于记忆从间讲)
位置——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下行最后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胸腹前面分两条路径。
位置_____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至大趾端至舌下的脉。胃至心中支脉。
3、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北部,及下肢后正中,共分五条路径。
位置—— 1、眼内眦至头顶的脉 2、头顶至耳支脉 最后到脚小趾外侧。
4、足少阴肾经__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腹胸前面,分三条路径。
位置____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后至足小趾和膀胱的脉,肾至舌根直行的脉,肺至胸中支脉,从肺别出,络
心,内注胸中,与手厥阴 心包经相接。
5、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头侧面,下肢外侧正中间,分五条路径。
位置___起于目锐眦下抵头角,下耳后至脚由锁骨上窝至第四趾端直行的脉。
6、足厥阴肝经——从足走腹胸,行于下肢内侧正中,腹胸侧部,分三条路径。
位置——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最后从肝脏,穿过膈肌,上行入肺脏,于手太阴肺经相接。
督脉和任脉
1、 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并于脊内与脑连属,故能统诸全身阳经。
2、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足三阴经在中极穴和关元穴与任脉交会,故任脉有统任诸阴经的作用。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举手直立,阳上阴下,手足三阳交于头,头为诸阳之汇,手足三阴交于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