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歌对世界的影响?

 我来答
百度网友d9be2424a8e
2011-06-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甲. 引言
唐代武功显赫,对外交通亦十分发达,中外文化得以广泛发展和交流,影响所及以朝鲜和日本最甚,现述唐代文化东传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乙. 唐代与朝鲜的交通
一. 交往
a. 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及新罗三国都受唐代文化的影响。唐高宗时,曾支持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故此其汉化最深。
b. 新罗经常派遣贡使、留学生来华,有些人甚至留下来当官。

二. 影响
1. 政治制度方面: 新罗受唐文化影响最深,学生留学中国最多达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罗亦仿效唐的政治制度,据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

2. 科举文学方面: 朝鲜的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可见其受唐文化的影响;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更在新罗广为流行。

3. 文字历法方面: 朝鲜本无文字,唐时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新罗文字实亦由中国字音转化而成;此外新罗历法及律令都是模仿唐代律历而成的。

4. 宗教医学方面: 唐代盛行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禅宗等也在朝鲜流行,新罗亦以<<本草经>>、<<素问>>等中国医书为教材,并把中国医学传入朝鲜。

丙. 唐代与日本的交通
一. 交往
1. 日本自东汉时已遣使来华,唐代时更经常派「遣唐使」来华。随行的还有留学生及学问僧,除一些人学成归国外,有的长期逗留,甚至出任官职。
2.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但把佛教律宗传到日本,同时把唐代的建筑、雕塑、医药等技术传过去,贡献甚大。

二. 唐代文化东传对日本之影响
1. 政制方面: 日本派往留唐的学生及遣唐使将中国的文化及典章制度传回日本,日本孝德天皇对中国文化大表仰慕,遂模仿唐代之政制,推行「大化革新」,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2. 文字方面: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采用汉字楷书偏旁而造「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取汉字草书偏旁而造「平假名」,为日本现行文字之始。

3. 宗教方面: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留居当地十多年,不仅将佛教律宗传入,还把有关建筑、绘画及草药知识传入日本。日本学问僧来华学习佛法,并将佛教传回日本,使佛教渐流行於日本社会。

4. 文化方面: 中国的天文历法、教育、文学、艺术、生产技术、服饰、娱乐、坐卧习惯亦陆续在唐朝传入日本;中国节令风俗如中秋、除夕等亦传至日本;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是仿唐代长安而建。

5. 遣使来华: 日本不断派「遣唐使」组成使节团来华,二百多年间共成行十九次,包括大使官员、学生、医生等,他们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作出深入学习,回国后多以传播。

II. 唐代与西域之文化交流
甲. 引言
唐代对外交通十分发达,中国文化广泛外传,外国事物也相继传入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外交化的交流,现述唐代文化西传的情况及西方文化对唐代的影响:

乙. 唐代文化西传的情况
1. 丝织品之西传: 唐代以丝绸为主要输出品,中西丝绸贸易繁盛。中国的丝织技术,如脚踏纺车、印染技术等通过安息、条支等西域国家传入西方及印度唐代工匠也到中亚、西亚各地传授纺织技术,欧洲的丝绸业由是发展起来。

2. 造纸术之西传: 唐玄宗天宝十年,唐与大食爆发怛罗斯之役,唐军为大食所败,大批士兵被掳,其中不少为造纸工匠,造纸技术遂传入大食,再辗转传至欧洲,对欧洲以及世界文化的传播起极大作用。

3. 学术知识西传: 唐代曾将中国文字、经书输入高昌,高昌的刑法、婚姻风俗等多摹仿唐风,西域各国如疏勒、焉耆等亦学习中国文字及风俗,穿中国衣冠。在丝路一带,考古学家亦发现<<史记>>、<<论语>>的竹简断片,可见中国书籍文化已在唐朝传至,而西域各国及吐蕃、南诏等均遣皇子棶长安留学,使唐代长安成为当时西域人留学的中心。
4. 工艺技术西传: 中国的绘画及纺织法西传,盛行於阿拉伯。印度人亦效法中国的铸铁及凿井术。唐代的丝绸、茶叶、纸张、药材等也输往西域及天竺、波斯、大食等国家,并通过波斯转销到西方各地。

5. 设立外贸机构: 中外贸易发展迅速,唐政府於是在重要港口广州设立「市舶司」,并於武威、张掖等陆路要冲置「互市监」,分别管理对外贸易,长安亦吸引很多西域弟子来华学习,使长安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丙. 西方文化对唐代的影响

1. 物产方面: 由於波斯、回纥及阿拉伯商人的贩运,西域的香料、药物、珊瑚、宝石、良马等输入中国,丰富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2. 工艺方面: 唐代吸收了西域的琉璃制造术,使陶瓷的制作更精湛,研究成「唐三彩」。至於唐代的丝织品,由於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往往编有佛经故事的画像,或织上波斯的花纹图案。

3. 艺术方面: 唐代的绘画和雕刻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可见一斑。此外,唐代流行跳胡腾舞、胡旋舞,弹琵琶、奏高昌乐曲、天竺乐曲,足以反映西域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影响。

4. 宗教方面: 唐代中国僧人玄奘、义净等,前往天竺游学取经,使佛教在中国更为流行。此外,西域各国的宗教,如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均於此时传入中国。

5. 文学方面: 随著佛教的传入,唐代小说传奇、变文等在内容上因而更形丰富;韵文方面也因音乐的盛行及佛经中梵文的翻译而对切韵法有所改良,影响到近体诗对格律的追求。

III. 玄奘西行求法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
甲. 引言
唐代中西交通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日盛,僧人往印度求法者甚众,其中最重要者及玄奘之西行,现述玄奘西行求法的经过及影响:

乙. 经过
1. 玄奘本姓陈名禕,隋末出家,他感到佛经翻译多缺漏错乱,遂决心效法法显往天竺求取佛经。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沙州,出玉门关,越过沙漠,再经伊吾、高昌,翻过大雪山,历尽险阻而至天竺。

2. 到达天竺后,学习佛经,瞻仰佛迹,到中天竺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佛法,并代其师讲经。后来参加了戒日王主持的曲女城辩论会。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携回佛经回长安。

3. 玄奘回国后,先后主持弘福寺和慈恩寺的译经工作,十九年间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玄奘更口述其往天竺求法的经过,由弟子著成<<大唐西域记>>。

丙. 影响
1. 促进中外交通: 玄奘沿著天山北路西行取经,回程时行走天山南路,足迹遍及印度,对中西交通的发展贡献很大。

1. 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自玄奘后,往天竺求法的人甚多,加速两地文化交流。如雕刻、绘画、建筑、医学、天文、音乐由印度传来,中国的《道德经》也被译成梵文。

2. 介绍西域及南亚文化: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介绍了西域及南亚一带的社会文化风俗,成为了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有助后世对历史及地理之研究,亦使国人对该地之见闻大增。

3. 促进佛教在华的传播: 玄奘携回六百多部经书归国,及后大量翻译经书,又创立了「法相宗」,中国遂成为佛教的传播中心。

4. 促使佛教传播中亚: 玄奘回国后从事译经工作,引起外国高僧注意,大量来华学习佛法,使中国成为佛教经典中心,再由中国将佛教传至朝鲜、日本,中国俨然成了佛教在远东的传播中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竹林隐于
2011-06-22 · TA获得超过126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2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1、自由的氛围
2、诗歌文化的成熟
3、富足的朝代
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
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趋向成熟,隋统一全国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
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
唐朝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那么为什么这种文化现象会出现在唐朝呢,而不是其他朝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第一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文化因素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没有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是很难创造出较高水平文化的,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个命题,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即三国时代和南北朝时期,这其中虽然有晋朝的统一,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上没有超出汉朝水平,经过北方战事的冲击,带来北方生产力水平的下降,大量土地荒芜,大量劳动力或死或逃亡,这时江南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这种增长势头没有能够弥补北方战事的冲击,在总体水平上中国的生产力在下降。

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和对外战争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短时间内又陷入了战事,文化的发展遵循长线效应,因此,文化在隋朝虽然略有发展,但是在高度上还没有达到教高水准。

经过唐王朝的统治,特别是前几朝的休养生息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开发,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有了教大发展,这可以通过唐王朝时代出现的大量生产工具来证明,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这些经济因素的出现促进了文人对那个时代的讴歌,因此为文化的向前发展准备了物质动力和思考的源泉。

第二是政治因素。

唐朝较其前朝的任何时代在文化政策上都是比较开放的。我想这与唐王朝出身于北方少数民族(当时条件下)有关,他们虽然了解中原文化,特别是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但是唐朝统治者们有自己的理解,这对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异质性文化理解,正是这种异质性的理解方式,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可以推行一种不同于前朝的文化政策,而他们推行的文化政策正好是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融,这种政策符合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适应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王朝文化的发展。

第三是文化因素

在前面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唐王朝的文化在向前发展着,在这种文化发展的推动下,文人所面临的就是文化模式的选择问题。这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在今天看来是有必然性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是当时文化所不能选择的,因为这种文化模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当时的要求。而诗歌模式是中华民族所早就有的,因此当时的文化对这种原有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模式上的创新,就形成了唐朝的诗歌模式。

当然还有其他模式,这正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模式。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