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素养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首先,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这是克服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法宝。对此要务,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因此,通过加强大学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第三,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蔡运桂《艺术情感学》)因此,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义重大。 第四,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架(只是框架,请自己充实之)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 (1)历史知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2)哲学知识。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宗教知识。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 (4)美学知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教育的桎梏应该怎样打破?教育的远景应该怎样绘就?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的“应然状态”?是的,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不能遮蔽现实,不能抛开“实然”空谈“应然”。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是必要的“乌托邦”,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3、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直觉。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穿透,具有整体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直觉,是指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判断是直接觉察的,不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2)体验。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体验,一方面从教的角度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抛开教师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内省。内省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内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首先,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这是克服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法宝。对此要务,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因此,通过加强大学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第三,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蔡运桂《艺术情感学》)因此,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义重大。 第四,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架(只是框架,请自己充实之)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 (1)历史知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2)哲学知识。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宗教知识。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 (4)美学知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教育的桎梏应该怎样打破?教育的远景应该怎样绘就?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的“应然状态”?是的,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不能遮蔽现实,不能抛开“实然”空谈“应然”。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是必要的“乌托邦”,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3、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直觉。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穿透,具有整体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直觉,是指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判断是直接觉察的,不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2)体验。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体验,一方面从教的角度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抛开教师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内省。内省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内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