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姚燮等。
1、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2、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3、万斯大
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别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号跛翁,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清初著名经学家。
万泰第六子,与其弟万斯同等俱师事黄宗羲,为黄氏之高足弟子。其为人刚毅质直,义形于色。
又性和易,好结纳贤豪,奖引后进。绝意进取,独精经学,广搜诸家之说,昼夜钻研,穷其旨要,尤邃于《春秋》、《三礼》。其治经学,以礼学为根柢,会通诸经,折衷群言,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4、万斯同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
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5、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
乾隆元年(1736)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相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
在学术上,其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
其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
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全祖望卒年51岁,葬在六世祖全少微墓之西南。墓呈横长方形,墓碑上刻“谢山全太史墓”,西北侧尚有全氏明代神道石坊一方。
6、姚燮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宁波府镇海县崇邱乡姚家斗(今属宁波市北仑区下邵乡)人,祖籍浙江诸暨。晚清文学家、画家。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等多个领域。五岁赋诗,一生作诗万首。又擅画人物花鸟,尤精墨梅,人称“大梅先生”。
著有《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疏影楼词》《今乐考证》《红楼梦纲领》《退红衫》《梅心雪》《苦海航》等,编有《今乐府选》《皇朝骈文类苑》等,所著编为《大梅山馆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波
1、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
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王应麟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
其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
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2、叶梦鼎
叶梦鼎(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南宋晚期宰相。本姓陈,六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少从学于郑霖。
及长,复从学鄞县赵逢龙,天资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初授信州军事推官。后曾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处任地方官。
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书,兼任国史编修及实录检讨。次年,调任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3、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
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4、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
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
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
5、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
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应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梦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世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孝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宗羲
倪 匡 香港作家。1935年生,浙江宁波人,出生于上海。 1957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4500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连载(这一部分后来金 庸改写时删去了)。他的武侠小说主要有:《飞针》《鬼界》《铁拳》《夜遁》《大盐枭》《独臂刀》《红飞雁》《巨灵掌》《游侠儿》《冰天侠侣》《六指琴魔》《五虎屠龙》《侠义金粉》《最后一剑》《大侠金旋风》《龙虎双剑侠》《云海争奇记》《紫青双剑录》《浪子高达传奇》《女黑侠木兰花》等。 柔石(1902-1931年) 现代作家。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 1917年在家乡正学小学毕业,次年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10月,参加同学潘漠华、冯雪峰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1923年夏毕业后,曾在杭州当家庭教师。1924年春,在慈溪县普迪小学任教,并从事业余创作。1924年下半年,因团结进步教师组织读书会而被解聘。1925年春,到北京大学旁听,常听鲁迅讲课。1926年初,由于贫病交迫,离开北京,奔波于沪杭一带,曾计划与朋友在杭州办一所私立中学,未成。在此期间着手创作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上册写于上海,下册写于杭州。不久去镇海中学任教。1927年夏,到宁海中学任教。1928年初,在党组织和进步教师的支持下,出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4月,宁海县农民在亭旁(今属三门县)起义,宁海中学二三十名教师参加。暴动失败后,宁海中学被解散,一些师生惨遭杀害。柔石被迫出走到上海,改订《旧时代之死》,由鲁迅推荐,在北新书局出版。1928年下半年起,与鲁迅比邻而居,合办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二十期、《朝花旬刊》十二期及《文苑朝花》五本。1929年1月至9月,受鲁迅委托,接编《语丝》杂志。1929年11月出版中篇小说《二月》。1930年2月,同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为发起人之一,被选执行委员,后任常务委员和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以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筹备会,并写了报道此次会议的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1930年中,翻译了高尔基等苏联作家的不少创作和论著,同时发表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并被译成多种外文。1931年1月17日晚,在上海东方旅馆参加党的秘密会议,因叛徒出卖,同与会三十多人一起被捕。2月7日晚,与其他二十多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其中左联成员五人,称为左联五烈士。遇难后,鲁迅曾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纪念》、《柔石小传》等文;左联也出版纪念专刊《前哨》,沉痛纪念柔石等五位烈士。 【屠隆】(1543~1605)明代文学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由拳山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鄞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青浦知县、吏部主事、郎中等职。因不拘小节、纵情诗词而罢职。回乡后以卖文为生,贫困潦倒。屠隆博学多才,尤精戏曲,书画造诣颇深,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记》、《昙花记》、《修文记》、《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