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法规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农业政策法规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现,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扩展资料:
国家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方式、期限、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和流转等。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集体资产,为其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组织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壮大经济实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014-06-24
展开全部
农业政策一直是国家重视的内容,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新的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法规涉及到农业的各个方面,详细的法规内容可以参见政策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政策: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农业政策:它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
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为的总和
农业政策的主体从属于一般经济政策,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一般特点:阶级性 原则性 系统性 实践性 稳定性 阶段性
农业政策实施概念:是指农业政策方案被批准并正式 颁布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
农业政策实施影响因素
(1)、政策的制定 : 是影响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
政策本身是否科学、正确,这关系到政策实施的成败。
(2)、政策的资源 :主要包括人力、经费、物力、
信息、权威等。
(3)、政策执行者 :国家行政机关是政策执行机关,
政策执行机构是由执行人员组成的。执行人员的素质如
何,对政策实施关系很大。
农业政策实施基本原则与方法
• 基本原则: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执行与创新相结合。
• 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
农业政策调整与延续的关系
• 政策调整与延续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第一,政策调整与延续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调整与延续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二,政策的稳定是基本的,政策的调整是局部的,也是必要的。农业政策的调整是延续的基础,没有政策的调整,政策也难以延续。
• 另一方面,没有基本农业政策的稳定和延续,就难以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甚至会导致对经济基础的破坏作用,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政策的稳定与延续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政策的调整是绝对的、经常的。
法的概念:法是国家法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法的基本形式 宪法 法律 法规 规章 国际条约 与法律有关的解释
• 法律 广义上的法律泛指国家颁布的一切规范性文件;
• 法规 一般是指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律文件的总称。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关系
一、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关联性
1、同一阶级属性
2、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是政策的体 现
3、法律是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主要区别
1、法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2、法具有明确的规范性
3、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辩证统一
1、理论上要提高认识
政策与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相辅相成。由于两者的特点不同,作用不同,不能只用其一而忽略其另一方面,两者不能相互取代。
2、在实践中应掌握的原则
(1)、有法律规定的,要依法办事和执行;
(2)、无法律规定的,但有政策规定的,要依政策办事和执行;
(3)、法律与政策本身又矛盾的,要依法办事和执行。
3、执行与调整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法律法规不符合当前发展了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仍按现行法律法规办事,但尽快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修改,使之符合实际。
于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并公布实施。
农业法的立法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1)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及其制度的总称。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集体所有土地是指法律规定属于劳动群众集体共同所有的土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一定范围的农民集体,其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类型有三种:即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组(原生产队)农民集体。
所谓农业生产,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强化或控制生物生命的活动,以取得人类衣、食等生活资料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指导方针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扶持对象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
2、采取扶持政策的主要原因
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⑵、农业是个弱质产业;
⑶、农民人口多,自我保护能力弱,在农产品生产过程 中,农民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⑷、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必须由国家承担;
⑸、农民住居分散,生产规模小,信息还不够畅,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波动比较大。国家应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进行扶持
3、扶持措施
(1)、资金扶持;
(2)、农业生产资料;
(3)、技术;
(4)、市场信息
1、我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农产品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宏观调控。
其原因有:首先实行市场调节是适应市场消费的客观要求;是理顺农产品价格的需要;有利于节约用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与此同时,对农产品实行宏观调控是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防止农产品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证农产品生
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保护价是指政府为保证生产者获得最低利益的补偿而确定的一种目标价。
农产品流通含各种主体之间的农产品购销储运活动,包括国内外贸易、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贸易、农民和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贸易;包括零售和批发、现货和期货等其他各种形式的农
产品购销储运活动。
农业投入主要有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等
三个方面构成投资体系
1、农业科学 它是指建立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并具有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农业领域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必然联系或运动规律的理论认识和知识体系
2、农业技术 它是把各种科学原理经过实践、积累、总结发展而成的操作方法、技能和技巧,是把各种科学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1)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农业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地域适应性;
(3)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周期长;
(4)农业科学技术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较大;
(5)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分散性。
1、生态环境 是指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客观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以人类 为主体的生存环境。
2、农业资源 用于农业的自然资源,主要指形成农业劳动手段的资源,如土地、水、森林、草原、渔业、野生动植物等。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如土地、水、森林、草原、空气等。
3、农业环境 一定的自然资源如降雨、温度、土壤等和特定的生态环境如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植物之间自然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就是农业环境。
4、农业环境保护 就是维护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使它不受污染、破坏,以达到改善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地。农业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土地、森林、草原、水、大气、农作物、野生动物以及水生生物等。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指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与本组织成员之间在种植业、林业、草业等承包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订立
(一)签订承包合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原则:⑴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
⑵ 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⑶ 承包方案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4)程序合法。
程序:(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择产生承包工作小组;
(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
(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
(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
(二)承包期限
• 期限:
• 耕地承包期为30年;
• 草地承包期30—50年;
• 林地为30—70年。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农户与集体的承包关系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承包者将土地使用权采取转让等方式由其他人经营,承包者收取一定的转包费等。
其流转的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5、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转让:是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变化,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转包:是指承包人把自己承包的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条件发包给第三者,由第二份合同的承包人向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承包,再由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向原发包人履行合同的行为。
争议的解决协商 调解 仲裁 诉讼
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决定各种遗传性状的基因资源,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种子 是指用于农业、林业生产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叶、芽等繁殖材料。
品种审定的程序
• 选育(引进)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并签章;
• 育种者单位审核鉴章;
• 主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单位推荐并签章 ;
•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报审农作物品种时,申请者应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提交的材料
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审定标准申报审定的品种,除提交《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书》之外,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1)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报告;
(2)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主持单位意见并签章;
(3)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单位出具的抗病(虫)性、抗逆性鉴定报告;
(4)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单位出具的品质分析报告;
(5)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其它相关材料。
审定通过的品种,也只能在审定适宜区域范围内推广种植。
种子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 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
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这里的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
工、保鲜、贮运技术等。
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2)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教育和激励过程,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再创造活动,有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
(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成为政府和农民两者的代理人,增加两者的沟通,密切两者的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的程序
1、选择项目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就是推广与应用具体的农业技术或科技成果。
2、试验 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3、示范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
4、将经过试验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业技术,在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有利于农业发展;
2、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
3、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
4、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
5、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
6、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条件
用于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所谓先进性,是指该农业技术比已应用的同类技术具有明显的改进,或者是该农业技术是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所谓适用性,是指该农业技术应当符合推广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要求。
农业政策:它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
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为的总和
农业政策的主体从属于一般经济政策,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一般特点:阶级性 原则性 系统性 实践性 稳定性 阶段性
农业政策实施概念:是指农业政策方案被批准并正式 颁布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
农业政策实施影响因素
(1)、政策的制定 : 是影响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
政策本身是否科学、正确,这关系到政策实施的成败。
(2)、政策的资源 :主要包括人力、经费、物力、
信息、权威等。
(3)、政策执行者 :国家行政机关是政策执行机关,
政策执行机构是由执行人员组成的。执行人员的素质如
何,对政策实施关系很大。
农业政策实施基本原则与方法
• 基本原则: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执行与创新相结合。
• 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
农业政策调整与延续的关系
• 政策调整与延续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第一,政策调整与延续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调整与延续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二,政策的稳定是基本的,政策的调整是局部的,也是必要的。农业政策的调整是延续的基础,没有政策的调整,政策也难以延续。
• 另一方面,没有基本农业政策的稳定和延续,就难以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甚至会导致对经济基础的破坏作用,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政策的稳定与延续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政策的调整是绝对的、经常的。
法的概念:法是国家法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法的基本形式 宪法 法律 法规 规章 国际条约 与法律有关的解释
• 法律 广义上的法律泛指国家颁布的一切规范性文件;
• 法规 一般是指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律文件的总称。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关系
一、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关联性
1、同一阶级属性
2、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是政策的体 现
3、法律是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主要区别
1、法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2、法具有明确的规范性
3、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辩证统一
1、理论上要提高认识
政策与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相辅相成。由于两者的特点不同,作用不同,不能只用其一而忽略其另一方面,两者不能相互取代。
2、在实践中应掌握的原则
(1)、有法律规定的,要依法办事和执行;
(2)、无法律规定的,但有政策规定的,要依政策办事和执行;
(3)、法律与政策本身又矛盾的,要依法办事和执行。
3、执行与调整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法律法规不符合当前发展了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仍按现行法律法规办事,但尽快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修改,使之符合实际。
于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并公布实施。
农业法的立法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1)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及其制度的总称。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集体所有土地是指法律规定属于劳动群众集体共同所有的土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一定范围的农民集体,其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类型有三种:即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组(原生产队)农民集体。
所谓农业生产,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强化或控制生物生命的活动,以取得人类衣、食等生活资料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指导方针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扶持对象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
2、采取扶持政策的主要原因
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⑵、农业是个弱质产业;
⑶、农民人口多,自我保护能力弱,在农产品生产过程 中,农民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⑷、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必须由国家承担;
⑸、农民住居分散,生产规模小,信息还不够畅,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波动比较大。国家应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进行扶持
3、扶持措施
(1)、资金扶持;
(2)、农业生产资料;
(3)、技术;
(4)、市场信息
1、我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农产品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宏观调控。
其原因有:首先实行市场调节是适应市场消费的客观要求;是理顺农产品价格的需要;有利于节约用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与此同时,对农产品实行宏观调控是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防止农产品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证农产品生
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保护价是指政府为保证生产者获得最低利益的补偿而确定的一种目标价。
农产品流通含各种主体之间的农产品购销储运活动,包括国内外贸易、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贸易、农民和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贸易;包括零售和批发、现货和期货等其他各种形式的农
产品购销储运活动。
农业投入主要有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等
三个方面构成投资体系
1、农业科学 它是指建立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并具有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农业领域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必然联系或运动规律的理论认识和知识体系
2、农业技术 它是把各种科学原理经过实践、积累、总结发展而成的操作方法、技能和技巧,是把各种科学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1)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农业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地域适应性;
(3)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周期长;
(4)农业科学技术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较大;
(5)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分散性。
1、生态环境 是指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客观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以人类 为主体的生存环境。
2、农业资源 用于农业的自然资源,主要指形成农业劳动手段的资源,如土地、水、森林、草原、渔业、野生动植物等。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如土地、水、森林、草原、空气等。
3、农业环境 一定的自然资源如降雨、温度、土壤等和特定的生态环境如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植物之间自然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就是农业环境。
4、农业环境保护 就是维护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使它不受污染、破坏,以达到改善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地。农业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土地、森林、草原、水、大气、农作物、野生动物以及水生生物等。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指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与本组织成员之间在种植业、林业、草业等承包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订立
(一)签订承包合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原则:⑴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
⑵ 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⑶ 承包方案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4)程序合法。
程序:(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择产生承包工作小组;
(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
(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
(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
(二)承包期限
• 期限:
• 耕地承包期为30年;
• 草地承包期30—50年;
• 林地为30—70年。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农户与集体的承包关系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承包者将土地使用权采取转让等方式由其他人经营,承包者收取一定的转包费等。
其流转的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5、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转让:是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变化,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转包:是指承包人把自己承包的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条件发包给第三者,由第二份合同的承包人向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承包,再由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向原发包人履行合同的行为。
争议的解决协商 调解 仲裁 诉讼
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决定各种遗传性状的基因资源,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种子 是指用于农业、林业生产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叶、芽等繁殖材料。
品种审定的程序
• 选育(引进)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并签章;
• 育种者单位审核鉴章;
• 主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单位推荐并签章 ;
•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报审农作物品种时,申请者应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提交的材料
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审定标准申报审定的品种,除提交《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书》之外,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1)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报告;
(2)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主持单位意见并签章;
(3)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单位出具的抗病(虫)性、抗逆性鉴定报告;
(4)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单位出具的品质分析报告;
(5)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其它相关材料。
审定通过的品种,也只能在审定适宜区域范围内推广种植。
种子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 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
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这里的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
工、保鲜、贮运技术等。
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2)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教育和激励过程,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再创造活动,有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
(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成为政府和农民两者的代理人,增加两者的沟通,密切两者的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的程序
1、选择项目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就是推广与应用具体的农业技术或科技成果。
2、试验 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3、示范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
4、将经过试验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业技术,在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有利于农业发展;
2、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
3、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
4、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
5、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
6、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条件
用于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所谓先进性,是指该农业技术比已应用的同类技术具有明显的改进,或者是该农业技术是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所谓适用性,是指该农业技术应当符合推广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要求。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