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的绘画风格和主要作品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期把虚构和象征置入画作。
代表作《裸体习作》,《布列塔尼的猪倌》,《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的基督》,《美丽的恩琪拉》,《塔希提的年轻姑娘》等。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生于法国巴黎,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这似乎要从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了。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其中虽然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多有歪曲,但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代表作《裸体习作》,《布列塔尼的猪倌》,《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的基督》,《美丽的恩琪拉》,《塔希提的年轻姑娘》等。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生于法国巴黎,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这似乎要从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了。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其中虽然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多有歪曲,但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展开全部
西方绘画在印象派之前虽然也很强调素描和线条,但在上色之后,线条就被遮盖住的。达·芬奇首创的晕涂法,就是力图在两块不同颜色的衔接处表现出“渐变”的效果,从而避免产生锐利的线条感。但自从印象派彻底否定了素描和线条之后,更新一代的画家们却走向印象派的对立面。他们越来越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从而赋予了线条以独立的地位。所谓的“景泰蓝画法”,即先用黑线条构出一个个封闭的轮廓,然后在各轮廓里平涂上颜色。高更的这幅《布列塔尼的猪倌》,尝试的就是这样一种画法。虽然有些地方仍可看出属于印象派的小笔触,但主要的色块都是勾着黑边的,而且色块里的颜色都是平涂的。这两点,是对印象派理念的根本背弃。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是先勾轮廓然后再平涂颜色,那一幅画就只是由几个不同颜色的平面组成而已。那么,怎么才能表现出纵向的立体感呢?以前的画家们表现立体感,是一定要借助“远小近大”的透视法和明暗对比的。可这一切又与 “像小孩子一样画画”的简化形状的宗旨相违。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高更在此又“借鉴”了塞尚。塞尚的探索就是要抛弃明暗对比,力求只通过色块的对比来赋予平面以“深度”,从而表达立体感。在这幅《雅格与天使搏斗》中,高更也是这样做的。白色的帽子、红色的土地和天使黄色的翅膀,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棵倾斜的树干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助于产生前和后的错觉。前面是真实的世界,后面是农妇们听完布道后所产生的幻象。这幻象比例不准,而且没有阴影。高更就是想借此表达出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意义。好笑的是,高更本来是把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当地教堂的。但牧师看了之后却拒绝了,认为这是一个恶意的玩笑。
于是,眼睛看到的真实颜色就完全无关紧要了。在高更看来,选用颜色的时候只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这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二是它与邻近颜色所产生的对比效果是否能产生“平面深度”的感觉。后一种尝试正是源于塞尚的思想,这也正是塞尚把高更称为“骗子和小偷”的原因。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性格和宗教背景的差异之外,凡高和高更在对绘画的理解上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凡高对客观的真实十分注重,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必要的夸张,以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而高更对客观真实却毫不在意。他极力简化形状,以赋予作品暗示性和象征性。他追求的是让观者产生联想。在笔触上,凡高用各种各样的小笔触----点、小直线、特有的旋涡笔触;而高更却是大面积的平涂。在用色上,凡高十分注重补色原理,经常把互补的笔触并列在一起,使其“彼此渗透以产生神秘的色调颤动”。而高更用色的时候则只考虑其象征意义,以及颜色对比所可能产生出的空间感。这两幅自画像,便很好地体现出两人技术上的差异。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是先勾轮廓然后再平涂颜色,那一幅画就只是由几个不同颜色的平面组成而已。那么,怎么才能表现出纵向的立体感呢?以前的画家们表现立体感,是一定要借助“远小近大”的透视法和明暗对比的。可这一切又与 “像小孩子一样画画”的简化形状的宗旨相违。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高更在此又“借鉴”了塞尚。塞尚的探索就是要抛弃明暗对比,力求只通过色块的对比来赋予平面以“深度”,从而表达立体感。在这幅《雅格与天使搏斗》中,高更也是这样做的。白色的帽子、红色的土地和天使黄色的翅膀,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棵倾斜的树干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助于产生前和后的错觉。前面是真实的世界,后面是农妇们听完布道后所产生的幻象。这幻象比例不准,而且没有阴影。高更就是想借此表达出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意义。好笑的是,高更本来是把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当地教堂的。但牧师看了之后却拒绝了,认为这是一个恶意的玩笑。
于是,眼睛看到的真实颜色就完全无关紧要了。在高更看来,选用颜色的时候只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这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二是它与邻近颜色所产生的对比效果是否能产生“平面深度”的感觉。后一种尝试正是源于塞尚的思想,这也正是塞尚把高更称为“骗子和小偷”的原因。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性格和宗教背景的差异之外,凡高和高更在对绘画的理解上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凡高对客观的真实十分注重,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必要的夸张,以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而高更对客观真实却毫不在意。他极力简化形状,以赋予作品暗示性和象征性。他追求的是让观者产生联想。在笔触上,凡高用各种各样的小笔触----点、小直线、特有的旋涡笔触;而高更却是大面积的平涂。在用色上,凡高十分注重补色原理,经常把互补的笔触并列在一起,使其“彼此渗透以产生神秘的色调颤动”。而高更用色的时候则只考虑其象征意义,以及颜色对比所可能产生出的空间感。这两幅自画像,便很好地体现出两人技术上的差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保罗·高更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的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代表作品有《讲道以后的幻景》等。
(跪求:选为最佳答案)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8%DF%B8%FC&in=6530&cl=2&lm=-1&pn=0&rn=1&di=3081431127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3&-1
(跪求:选为最佳答案)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8%DF%B8%FC&in=6530&cl=2&lm=-1&pn=0&rn=1&di=3081431127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3&-1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84719.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04-19
展开全部
作家杨大侠点评高更风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印象派画家高更在他的画里曾经这样问过自己,而这几乎也就是全人类从始至终所面临的终极问题的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