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语文的途径有...?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兴趣、阅读、能力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兴趣能激励你阅读;在勤奋读书中,感受越多越深,兴趣越浓,就越能促使你去读更多的书;书读得越多,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能力又使你读书收效更大,读得更多。邓拓曾在谈到读书的兴趣时说:“……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德国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成果。” 他还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精神集中,积极思考,容易产生功效,而且能使人增强自信心。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会使人苦不堪言,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一种苦役,而且使人失去自信并产生畏缩厌烦的心理。要“惊奇—乐趣—志趣”,才能产生一股不可遏止的探究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要重视好奇心、重视梦想,要确立目标,要把学习当成享受,还要养成善思深思的习惯。
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人们常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有道理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所涉及的面广、知识丰富,课内课外都有可学之处。我们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才能学好语文。而这种习惯其实就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常规。 1、课前主动预习
要求提前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甚至了解该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确立课堂学习的目标。对于文言文单元,除了动手圈点勾画,旁批疑难点以外,还要求熟读课文。在预习时主要解决容易的问题、发现问题,质疑解难。以此达到超前思考,提高效率,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同时,培养观察力,理解力,思考力,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预习的方法 有多种多样,主要采用:浏览式、寻找难点式、自问自答式、求疑式、解疑式、回答问题式等预习方法。预习的步骤也有很多,经常采用的有整体阅读全文、标好自然段、过字词关、了解作者、划出层次,找出中心内容、求疑、写“旁批”,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在空白处、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解题、复习旧知识,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文中要求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预习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做好记录、掌握已理解的内容。
叶圣陶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古人也说“先生虽是引路人,学问还需自用心。”、“笨鸟先飞早入林,人勤学习早入门。”由此可见,预习是多么的重要。所以,预习总的原则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切忌走过场,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欺骗自己。
2、上课专心听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而这黄金时代的大部分宝贵时光,正是在教室里度过的。一个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听课要求五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要跟随老师的讲课思路,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作好笔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可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要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是我的自愿,是我的决定,并非来自别人强迫。”有了这种意识,注意力自然容易集中,学习也会主动积极,也容易发现问题,兴趣浓厚。专心听讲的人,在课堂上,神情举止完全进入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两眼发亮,或点头微笑,或沉思默想,或朗声回答,或飞笔笔记……歌德曾经说过:“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自己没有好处和对自己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要时时带着一种研究的精神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带进思维。多问自己: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的东西是否重要?我领悟了多少东西?还有没有令我更惊喜的发现?希望同学们遵守课堂常规要求,做到手不离笔、独立思考(有问题举手示意)、参与交流(大声、大胆、大方地发表意见)。
3、坚持课后复习
坚持及时复习要求主动。每天都要复习,要回顾当日所学的知识,对记忆背诵的内容加强巩固。结合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弥补。每个月整理自己的笔记本,系统小结一次。复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常用的复习方法有系统复习法、分类复习法、联想复习法、图解复习法、复核复习法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复习与遗忘成反比关系,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复习。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原有知识的提高和升华,复习工作要:趁热打铁。
三、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诸多的语文学习方法中,相关性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如:观察与思维,联想与想象,理解与记忆,阅读与质疑 ,笔记与写作等。它们之间既有先后时间关系,又有多维空间联系。我们以阅读与质疑为例作具体的阐述。“善于读书的人,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一定善于质疑。”此话不无道理。质疑,即提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阅读能力是体现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系等方面的。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阅读与质疑是一对“孪生子”。“读”中见 “疑”,能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重要问题,并且使这重要的、新颖的问题得到最完善的、最合理的解决,从而取得成果和创造奇迹。以“疑”促“读”,使阅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进一步激发求知欲, 使阅读进入更高层次,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呢?
阅读的一般方法是“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这些方法还可以扩展、掺合、融化,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浏览”包括整体阅读、鉴赏阅读;“粗读”包括提要阅读、积累阅读;“精读”包括理解阅读、局部阅读、眉批阅读;“快读”包括交叉阅读、剪辑阅读等等。
“学而不思则罔”,有效的阅读必然伴随着思维,而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质疑。
质疑起于思维,又高于思维 。一般方法有“同向”质疑,“异向”质疑,“组合”质疑和“探索”质疑等。“组合”质疑,即把两个毫不相关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从而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揭示知识的规律性。 如:应用文中的书信格式与“一事一议”作文题型组合起来,提出书信议论文的写法问题,揭示其写作规律。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借用日记形式来写小说的,同样地揭示了主题,感人至深。“探索”质疑是一种综合性的质疑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后,进入深入的探究,以求有 所收获。如语音、文字等,可进行比较、归纳,提出符合其规律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也可以以语文知识的某一方面为出发点,牵联同类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的覆盖面,再浓缩成知识的网络,便于灵活掌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知识树”,就是应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
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较易读的材料,可以一次性读完,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具体问题不加思索,不进行“ 分解”质疑,那就等于“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阅读才行之有效。对于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含难点部分)或文言文中的古汉语知识,都要局部深入地阅读,但这样做往往丢三落四,“肢解”原文,没有系统性。为了提高局部阅读的效率,应借助于“合成”质疑的配合,做到“见树木,心中有森林”——反本归源。要结合自己生活阅历和有关的形象材料,努力地把文中字词换成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这样,读书的效率就高了。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质疑方法就是出于这个道理。又如《 故乡》一文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一段的深刻含义,不能光从这些句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更应把它置于全文的语境中去体会(合成质疑 ):全文写什么?表现什么?(写故乡的变化,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信心。)这样才能深刻地品味出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的局部深层意义。
四、要做好语文常规训练
课堂上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和老师密切配合,就可学得轻松。当然,语文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来不断扩展知识面。课外,要求大家会挤时间,利用一切饭后睡前的空闲随手翻翻,广泛阅读;或者把知识点做成知识卡片抓紧时间记忆。同时做好语文常规训练,语文常规训练就是读、摘、背、悟、写、练。
1、读。即读课文及语文读本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语文学科选编的文章有其代表性,编者从各个时代各种题材选择内容,由浅入深让同学们从不同层面接触语文,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语文读本是课本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起来。另外,有计划地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名著。一学期安排利用周末和假期阅读2-3本名著,积水成渊,积少成多,两三年累积下来就有十本之多。
2、摘。就是摘抄妙辞佳句、精美文章、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历史掌故、民间俚语,也可将文章中自己认为有用的语段,句子词语等抄写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翻阅,常写读书札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每个同学准备2-3个本子,作为知识本和杂记摘抄本。针对高考,同学们还可以从现在动手整理课文中生活中发现的重要字词音节、易错标点、句子、重要文化常识、有用的写作知识等,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以备他日所用。此外,也可记录你的生活所感、作读书笔记等。阅读摘抄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储存丰富的素材才能对写作有帮助。
3、背。背就是背课文和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对于要求背诵篇目一篇也不能马虎,而文言实词虚词记忆则多多益善。然后,可多记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等,增加知识储备。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同学们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时间背诵。一般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
4、悟。即悟所学内容,理解知识。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独立思考或向老师请教,当日所学当日吸收。对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优点长处。
5、写。写就是写生活随笔。随笔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时时动手写点东西是个好习惯,长期坚持写作的人思维更敏捷,谈吐更清楚,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写作文自然不成问题。写作是读摘的延续,可以加强你对所积素材的记忆。有些同学基础不好,写作困难,那就从最基本的字句开始,逐字逐句地写,句子通顺明白了才能构建段落篇章。此外,同学们一定要习惯用钢笔书写,保证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6、练。就是练习中认真对待,规范答题,及时整理笔记。练习有平时练习和每周练习,有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练习的内容主要是做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题目。练习的目的是查漏补缺和提高能力。
五、要从心理上要重视语文、喜欢语文
长久以来,有些同学对语文存在错误认识。一是觉得语文是母语,只要能够认得字能读书就可以了。其实语文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有用的东西多,而且生活中要求你会读读写写的地方不在少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二是有些同学觉得语文学习总是不见成效,所以热情不够。语文的博大精深需要大家慢慢的深入进去才能发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语文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同学们首先就要端正对语文的认识,重视语文、喜欢语文。只要大家愿意拿出你们的兴趣和热情,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所涉及的面广、知识丰富,课内课外都有可学之处。
语文学习要讲究方法,希望大家结合个人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踏踏实实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为后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拿出兴趣和热情,养成手脑并用,经常动笔的习惯,心有所感,笔有所记,圈点勾画,写下所思所得。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兴趣是人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兴趣、阅读、能力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兴趣能激励你阅读;在勤奋读书中,感受越多越深,兴趣越浓,就越能促使你去读更多的书;书读得越多,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能力又使你读书收效更大,读得更多。邓拓曾在谈到读书的兴趣时说:“……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德国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成果。” 他还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精神集中,积极思考,容易产生功效,而且能使人增强自信心。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会使人苦不堪言,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一种苦役,而且使人失去自信并产生畏缩厌烦的心理。要“惊奇—乐趣—志趣”,才能产生一股不可遏止的探究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要重视好奇心、重视梦想,要确立目标,要把学习当成享受,还要养成善思深思的习惯。
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人们常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有道理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所涉及的面广、知识丰富,课内课外都有可学之处。我们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才能学好语文。而这种习惯其实就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常规。 1、课前主动预习
要求提前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甚至了解该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确立课堂学习的目标。对于文言文单元,除了动手圈点勾画,旁批疑难点以外,还要求熟读课文。在预习时主要解决容易的问题、发现问题,质疑解难。以此达到超前思考,提高效率,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同时,培养观察力,理解力,思考力,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预习的方法 有多种多样,主要采用:浏览式、寻找难点式、自问自答式、求疑式、解疑式、回答问题式等预习方法。预习的步骤也有很多,经常采用的有整体阅读全文、标好自然段、过字词关、了解作者、划出层次,找出中心内容、求疑、写“旁批”,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在空白处、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解题、复习旧知识,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文中要求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预习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做好记录、掌握已理解的内容。
叶圣陶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古人也说“先生虽是引路人,学问还需自用心。”、“笨鸟先飞早入林,人勤学习早入门。”由此可见,预习是多么的重要。所以,预习总的原则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切忌走过场,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欺骗自己。
2、上课专心听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而这黄金时代的大部分宝贵时光,正是在教室里度过的。一个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听课要求五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要跟随老师的讲课思路,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作好笔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可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要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是我的自愿,是我的决定,并非来自别人强迫。”有了这种意识,注意力自然容易集中,学习也会主动积极,也容易发现问题,兴趣浓厚。专心听讲的人,在课堂上,神情举止完全进入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两眼发亮,或点头微笑,或沉思默想,或朗声回答,或飞笔笔记……歌德曾经说过:“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自己没有好处和对自己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要时时带着一种研究的精神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带进思维。多问自己: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的东西是否重要?我领悟了多少东西?还有没有令我更惊喜的发现?希望同学们遵守课堂常规要求,做到手不离笔、独立思考(有问题举手示意)、参与交流(大声、大胆、大方地发表意见)。
3、坚持课后复习
坚持及时复习要求主动。每天都要复习,要回顾当日所学的知识,对记忆背诵的内容加强巩固。结合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弥补。每个月整理自己的笔记本,系统小结一次。复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常用的复习方法有系统复习法、分类复习法、联想复习法、图解复习法、复核复习法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复习与遗忘成反比关系,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复习。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原有知识的提高和升华,复习工作要:趁热打铁。
三、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诸多的语文学习方法中,相关性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如:观察与思维,联想与想象,理解与记忆,阅读与质疑 ,笔记与写作等。它们之间既有先后时间关系,又有多维空间联系。我们以阅读与质疑为例作具体的阐述。“善于读书的人,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一定善于质疑。”此话不无道理。质疑,即提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阅读能力是体现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系等方面的。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阅读与质疑是一对“孪生子”。“读”中见 “疑”,能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重要问题,并且使这重要的、新颖的问题得到最完善的、最合理的解决,从而取得成果和创造奇迹。以“疑”促“读”,使阅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进一步激发求知欲, 使阅读进入更高层次,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呢?
阅读的一般方法是“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这些方法还可以扩展、掺合、融化,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浏览”包括整体阅读、鉴赏阅读;“粗读”包括提要阅读、积累阅读;“精读”包括理解阅读、局部阅读、眉批阅读;“快读”包括交叉阅读、剪辑阅读等等。
“学而不思则罔”,有效的阅读必然伴随着思维,而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质疑。
质疑起于思维,又高于思维 。一般方法有“同向”质疑,“异向”质疑,“组合”质疑和“探索”质疑等。“组合”质疑,即把两个毫不相关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从而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揭示知识的规律性。 如:应用文中的书信格式与“一事一议”作文题型组合起来,提出书信议论文的写法问题,揭示其写作规律。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借用日记形式来写小说的,同样地揭示了主题,感人至深。“探索”质疑是一种综合性的质疑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后,进入深入的探究,以求有 所收获。如语音、文字等,可进行比较、归纳,提出符合其规律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也可以以语文知识的某一方面为出发点,牵联同类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的覆盖面,再浓缩成知识的网络,便于灵活掌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知识树”,就是应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
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较易读的材料,可以一次性读完,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具体问题不加思索,不进行“ 分解”质疑,那就等于“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阅读才行之有效。对于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含难点部分)或文言文中的古汉语知识,都要局部深入地阅读,但这样做往往丢三落四,“肢解”原文,没有系统性。为了提高局部阅读的效率,应借助于“合成”质疑的配合,做到“见树木,心中有森林”——反本归源。要结合自己生活阅历和有关的形象材料,努力地把文中字词换成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这样,读书的效率就高了。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质疑方法就是出于这个道理。又如《 故乡》一文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一段的深刻含义,不能光从这些句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更应把它置于全文的语境中去体会(合成质疑 ):全文写什么?表现什么?(写故乡的变化,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信心。)这样才能深刻地品味出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的局部深层意义。
四、要做好语文常规训练
课堂上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和老师密切配合,就可学得轻松。当然,语文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来不断扩展知识面。课外,要求大家会挤时间,利用一切饭后睡前的空闲随手翻翻,广泛阅读;或者把知识点做成知识卡片抓紧时间记忆。同时做好语文常规训练,语文常规训练就是读、摘、背、悟、写、练。
1、读。即读课文及语文读本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语文学科选编的文章有其代表性,编者从各个时代各种题材选择内容,由浅入深让同学们从不同层面接触语文,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语文读本是课本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起来。另外,有计划地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名著。一学期安排利用周末和假期阅读2-3本名著,积水成渊,积少成多,两三年累积下来就有十本之多。
2、摘。就是摘抄妙辞佳句、精美文章、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历史掌故、民间俚语,也可将文章中自己认为有用的语段,句子词语等抄写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翻阅,常写读书札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每个同学准备2-3个本子,作为知识本和杂记摘抄本。针对高考,同学们还可以从现在动手整理课文中生活中发现的重要字词音节、易错标点、句子、重要文化常识、有用的写作知识等,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以备他日所用。此外,也可记录你的生活所感、作读书笔记等。阅读摘抄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储存丰富的素材才能对写作有帮助。
3、背。背就是背课文和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对于要求背诵篇目一篇也不能马虎,而文言实词虚词记忆则多多益善。然后,可多记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等,增加知识储备。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同学们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时间背诵。一般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
4、悟。即悟所学内容,理解知识。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独立思考或向老师请教,当日所学当日吸收。对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优点长处。
5、写。写就是写生活随笔。随笔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时时动手写点东西是个好习惯,长期坚持写作的人思维更敏捷,谈吐更清楚,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写作文自然不成问题。写作是读摘的延续,可以加强你对所积素材的记忆。有些同学基础不好,写作困难,那就从最基本的字句开始,逐字逐句地写,句子通顺明白了才能构建段落篇章。此外,同学们一定要习惯用钢笔书写,保证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6、练。就是练习中认真对待,规范答题,及时整理笔记。练习有平时练习和每周练习,有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练习的内容主要是做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题目。练习的目的是查漏补缺和提高能力。
五、要从心理上要重视语文、喜欢语文
长久以来,有些同学对语文存在错误认识。一是觉得语文是母语,只要能够认得字能读书就可以了。其实语文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有用的东西多,而且生活中要求你会读读写写的地方不在少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二是有些同学觉得语文学习总是不见成效,所以热情不够。语文的博大精深需要大家慢慢的深入进去才能发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语文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同学们首先就要端正对语文的认识,重视语文、喜欢语文。只要大家愿意拿出你们的兴趣和热情,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所涉及的面广、知识丰富,课内课外都有可学之处。
语文学习要讲究方法,希望大家结合个人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踏踏实实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为后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拿出兴趣和热情,养成手脑并用,经常动笔的习惯,心有所感,笔有所记,圈点勾画,写下所思所得。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11111
2024-11-15 广告
2024-11-15 广告
作业指导书是一种专门编写的指导性文件,用于完成某一项或同一类型的工作。它是根据设计图纸、制造厂说明书、相关的验评标准、编写人员现场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所编写的。定义和作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阐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1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