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求结合最新发布的cpi上证综指汇率等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一下...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求 结合最新发布的cpi 上证综指 汇率等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一下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正视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 顺差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在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加。2000年~2005年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655.74亿美元、2121.65亿美元、2864.07亿美元、4032.51亿美元、6099.32亿美元、8188.72亿美元。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以来,外汇储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9月,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14336.11亿美元。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是理想的定额,而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按照外汇储备适度型标准,我国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郑建明、桑百川,2007)。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内需不旺、急需各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很大的。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初的1美元兑7.3元人民币左右,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未来仍然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它将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总差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和来自国外部分。国内创造部分主要是指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则是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所创造的货币,它将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按照强制结售汇制的要求,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另一方面,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商业银行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于是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
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2007年,为了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先后多次发行央行票据、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贷款利率和六次提高存款利率。截止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到7.47%和4.14%。总的来看,以上对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但是这些措施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可持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都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看,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但它对市场的影响仍是间接的,比利率调整的影响小。第三,从对利率杠杆的动用来看,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 顺差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在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加。2000年~2005年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655.74亿美元、2121.65亿美元、2864.07亿美元、4032.51亿美元、6099.32亿美元、8188.72亿美元。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以来,外汇储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9月,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14336.11亿美元。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是理想的定额,而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按照外汇储备适度型标准,我国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郑建明、桑百川,2007)。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内需不旺、急需各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很大的。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初的1美元兑7.3元人民币左右,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未来仍然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它将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总差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和来自国外部分。国内创造部分主要是指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则是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所创造的货币,它将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按照强制结售汇制的要求,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另一方面,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商业银行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于是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
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2007年,为了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先后多次发行央行票据、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贷款利率和六次提高存款利率。截止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到7.47%和4.14%。总的来看,以上对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但是这些措施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可持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都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看,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但它对市场的影响仍是间接的,比利率调整的影响小。第三,从对利率杠杆的动用来看,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