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中外音乐剧比较》
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这其中音乐在音乐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剧的发声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声音,中国演员处在唱法与表演的误区中,这正是中国音乐剧与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差异。什么因素构成了音乐剧?奥斯卡.哈姆斯坦曾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音乐。”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音乐剧的存在了。在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中实行的是作曲中心制,一部音乐剧的成功往往最先捧红的是作曲家,而一部音乐剧是否成功也往往取决于作曲家对其中音乐的创作。由此可见,音乐不仅仅只是帮助完成或完善音乐剧,而是构成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人在音乐剧的探索上显得十分稚嫩,音乐剧还没有脱离话剧艺术范畴,其中音乐经常作为话剧结构内的穿插性段落而存在.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在美国的文化中,大部分是欧洲化的,无论是戏剧舞台上的文学作品还是音乐,几乎完全受欧洲传统支配,这也导致许多美国人到英国去学习音乐。经过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美国音乐剧逐步摆脱了英国音乐喜剧的影响,完成了向美国式音乐喜剧的转变,其代表作有福罗伦斯.齐格菲尔德的《齐格菲尔德活报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丧失了霸主地位,美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强国。在经济上,美国无疑处于领先地位。1920年以后的十年间,乐观的情绪几乎无所不在。美国式的“自信”文化,已取代了过去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在各种行业中出现。美国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爵士年代”。爵士乐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国音乐形式,也成为音乐喜剧的“音乐俗语”。
1929年,爵士乐岁月里无拘无束的欢乐,在股市暴跌和经济大却下来。经济危机的后遗症使娱乐业的状况极为严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喜剧中爵士乐无忧无虑的欢乐情绪是合乎20年代的乐观精神的,却不适于大萧条时期社会的需要。于是,音乐剧通过对当前时事更辛辣的讽刺以回应来自电影(有声电影,特别是歌舞片)和广播媒体的竞争,在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的同时,显示出了音乐剧对社会现状深刻的认识。乔治。格什温就开创了一秘交响味儿”的爵士风,将小歌剧与时事讽刺剧结合,将商业娱乐与严肃主题结合。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府致力于重振国民情绪和经济资源,使得音乐剧嘲弄时事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这时的音乐剧从富有争议的时事主题转移到一些永恒且普通的话题,并追求优美的旋律,许多作曲家都用古典音乐来创作,用音乐戏剧取代音乐喜剧。与此同时,乡村
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清新的风格也进入了音乐剧的殿堂.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巴特为首的音乐人开娜进军”百老汇,20世纪70年代以后,韦伯更是力挽狂澜,书写了音乐剧的新历史,给音乐剧带来了一股狂热脚摇滚,佩和清新的“轻歌剧”风,带动音乐剧的歌剧色彩复苏。尽管音乐剧中音乐的创作是紧跟流行乐坛的,然而,音乐的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它流行,还因为它与剧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音乐剧的发展、成熟,音乐已成为这种戏剧的一种强有力的叙事方式,音乐交待历史背景,烘托气氛,音乐亦可展开故事情节。将音乐与故事串联起来,开始于吉罗姆。《科恩的袱艺船》。《演艺船》打破了以往音乐喜剧的庸俗和歌剧的凝重感,使音乐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其独特和成功之处在于智慧地溶入
了传统的元素,而又不落俗套。它不像通常的音乐喜剧,不合逻辑的故事围绕着歌曲、舞蹈、表演展开,而是用音乐来表达故事,展开情节。科恩在该剧的音乐创作中,一方面使歌曲显得缠绵徘侧,凄楚哀怨,表达了不幸的婚姻和黑人的不平等地位在人们心灵深处所留下的伤痛:另一方面,科恩追求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剧中著名的歌曲“老人河”就描写了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以及两岸的黑人生活,在表现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黑人的劳动、生活、受欺压和不满,这首歌在全球至今仍传唱不衰.在成熟的音乐剧中,音乐不像在影视作品中一样处于陪衬、配角地位,而是上升到主角的地位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诊释人物的性格。在顺艺姗中,脚‘老人河,’.“遐想呼g’’情不自禁爱上他”到“我为什么爱上了你”,每首歌曲都是主人公在一定情景下的情感表露,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撤克拉荷马》中,歌曲“人们会说我们在恋爱”表现了两位恋人互相传递、表达他们的爱情;“走出梦境,’m吐表达了劳蕾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有的作曲家还巧妙运用歌剧中的宣叙调〔朗诵调)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较量、和冲突,取得
了用音乐叙事的很好效果。例如墩吉与贝丝》、《西区故事》中都有这种念唱风格。在著名的《窈窕淑女》中,作曲家甚至采用了介乎说白与宜叙调之间的“朗诵风格”作为男主角的音乐表达方式。这种用音乐直接表达人物的语言、情感、性格,虽不如说白清晰明了,却能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想像空间。需要一个质的转变。鲜明的中国风格与特色是国产音乐剧定位
的重要命题之一。按照这一命题的要求,在进行原创剧制作时,不仅要把握住这一外来艺术的共性特征,而且必须充分调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资源,通过在一、二度创作方面的努力,让作品在编、导、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凸现鲜明的个性即中国风格与特色来。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在导《赤道雨》时,评价宋祖英的演唱时曾说:“身为歌手,宋祖英在《赤道雨》中尝试了很多突破,比如为了满足音乐剧的娱乐性、大众化需要,她尝试把自己的民族化唱腔拓展开,融入通俗唱法:另外,她还尽力克服作为歌手习惯性的鼻音发声,在剧中对白上,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学习以话剧演员的方式在舞台上讲话;总之,身为一个成名歌手,宋祖英尽管舞台经验己经相当丰富了,但她依旧尽心尽责,对音乐剧的创作充满了热情,以她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驾驭好这一角色,从而给《赤道雨》增色的。”
曾经对百老汇音乐剧有过研究并有过亲身实践的美籍指挥家刘键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最初是由一种啤酒馆歌舞发展而来的,迄今为止己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美国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同时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刘键认为,中国的音乐剧现在处于误区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二是表演。音乐剧最重要的应该是音乐,但是,在我们这里,音乐剧的主体不是音乐和演员的演唱,而是重在舞台设计和剧本。一部音乐剧是靠音乐贯穿始终的,音乐不应是辅助的,不应是剧情的陪衬。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特点是:必须有醒目的主题音乐和主题歌曲,剧本只要内容平民化,政治上积极进步就可以;在表演上,演员的表演语汇要明朗易懂不做作。最为重要的是演员定是百里挑一,能歌善舞,是最适合音乐剧演出的。刘键说:“我曾问过许多演过音乐剧的中国演员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左手代表流行唱法,右手代表美声唱法,音乐剧的发声部位应该在哪儿?他们的回答是在中间。这是不对的,音乐剧的发声应该在我的背面,是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两者的声音。中国的演员处在唱法的误区中,这也正是中国音乐剧同百老汇音乐剧的最大差距。国内演员看得太少,他们一直处于自我摸索的阶段。音乐上过于圆润,舞蹈和发声都过于民族化。现今世界音乐表演棱角分明,个性突出。发扬民族风格是必然的号但必须要让世界认同,民族艺术只有走向世界,才可以真正体现和展示它的民族特征。”
综上所述,音乐剧在实现艺术“时尚化”的同时努力实现着时尚“艺术化”。音乐剧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20世纪的一种开放、乐观、幽默的人格类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人生、尤其对当代青年的性格陶冶、生活时尚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音乐剧艺术在百余年的发展途程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举世闻名的剧作大师、作曲大师、舞蹈创作大师、表演艺术大师、舞美设计大师和制作大师,作为有着悠久、丰厚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国度,我们不能固定“程式化”的表演传统,我们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把握中若柑与时俱进”,我们就不仅能融入时尚而且能创造时尚。我认为,许多具有综合表演手段的地方戏,特别是歌舞性较强的“曲牌体”地方戏,在其“与时俱进”的历程中,会促成音乐剧艺术的中国风格。
《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特色之比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33部欧、美音乐剧100首“主打曲”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的分析、对比,得出各自的特色,供从事音乐剧的朋友们参考。
关键词:歌剧、音乐剧;主打曲、歌曲、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
一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剧的发展,虽然样式众多,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但已定型为:源于欧、美的音乐剧。我们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的33部100首欧、美音乐剧的“主打曲”(注1)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注2)的分析、对比,找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的特色。
本文所说的“主打曲”是指这些音乐剧中的唱段是全剧中经常出现并贯穿全剧的主要唱段,它仅次于“主题歌”的地位,当然,也应包括主题歌。
在几部音乐剧的著作中都提到音乐剧是从歌剧、喜歌剧、轻歌剧发展而来,并指出其“声乐主要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声乐曲调的类型主要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注3)
当我们对上述33部100首外国音乐剧与28部60首中国音乐剧分析、对比后,发现外国音乐剧的这些“主打曲”都是歌曲,不是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而中国音乐剧中的60首“主打曲”却是另外一回事了。笔者无意对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各有什么特色进行论述,而只对这些“主打曲”是歌曲并有何特色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就中国音乐剧中“主打曲”与之对比,得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之异同。
外国音乐剧“主打曲”有以下几种特色:
(一) 这些“主打曲”90%几都是歌曲,只有个别的介于歌曲与歌剧咏叙调之间。说其是歌曲,有以下歌曲写法特色:
(1) 曲式结构简单、严谨、清晰,多为AB材料的单二部曲式或变奏式的写法。也有ABA单三部曲式,或变化写法,像20世纪20年代音乐剧里程碑式的音乐剧《演出船》中的《老人河》,可以说是从歌剧到音乐剧过渡时期的作品,其结构是复三部曲式,A:a+b+a+B+A1+b+尾声(B的材料)。后来音乐剧的“主打曲”,在结构上越来越简单清晰。
(2) 这100首“主打曲”大部分都采用的是动机一再重复,与乐句重复或变化重复的,
这正是民间歌曲的写法。请看《演出船》中的《老人河》:
再看1935年乔治。格什温作曲的音乐剧《波吉和贝丝》中的《夏天摇篮曲》:
这是一首黑人民歌风的一再重复音调的变奏曲性质的歌曲,是一首小调式的摇篮曲,剧中年轻的妻子克拉拉轻摇着孩子唱起了这首歌。
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之声》中的多首唱段,都是这类一再重复动机的写法,这正是歌曲的写法,而咏叹调、宣叙调决不是这种写法。请看《我心爱的一切》:
这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典型歌曲写法,用重复加强人的记忆,变化取得发展。再看《音乐之声》中的《孤独的牧羊人》:
这更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歌曲,所不同的是歌中使用了“雷依哦得”衬词发出的声响,使歌曲风趣无穷,大跳的音程成为歌曲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看寇特.尔《懵懂女士》中的《我的船》;《猫》中的《回忆》;《剧院魅影》中的《夜的音乐》等众多的“主打曲”都是重复的歌曲。
(二)音乐剧“主打曲”另一特色是其旋律“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音乐剧的作曲家追求其“旋律单纯朴素、优美流畅、上口好唱”;追求歌曲“有听觉冲击力,有心灵震憾力,和旋律美”。这些主打曲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听演员演唱或是观众自己哼唱,都感觉像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撩拨自己的心弦,使人产生“心动”、“心悦”或是“心痛”、“心醉”。总之,就是产生“一种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流传,几呼每部成功的音乐剧都有流传开了的歌曲,例如《猫》中的《回忆》;《歌剧院的幽灵》中的《夜之曲》等等。这里我们举《夜之曲》为例:
像这样有震憾力的“主打曲”还有很多,读者可从《外国音乐剧教程》中找到。
(三) 音乐剧是以现代流行音乐为其基调,其“主打曲”基本上就是流行音乐的写法,流行音乐是当代最具有通俗化、娱乐化、大众化品格的现代艺术。音乐剧在欧美久演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基本品格是考虑到受众的喜爱。我在日本学习时看了一些欧美音乐剧和日本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说有观众为音乐剧发狂,一点不假。一部音乐剧演下来,就有不少 会唱其中的主题歌。考虑受众的另一特点是演唱技巧上较简单,不像歌剧,要求演唱者有高难度的技巧,会表演的流行歌手就能唱这些音乐剧中的歌。当然,考虑受众还表现在音乐剧的内容上的平民化、与生活相关的剧情。
(四) 音乐剧“主打曲”的动作性、表演性强,使其满台充满活力,“载歌载舞”成为其特色。这与歌剧中程式化的舞蹈不一样,比如格什温的《波吉和贝丝》,音乐用黑人爵士乐的风格与节奏,演唱起来动作性很强。大家都熟悉的《音乐之声》,其音乐的可动性很强,每首歌就像一首表演唱。台上一个人演唱,其他人有动作伴随,就产生了台上的互动,互动往往影响台下共鸣,也能产生互动,这就使演员与观众沟通,剧场效果就会很生动。 这与音乐剧创作使用丰富多彩、音乐风格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有关。专家们分析音乐剧创作的三种主要语言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后两种音乐的动作性是很强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五) 音乐剧“主打曲”的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因此,欢乐、诙谐情绪是这42部音乐剧的基调,并且多数为爱情题材。像《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与《悲惨世界》这样严肃性的题材是极少的。当我们研究了这100首音乐剧唱段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欢乐、诙谐情绪的音乐剧唱段,其旋律朗朗上口,有青春活力;其节奏明快,有摇滚、迪斯科、爵士乐等所谓的现代节奏;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六)音乐剧“主打曲”的伴奏乐队是不具一格的多样化的编制,特别是现代电声乐队的加入,使音乐剧成为“时代”的产物。电声MIDI的音响有无穷尽的音色,这使音乐剧的音乐,无比丰富,音响神秘莫测,这一点我在日本亲临剧场的感受深刻。
当然,外国音乐剧决不只有以上六大特色,让我们再从60首中国音乐剧唱段中来分析其特色。
因为音乐剧是源自欧美,我们还是以外国音乐剧为准尺,对比中国音乐剧的特色。
在目前研究音乐剧的著作中,一般把1982年创作演出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剧目。而改革开放20多年里,明确打出音乐剧大旗的据说只有《山野里的游戏》、《鹰》、《四毛英雄传》等为数不多的少数剧目。这说明作者们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音乐剧毕竟是外来品种,中国音乐剧在草创阶段,抱着学习的态度较好。因此,多数剧目都以“轻歌剧”、“喜歌剧”的名目演出。本文是根据《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进行研究、分析的,因此,凡选进书中的歌曲,均作为“主打曲”对待。笔者发现的情况如下:(1)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我们惊人的发现,真正属于歌曲的不多,多数唱段介于歌剧中的宣叙调或咏叹性质的唱段。例如《日出》中的《你是谁?美丽的女人!》。当然,是歌曲或咏叹调并无好坏之说。而像《芳草心》中的《小草》是一首绝妙的好歌。外国音乐剧大多数唱段是歌曲不是歌剧唱段,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几个特点。对于这一点,我发现问题出在中国音乐剧的唱词写法,过于散文化,过于强调抒发性情绪,缺少规整的词格,作曲家谱曲时就只好写成散文式的唱段,说是歌曲,又过于散,说是宣叙调又不像,说是咏叹调又不成。
(2)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像《小草》那样一再重复乐句的不多,有重复后面的乐句,由于唱词的散文化,使音乐主题不能更集中些,松散的唱段就达不到《小草》那样句法清楚,结构严谨。60首中国音乐剧中,很少有一再重复。
(3)说到音乐剧旋律的“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这一特点,60首中国音乐剧中只有《小草》算得上这一特点。笔者分析了这60首唱段,不属于可流传而未宣传出去之列。原因除不具备上面两点之外,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4)中国音乐剧作家们似乎注意到了通俗性与向流行音乐靠近这一特点。但是我阅读了这些钢琴谱后,发现不少旋律是散文式的通俗歌曲,而伴奏却是严肃音乐的织体,或严肃歌剧的写法,不少唱段的难度也超出通俗这一范畴。
(5)就音乐的动作性、表演性来说,在内容上是注意到了,例如《特区回旋曲》、《快乐的推销员》等。但是从音乐的动力性看,也是欠缺的。当然,有许多剧的剧情并没有为音乐提供可动的因素。
(6)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这一点中国音乐剧是做到了,不单是爱情题材,而且多写的是现代生活题材。我不得不在这里提出,中国音乐剧中的唱腔不讲中国语音规律,不讲四声,倒词现象严重这一事实,有的唱段像翻释过来的歌曲。威尔弟、普契尼的歌剧是按意大利语行腔的,用意大利语演唱非常顺畅舒服,欧美音乐剧以流行歌曲为基调,也是讲究语言规律的,中国音乐剧倒词的唱腔,让人听来总是别扭的。
(7)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时间很短,赶上电声乐器时代,靠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伴奏音响,是过去时代所无法可比的,可以说是五光十色,声响艳丽。但是再好的声响,没有精彩的旋律唱段,依然无济于事。
中国音乐剧出现的问题,我以为在剧本作者身上,因为歌词是剧作家写的,剧作家不是作曲家,如果剧作家懂曲式学,会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学习过威尔弟、普契尼等大师的歌剧,又对欧美音乐剧进行过笔头分析,我想,上述问就可解决的好一些。
以上分析、对比得出的结论,只是笔者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参考〉
注(1)〈外国音乐剧独唱教程〉郭鹏、张旭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注(2)〈中国音乐剧独唱教程〉郭鹏、张旭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注(3)见廖向红著〈音乐剧创作论〉71面。
参考文献:1、《音乐剧创作论》廖向红红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2、《音乐剧之旅》周小川、肖梦等著 新世界出版社
3、《歌剧概论》钱苑、林华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罗晓梅---日本武藏野音乐大学毕业,攻习声乐与歌剧表演,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参考资料: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WX200712022.htm
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这其中音乐在音乐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剧的发声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声音,中国演员处在唱法与表演的误区中,这正是中国音乐剧与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差异。什么因素构成了音乐剧?奥斯卡.哈姆斯坦曾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音乐。”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音乐剧的存在了。在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中实行的是作曲中心制,一部音乐剧的成功往往最先捧红的是作曲家,而一部音乐剧是否成功也往往取决于作曲家对其中音乐的创作。由此可见,音乐不仅仅只是帮助完成或完善音乐剧,而是构成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人在音乐剧的探索上显得十分稚嫩,音乐剧还没有脱离话剧艺术范畴,其中音乐经常作为话剧结构内的穿插性段落而存在.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在美国的文化中,大部分是欧洲化的,无论是戏剧舞台上的文学作品还是音乐,几乎完全受欧洲传统支配,这也导致许多美国人到英国去学习音乐。经过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美国音乐剧逐步摆脱了英国音乐喜剧的影响,完成了向美国式音乐喜剧的转变,其代表作有福罗伦斯.齐格菲尔德的《齐格菲尔德活报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丧失了霸主地位,美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强国。在经济上,美国无疑处于领先地位。1920年以后的十年间,乐观的情绪几乎无所不在。美国式的“自信”文化,已取代了过去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在各种行业中出现。美国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爵士年代”。爵士乐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国音乐形式,也成为音乐喜剧的“音乐俗语”。
1929年,爵士乐岁月里无拘无束的欢乐,在股市暴跌和经济大却下来。经济危机的后遗症使娱乐业的状况极为严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喜剧中爵士乐无忧无虑的欢乐情绪是合乎20年代的乐观精神的,却不适于大萧条时期社会的需要。于是,音乐剧通过对当前时事更辛辣的讽刺以回应来自电影(有声电影,特别是歌舞片)和广播媒体的竞争,在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的同时,显示出了音乐剧对社会现状深刻的认识。乔治。格什温就开创了一秘交响味儿”的爵士风,将小歌剧与时事讽刺剧结合,将商业娱乐与严肃主题结合。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府致力于重振国民情绪和经济资源,使得音乐剧嘲弄时事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这时的音乐剧从富有争议的时事主题转移到一些永恒且普通的话题,并追求优美的旋律,许多作曲家都用古典音乐来创作,用音乐戏剧取代音乐喜剧。与此同时,乡村
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清新的风格也进入了音乐剧的殿堂.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巴特为首的音乐人开娜进军”百老汇,20世纪70年代以后,韦伯更是力挽狂澜,书写了音乐剧的新历史,给音乐剧带来了一股狂热脚摇滚,佩和清新的“轻歌剧”风,带动音乐剧的歌剧色彩复苏。尽管音乐剧中音乐的创作是紧跟流行乐坛的,然而,音乐的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它流行,还因为它与剧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音乐剧的发展、成熟,音乐已成为这种戏剧的一种强有力的叙事方式,音乐交待历史背景,烘托气氛,音乐亦可展开故事情节。将音乐与故事串联起来,开始于吉罗姆。《科恩的袱艺船》。《演艺船》打破了以往音乐喜剧的庸俗和歌剧的凝重感,使音乐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其独特和成功之处在于智慧地溶入
了传统的元素,而又不落俗套。它不像通常的音乐喜剧,不合逻辑的故事围绕着歌曲、舞蹈、表演展开,而是用音乐来表达故事,展开情节。科恩在该剧的音乐创作中,一方面使歌曲显得缠绵徘侧,凄楚哀怨,表达了不幸的婚姻和黑人的不平等地位在人们心灵深处所留下的伤痛:另一方面,科恩追求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剧中著名的歌曲“老人河”就描写了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以及两岸的黑人生活,在表现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黑人的劳动、生活、受欺压和不满,这首歌在全球至今仍传唱不衰.在成熟的音乐剧中,音乐不像在影视作品中一样处于陪衬、配角地位,而是上升到主角的地位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诊释人物的性格。在顺艺姗中,脚‘老人河,’.“遐想呼g’’情不自禁爱上他”到“我为什么爱上了你”,每首歌曲都是主人公在一定情景下的情感表露,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撤克拉荷马》中,歌曲“人们会说我们在恋爱”表现了两位恋人互相传递、表达他们的爱情;“走出梦境,’m吐表达了劳蕾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有的作曲家还巧妙运用歌剧中的宣叙调〔朗诵调)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较量、和冲突,取得
了用音乐叙事的很好效果。例如墩吉与贝丝》、《西区故事》中都有这种念唱风格。在著名的《窈窕淑女》中,作曲家甚至采用了介乎说白与宜叙调之间的“朗诵风格”作为男主角的音乐表达方式。这种用音乐直接表达人物的语言、情感、性格,虽不如说白清晰明了,却能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想像空间。需要一个质的转变。鲜明的中国风格与特色是国产音乐剧定位
的重要命题之一。按照这一命题的要求,在进行原创剧制作时,不仅要把握住这一外来艺术的共性特征,而且必须充分调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资源,通过在一、二度创作方面的努力,让作品在编、导、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凸现鲜明的个性即中国风格与特色来。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在导《赤道雨》时,评价宋祖英的演唱时曾说:“身为歌手,宋祖英在《赤道雨》中尝试了很多突破,比如为了满足音乐剧的娱乐性、大众化需要,她尝试把自己的民族化唱腔拓展开,融入通俗唱法:另外,她还尽力克服作为歌手习惯性的鼻音发声,在剧中对白上,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学习以话剧演员的方式在舞台上讲话;总之,身为一个成名歌手,宋祖英尽管舞台经验己经相当丰富了,但她依旧尽心尽责,对音乐剧的创作充满了热情,以她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驾驭好这一角色,从而给《赤道雨》增色的。”
曾经对百老汇音乐剧有过研究并有过亲身实践的美籍指挥家刘键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最初是由一种啤酒馆歌舞发展而来的,迄今为止己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美国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同时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刘键认为,中国的音乐剧现在处于误区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二是表演。音乐剧最重要的应该是音乐,但是,在我们这里,音乐剧的主体不是音乐和演员的演唱,而是重在舞台设计和剧本。一部音乐剧是靠音乐贯穿始终的,音乐不应是辅助的,不应是剧情的陪衬。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特点是:必须有醒目的主题音乐和主题歌曲,剧本只要内容平民化,政治上积极进步就可以;在表演上,演员的表演语汇要明朗易懂不做作。最为重要的是演员定是百里挑一,能歌善舞,是最适合音乐剧演出的。刘键说:“我曾问过许多演过音乐剧的中国演员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左手代表流行唱法,右手代表美声唱法,音乐剧的发声部位应该在哪儿?他们的回答是在中间。这是不对的,音乐剧的发声应该在我的背面,是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两者的声音。中国的演员处在唱法的误区中,这也正是中国音乐剧同百老汇音乐剧的最大差距。国内演员看得太少,他们一直处于自我摸索的阶段。音乐上过于圆润,舞蹈和发声都过于民族化。现今世界音乐表演棱角分明,个性突出。发扬民族风格是必然的号但必须要让世界认同,民族艺术只有走向世界,才可以真正体现和展示它的民族特征。”
综上所述,音乐剧在实现艺术“时尚化”的同时努力实现着时尚“艺术化”。音乐剧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20世纪的一种开放、乐观、幽默的人格类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人生、尤其对当代青年的性格陶冶、生活时尚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音乐剧艺术在百余年的发展途程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举世闻名的剧作大师、作曲大师、舞蹈创作大师、表演艺术大师、舞美设计大师和制作大师,作为有着悠久、丰厚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国度,我们不能固定“程式化”的表演传统,我们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把握中若柑与时俱进”,我们就不仅能融入时尚而且能创造时尚。我认为,许多具有综合表演手段的地方戏,特别是歌舞性较强的“曲牌体”地方戏,在其“与时俱进”的历程中,会促成音乐剧艺术的中国风格。
《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特色之比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33部欧、美音乐剧100首“主打曲”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的分析、对比,得出各自的特色,供从事音乐剧的朋友们参考。
关键词:歌剧、音乐剧;主打曲、歌曲、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
一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剧的发展,虽然样式众多,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但已定型为:源于欧、美的音乐剧。我们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的33部100首欧、美音乐剧的“主打曲”(注1)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注2)的分析、对比,找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的特色。
本文所说的“主打曲”是指这些音乐剧中的唱段是全剧中经常出现并贯穿全剧的主要唱段,它仅次于“主题歌”的地位,当然,也应包括主题歌。
在几部音乐剧的著作中都提到音乐剧是从歌剧、喜歌剧、轻歌剧发展而来,并指出其“声乐主要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声乐曲调的类型主要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注3)
当我们对上述33部100首外国音乐剧与28部60首中国音乐剧分析、对比后,发现外国音乐剧的这些“主打曲”都是歌曲,不是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而中国音乐剧中的60首“主打曲”却是另外一回事了。笔者无意对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各有什么特色进行论述,而只对这些“主打曲”是歌曲并有何特色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就中国音乐剧中“主打曲”与之对比,得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之异同。
外国音乐剧“主打曲”有以下几种特色:
(一) 这些“主打曲”90%几都是歌曲,只有个别的介于歌曲与歌剧咏叙调之间。说其是歌曲,有以下歌曲写法特色:
(1) 曲式结构简单、严谨、清晰,多为AB材料的单二部曲式或变奏式的写法。也有ABA单三部曲式,或变化写法,像20世纪20年代音乐剧里程碑式的音乐剧《演出船》中的《老人河》,可以说是从歌剧到音乐剧过渡时期的作品,其结构是复三部曲式,A:a+b+a+B+A1+b+尾声(B的材料)。后来音乐剧的“主打曲”,在结构上越来越简单清晰。
(2) 这100首“主打曲”大部分都采用的是动机一再重复,与乐句重复或变化重复的,
这正是民间歌曲的写法。请看《演出船》中的《老人河》:
再看1935年乔治。格什温作曲的音乐剧《波吉和贝丝》中的《夏天摇篮曲》:
这是一首黑人民歌风的一再重复音调的变奏曲性质的歌曲,是一首小调式的摇篮曲,剧中年轻的妻子克拉拉轻摇着孩子唱起了这首歌。
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之声》中的多首唱段,都是这类一再重复动机的写法,这正是歌曲的写法,而咏叹调、宣叙调决不是这种写法。请看《我心爱的一切》:
这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典型歌曲写法,用重复加强人的记忆,变化取得发展。再看《音乐之声》中的《孤独的牧羊人》:
这更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歌曲,所不同的是歌中使用了“雷依哦得”衬词发出的声响,使歌曲风趣无穷,大跳的音程成为歌曲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看寇特.尔《懵懂女士》中的《我的船》;《猫》中的《回忆》;《剧院魅影》中的《夜的音乐》等众多的“主打曲”都是重复的歌曲。
(二)音乐剧“主打曲”另一特色是其旋律“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音乐剧的作曲家追求其“旋律单纯朴素、优美流畅、上口好唱”;追求歌曲“有听觉冲击力,有心灵震憾力,和旋律美”。这些主打曲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听演员演唱或是观众自己哼唱,都感觉像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撩拨自己的心弦,使人产生“心动”、“心悦”或是“心痛”、“心醉”。总之,就是产生“一种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流传,几呼每部成功的音乐剧都有流传开了的歌曲,例如《猫》中的《回忆》;《歌剧院的幽灵》中的《夜之曲》等等。这里我们举《夜之曲》为例:
像这样有震憾力的“主打曲”还有很多,读者可从《外国音乐剧教程》中找到。
(三) 音乐剧是以现代流行音乐为其基调,其“主打曲”基本上就是流行音乐的写法,流行音乐是当代最具有通俗化、娱乐化、大众化品格的现代艺术。音乐剧在欧美久演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基本品格是考虑到受众的喜爱。我在日本学习时看了一些欧美音乐剧和日本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说有观众为音乐剧发狂,一点不假。一部音乐剧演下来,就有不少 会唱其中的主题歌。考虑受众的另一特点是演唱技巧上较简单,不像歌剧,要求演唱者有高难度的技巧,会表演的流行歌手就能唱这些音乐剧中的歌。当然,考虑受众还表现在音乐剧的内容上的平民化、与生活相关的剧情。
(四) 音乐剧“主打曲”的动作性、表演性强,使其满台充满活力,“载歌载舞”成为其特色。这与歌剧中程式化的舞蹈不一样,比如格什温的《波吉和贝丝》,音乐用黑人爵士乐的风格与节奏,演唱起来动作性很强。大家都熟悉的《音乐之声》,其音乐的可动性很强,每首歌就像一首表演唱。台上一个人演唱,其他人有动作伴随,就产生了台上的互动,互动往往影响台下共鸣,也能产生互动,这就使演员与观众沟通,剧场效果就会很生动。 这与音乐剧创作使用丰富多彩、音乐风格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有关。专家们分析音乐剧创作的三种主要语言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后两种音乐的动作性是很强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五) 音乐剧“主打曲”的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因此,欢乐、诙谐情绪是这42部音乐剧的基调,并且多数为爱情题材。像《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与《悲惨世界》这样严肃性的题材是极少的。当我们研究了这100首音乐剧唱段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欢乐、诙谐情绪的音乐剧唱段,其旋律朗朗上口,有青春活力;其节奏明快,有摇滚、迪斯科、爵士乐等所谓的现代节奏;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六)音乐剧“主打曲”的伴奏乐队是不具一格的多样化的编制,特别是现代电声乐队的加入,使音乐剧成为“时代”的产物。电声MIDI的音响有无穷尽的音色,这使音乐剧的音乐,无比丰富,音响神秘莫测,这一点我在日本亲临剧场的感受深刻。
当然,外国音乐剧决不只有以上六大特色,让我们再从60首中国音乐剧唱段中来分析其特色。
因为音乐剧是源自欧美,我们还是以外国音乐剧为准尺,对比中国音乐剧的特色。
在目前研究音乐剧的著作中,一般把1982年创作演出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剧目。而改革开放20多年里,明确打出音乐剧大旗的据说只有《山野里的游戏》、《鹰》、《四毛英雄传》等为数不多的少数剧目。这说明作者们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音乐剧毕竟是外来品种,中国音乐剧在草创阶段,抱着学习的态度较好。因此,多数剧目都以“轻歌剧”、“喜歌剧”的名目演出。本文是根据《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进行研究、分析的,因此,凡选进书中的歌曲,均作为“主打曲”对待。笔者发现的情况如下:(1)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我们惊人的发现,真正属于歌曲的不多,多数唱段介于歌剧中的宣叙调或咏叹性质的唱段。例如《日出》中的《你是谁?美丽的女人!》。当然,是歌曲或咏叹调并无好坏之说。而像《芳草心》中的《小草》是一首绝妙的好歌。外国音乐剧大多数唱段是歌曲不是歌剧唱段,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几个特点。对于这一点,我发现问题出在中国音乐剧的唱词写法,过于散文化,过于强调抒发性情绪,缺少规整的词格,作曲家谱曲时就只好写成散文式的唱段,说是歌曲,又过于散,说是宣叙调又不像,说是咏叹调又不成。
(2)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像《小草》那样一再重复乐句的不多,有重复后面的乐句,由于唱词的散文化,使音乐主题不能更集中些,松散的唱段就达不到《小草》那样句法清楚,结构严谨。60首中国音乐剧中,很少有一再重复。
(3)说到音乐剧旋律的“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这一特点,60首中国音乐剧中只有《小草》算得上这一特点。笔者分析了这60首唱段,不属于可流传而未宣传出去之列。原因除不具备上面两点之外,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4)中国音乐剧作家们似乎注意到了通俗性与向流行音乐靠近这一特点。但是我阅读了这些钢琴谱后,发现不少旋律是散文式的通俗歌曲,而伴奏却是严肃音乐的织体,或严肃歌剧的写法,不少唱段的难度也超出通俗这一范畴。
(5)就音乐的动作性、表演性来说,在内容上是注意到了,例如《特区回旋曲》、《快乐的推销员》等。但是从音乐的动力性看,也是欠缺的。当然,有许多剧的剧情并没有为音乐提供可动的因素。
(6)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这一点中国音乐剧是做到了,不单是爱情题材,而且多写的是现代生活题材。我不得不在这里提出,中国音乐剧中的唱腔不讲中国语音规律,不讲四声,倒词现象严重这一事实,有的唱段像翻释过来的歌曲。威尔弟、普契尼的歌剧是按意大利语行腔的,用意大利语演唱非常顺畅舒服,欧美音乐剧以流行歌曲为基调,也是讲究语言规律的,中国音乐剧倒词的唱腔,让人听来总是别扭的。
(7)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时间很短,赶上电声乐器时代,靠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伴奏音响,是过去时代所无法可比的,可以说是五光十色,声响艳丽。但是再好的声响,没有精彩的旋律唱段,依然无济于事。
中国音乐剧出现的问题,我以为在剧本作者身上,因为歌词是剧作家写的,剧作家不是作曲家,如果剧作家懂曲式学,会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学习过威尔弟、普契尼等大师的歌剧,又对欧美音乐剧进行过笔头分析,我想,上述问就可解决的好一些。
以上分析、对比得出的结论,只是笔者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参考〉
注(1)〈外国音乐剧独唱教程〉郭鹏、张旭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注(2)〈中国音乐剧独唱教程〉郭鹏、张旭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注(3)见廖向红著〈音乐剧创作论〉71面。
参考文献:1、《音乐剧创作论》廖向红红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2、《音乐剧之旅》周小川、肖梦等著 新世界出版社
3、《歌剧概论》钱苑、林华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罗晓梅---日本武藏野音乐大学毕业,攻习声乐与歌剧表演,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参考资料: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WX200712022.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