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是谁?
唐玄宗是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扩展资料
永昌年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参考资料李隆基(唐玄宗)百度百科
唐玄宗是李隆基。
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扩展资料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
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扩展资料:
龙多山传说故事:唐玄宗蘸祭龙多山
唐天宝十年(751年),蒲居士在龙多山刻石像于石囤上,镇住了山洪和蛟龙,使天池不再决堤。从那以后,村民也开始陆续在山岩上凿刻道家真人像,他们深信:这石像能够辟邪,是龙多山百姓的福祉。
两年后,龙多山不但居然凿刻了数十个石像,还在冯盖罗的修道处建了“冯仙祠,”每逢十月十一日冯盖罗飞升这天,都要举办祭祀活动。
“冯仙祠”落成两年后,又快到祭祀冯盖罗的日子,这一天,恰好也是唐玄宗每年一度带杨贵妃姐妹兄弟到骊山避寒的出行日,他就提前派使者到各大名山祭祀,祈求神灵赐福消灾。
为了争夺这祭祀的名额,各名山大川所在地的官府都极力向朝廷推荐。
龙多山有唐玄宗祖母武则天钦敕的放生池,也是道家冯盖罗飞升成仙处,如今,又修建“冯仙祠”和凿刻了不少道家真人石像,赤水县令有了信心,就挖空心思把龙多山描绘成“巴蜀道教第一名山,”向朝廷上报了推荐书。
唐玄宗李隆基年少时就英俊多艺,深受祖母武则天的宠爱,唐玄宗姓李,唐朝历代皇帝也把道教始祖李聃(老子)尊为祖先,所以,赤水县令就利用这两大优势来提高胜算。
果然不出所料,唐玄宗看了后,就当场明确颁诏:“五岳外别有它山,尊龙多山足以当之”。于是,龙多山与华山、嵩山、黄山、庐山、衡山等五岳齐名天下,成为钦定的祭祀仙山。
同时,唐玄宗还赐紫金鱼袋给巴川郡太守韦藏锋,派他去龙多山蘸祭。
眼看韦藏锋领旨正要出发,高力士却旁敲侧击说道:这龙多山的“龙”字谐音犯了皇上姓名忌讳,应该改一下为好!唐玄宗心想也是:就兴致勃勃题写“至道山”的墨宝,让韦藏锋带去龙多山,不料杨贵妃却说:“祖母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你写道教恐怕不合适?”
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尴尬的表情,韦藏锋拱手化解道:不如题写“仙台”二字,这样既可避免佛道两教弟子的争论,也能让他们和平相处。
此时唐玄宗对题写墨宝已经没了兴趣,就要韦藏锋自行负责,不要对外张扬此事,然后宣布退朝。
当唐玄宗把题写“至道山”的墨宝带回后宫,撕掉扔在地上时,尾随而来的杨贵妃急忙捡起,铺开一看,“山”字已被撕毁,而“至道”却完好无缺。
后来,“至道”二字就被保存在皇宫,唐玄宗驾崩后,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也正是由此得来的缘故。而五百年后,冯仙祠所在地扩建,新取名为“至道观”,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言传归正,话说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农历十月十一日这天,龙多山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周边的香客游人纷纷涌来,观看这盛大的蘸祭仪式。
蘸祭完毕,韦藏锋开始书写“仙台”二字在纸上,并小心翼翼在侧边落款,随后向大家强调:这是皇上安排我书写的。此言一出,当地官吏和老百姓兴奋不已,待韦藏锋走后,就迫不及待的找来石匠,把“仙台”二字及落款拓印并凿刻在石壁上。
到了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蒙古军入侵四川,四处烧杀抢虐,龙多山上的“仙台”石刻也因此而被毁掉。如今,只留下这段神奇的往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