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完成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提出哪些措施和政策?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1-06-23
展开全部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来自鹰窠顶山另类的畸叶槐
2011-06-23 · TA获得超过22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7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65.6万
展开全部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奋力克服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的特大重旱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翻番;破解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交通瓶颈和工程性缺水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从系统制度安排上加快解决一些重大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省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

  “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既面临总体有利的形势,也存在严峻挑战。

  我省具备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利于我们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发展;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中央企业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加快,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和借助省外力量加速发展;我省基础条件改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内生动力增强,自身财力不断提升,丰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显现,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遵循经济成长规律加速发展。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慢、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仍将非常突出,思想观念陈旧、办事效率低下、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乏力、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体制机制转换滞缓等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省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国呈现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竞相开发的格局,纵向比我省发展明显加快,横向比多数省区市的发展速度更快,我省与先进地区在很多方面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特别是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我省在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城镇人口比重、缩小城乡差距等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进入“十二五”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将在前十年蓄积能量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现实压力和潜在压力,我省如不加速发展,就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丧失机遇,就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继续拉大差距。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和进入加快发展时期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全面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历史性任务,找准我省在全国和区域发展中的定位,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缩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解决“慢”这个主要矛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滞后状况,发展是解决全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落实到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速发展,就是要创造条件,奋力拼搏,使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转型,就是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向全覆盖、社会化转变,推进社会形态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推动跨越,就是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经济总量登上新的重要台阶,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由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基本要求是:

  ——必须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积极扩大消费、出口需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围绕科学规划实施重大项目,依托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积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优势互补。

  ——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人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按照行政干预最少、发展环境最优、服务质量最好的目标,在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对内对外开放环境。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加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6%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45∶45.4;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5%。

  ——发展基础平台进一步夯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交通基础平台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快速铁路系统,铁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5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超过14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以上;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农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0万人。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耕地保有量43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蓄积量3.8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省常住人口3936万人;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0岁以上;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20万人以上;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39.82万套,2014年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0万户;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1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共管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完善。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高技术产业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发展,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各类高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第九章提高工业发展的集群化水平

  综合考虑各区域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类型,加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优势工业集聚发展。

  第一节促进工业集群式布局

  依托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线,与城镇化空间布局相衔接,充分发挥各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分工和经济联系,点轴发展与点状发展相结合,形成全省中、西、北、东南各具产业发展重点的工业化战略布局。黔中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磷煤化工、有色冶金、名优烟酒、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贵阳-遵义、贵阳-安顺工业走廊和贵阳-都匀凯里特色产业带,建设形成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原材料及资源深加工产业聚集区、名优烟酒基地和以现代中药民族药为代表的医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能源、煤化工、冶金、黄金、特色食品、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建设能源和煤化工产业聚集区,冶金、黄金、区域性绿色食品、优质烟草加工基地。北部地区,重点发展能源、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名优白酒、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建设能源和煤化工产业聚集区、铝工业聚集区、名优白酒产业带和特色食品加工聚集区。东南部地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特色食品、精细化工、能源、原材料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新型工业产业,建设轻工产业聚集区和区域性能源、冶金、化工、旅游商品基地。

  第二节有序发展产业园区

  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把园区经济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根据全省工业化战略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产业园区(基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抓好一批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县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科学确定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培育和引进优强企业作为龙头,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链接、相互支撑的集群发展模式。优先保证重点产业园区用地指标,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平台、高效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环评和总体环评,有效解决企业入驻园区发展的各种前置条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广泛吸引外来投资者领办、创办产业园区,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鼓励各级政府联合进行产业园区的建设。按照优化结构、合理承载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统筹配置土地、厂房、能源等要素资源,推进对重点高载能产业园区的电力直供。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重点产业园区上升为省级或国家级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成和完善100个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其中30个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创建5-10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十章强化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贯彻对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切实完善与工业强省战略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创新体制机制,下大力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

  强化产业政策支持。抢抓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有差别产业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将我省重点特色优势产业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对凡是有条件在我省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要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对省级权限范围内的重点产业项目,优先审批和核准;鼓励外资参与我省提高矿山尾矿利用率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资金加大对我省的投入;对获得国家和省级首台(套)产品的企业,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扶持。

  努力加强财政、金融和土地要素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用好用足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的关系,逐步建立多元融资结构和多种融资渠道相结合的融资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工业发展支持力度;统筹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安排和有效增加工业用地供给,对重点工业项目由省直接定点供地,加强工业用地储备,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
第二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加强工业发展组织领导,创新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建立工业发展的目标分解、考核和评价制度,落实改善工业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

  第三篇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坚持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组团式拓展、点状式集中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着力优化城镇化发展布局,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城镇化对增加就业、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增长的巨大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初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AUREL1031
2011-06-26 · 超过1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5万
展开全部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3)加快教育改革发展。(4)建设人才强国。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6)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2)推进文化创新。(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PS:请问你是广药职院的学生吗?……我们学校的这个形势政策试卷是这样的题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仰望天空小小孩
2011-06-25 · 超过2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0万
展开全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建立健全服务公共体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06-26
展开全部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4、建设人才强国。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6、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2、推进文化创新。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这是在做试卷是找的,可能会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