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 ,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 ( )直线两点 ,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 与 轴交于点 ,与 轴交于点 ,即 与 轴、 轴的截距分别为 .
⑤一般式: (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 (b为常数); 平行于y轴的直线: (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 ,直线过定点 ;
(ⅱ)过两条直线 ,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 为参数),其中直线 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 , 时,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 与 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到直线 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圆心 ,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半径为
当 时,表示一个点; 当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 ,圆 ,圆心 到l的距离为 ,则有 ; ;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含; 当 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三、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 ,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 ( )直线两点 ,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 与 轴交于点 ,与 轴交于点 ,即 与 轴、 轴的截距分别为 .
⑤一般式: (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 (b为常数); 平行于y轴的直线: (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 ,直线过定点 ;
(ⅱ)过两条直线 ,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 为参数),其中直线 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 , 时,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 与 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到直线 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圆心 ,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半径为
当 时,表示一个点; 当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 ,圆 ,圆心 到l的距离为 ,则有 ; ;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含; 当 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三、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意思;2.集合间的关系;3.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4.函数性质(单调性、最值、奇偶性)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I)
一.指数与对数
1.根式;2.指数幂的扩充;3.对数;4.根式、指数式、对数式之间的关系;5.对数运算性质与指数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指数函数y=ax的关系
三.幂函数 (定义、图像、性质)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实数解与函数的零点
二.二分法
三.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四.函数模型的应用
必修2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 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时,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 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1.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意思;2.集合间的关系;3.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4.函数性质(单调性、最值、奇偶性)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I)
一.指数与对数
1.根式;2.指数幂的扩充;3.对数;4.根式、指数式、对数式之间的关系;5.对数运算性质与指数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指数函数y=ax的关系
三.幂函数 (定义、图像、性质)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实数解与函数的零点
二.二分法
三.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四.函数模型的应用
必修2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 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时,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 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高考
知识汇总
第一部分 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
数为2^n,
数为2^n-1;
的数为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3)
第二部分 函数与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
;②
;③
;④利用函数
;
⑤
;⑥利用
; ⑦利用
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
( 、 、 等);⑨
法
3.
的有关问题
(1)复合
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
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
的判定:
①首先将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
;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
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
: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
是函数具有
的必要条件;
⑵ 是
;
⑶ 是
;
⑷
在原点有定义,则 ;
⑸在关于
的
内:
有相同的单调性,
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
;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
② 在区间 上是
当 时有 ;
⑵单调性的判定
1 定义法:
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
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
法(见导数部分);
③复合函数法(见2 (2));
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
,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
。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
。
(2)
的周期
① ;② ;③ ;
④ ;⑤ ;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
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
(利用(2)中结论)
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 或 的周期为 ;
② 的图象关于点
周期为2 ;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周期为2 ;
④ 的图象关于点
,直线
周期为4 ;
8.
的图像与性质
⑴
: ( ;⑵
: ;
⑶
: ;⑷
: ;
⑸
: ;(6)
: ;⑺
: ;
⑻其它常用函数:
1
: ;②
: ;特别的
2 函数 ;
9.
:
⑴解析式:
①
: ;②
: , 为顶点;
③
: 。
⑵
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
交点;⑤
;⑥两根符号。
⑶
问题解决方法:①
;②分类讨论。
10.
: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
的五点作图)②
法③导数法
⑵
:
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
3 伸缩变换:
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4
:ⅰ ;ⅱ ;
ⅲ ; ⅳ ;
5
:
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
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
11.
(曲线)
的证明
(1)证明函数 图像的
,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
(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
,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
(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
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
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12.
的求法:
⑴
(求 的根);⑵
;⑶
.
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⑧ 。
⑶导数的
法则:
⑷(理科)
: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ⅰ 是增函数;ⅱ 为
;
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
: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
。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
;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14.(理科)
⑴
的定义:
⑵
的性质:① ( 常数);
② ;
③ (其中 。
⑶
(牛顿—
):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
的面积: ;
3 求
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
第三部分
、
与
1.⑴
与
的互化: 弧度 , 弧度, 弧度
⑵
: ;扇形
: 。
2.三角函数定义:角 中边上任意一点 为 ,设 则:
3.
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
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 对称轴: ;
: ;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
公式:①
② ③ 。
8.
:① ;
② ;③ 。
9.正、
:
⑴
: ( 是
直径 )
注:① ;② ;③ 。
⑵
: 等三个;注: 等三个。
10。几个公式:
⑴
: ;
⑵
半径r= ;
直径2R=
11.已知 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第四部分
1.
与
:注:原图形与
面积之比为 。
2.表(侧)面积与
: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
: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 )h;
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
4;②
的性质定理;③
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
的判定定理;②
。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
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
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
为直角;②
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
的求法:
1 平移法:平移直线,2 构造三角形;
3 ②
:补成正方体、
、长方体等,4 发现两条
间的关系。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
的夹角。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
(利用
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
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
与平面
的夹角。
⑶
的求法:
①定义法:在
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作出
,再求解;
②三垂线法:由一个半面内一点作(或找)到另一个
的垂线,用
或
作出二面角的
,再求解;
③
法:利用面积
公式: ,其中 为
的大小;
注:对于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作出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个班平面
的夹角。
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
;Ⅱ。求距离)
⑴两
间的距离:一般先作出公
,再进行计算;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
作出
,再求解;
⑶点到平面的距离:
①垂面法:借助
的性质作垂线段(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再求解;
5 等体积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
⑷
:(步骤)
(Ⅰ)求线段AB的长;(Ⅱ)求
∠AOB的弧度数;(Ⅲ)求
AB的长。
6.结论:
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
在∠BOC的平分线上;
⑵立平斜公式(
公式):
⑶
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 ,则S侧cos =S底;
⑷长方体的性质
①长方体
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 则:cos2 +cos2 +cos2 =1;sin2 +sin2 +sin2 =2 。
知识汇总
第一部分 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
数为2^n,
数为2^n-1;
的数为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3)
第二部分 函数与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
;②
;③
;④利用函数
;
⑤
;⑥利用
; ⑦利用
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
( 、 、 等);⑨
法
3.
的有关问题
(1)复合
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
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
的判定:
①首先将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
;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
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
: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
是函数具有
的必要条件;
⑵ 是
;
⑶ 是
;
⑷
在原点有定义,则 ;
⑸在关于
的
内:
有相同的单调性,
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
;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
② 在区间 上是
当 时有 ;
⑵单调性的判定
1 定义法:
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
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
法(见导数部分);
③复合函数法(见2 (2));
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
,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
。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
。
(2)
的周期
① ;② ;③ ;
④ ;⑤ ;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
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
(利用(2)中结论)
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 或 的周期为 ;
② 的图象关于点
周期为2 ;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周期为2 ;
④ 的图象关于点
,直线
周期为4 ;
8.
的图像与性质
⑴
: ( ;⑵
: ;
⑶
: ;⑷
: ;
⑸
: ;(6)
: ;⑺
: ;
⑻其它常用函数:
1
: ;②
: ;特别的
2 函数 ;
9.
:
⑴解析式:
①
: ;②
: , 为顶点;
③
: 。
⑵
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
交点;⑤
;⑥两根符号。
⑶
问题解决方法:①
;②分类讨论。
10.
: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
的五点作图)②
法③导数法
⑵
:
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
3 伸缩变换:
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4
:ⅰ ;ⅱ ;
ⅲ ; ⅳ ;
5
:
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
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
11.
(曲线)
的证明
(1)证明函数 图像的
,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
(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
,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
(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
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
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12.
的求法:
⑴
(求 的根);⑵
;⑶
.
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⑧ 。
⑶导数的
法则:
⑷(理科)
: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ⅰ 是增函数;ⅱ 为
;
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
: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
。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
;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14.(理科)
⑴
的定义:
⑵
的性质:① ( 常数);
② ;
③ (其中 。
⑶
(牛顿—
):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
的面积: ;
3 求
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
第三部分
、
与
1.⑴
与
的互化: 弧度 , 弧度, 弧度
⑵
: ;扇形
: 。
2.三角函数定义:角 中边上任意一点 为 ,设 则:
3.
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
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 对称轴: ;
: ;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
公式:①
② ③ 。
8.
:① ;
② ;③ 。
9.正、
:
⑴
: ( 是
直径 )
注:① ;② ;③ 。
⑵
: 等三个;注: 等三个。
10。几个公式:
⑴
: ;
⑵
半径r= ;
直径2R=
11.已知 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第四部分
1.
与
:注:原图形与
面积之比为 。
2.表(侧)面积与
: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
: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 )h;
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
4;②
的性质定理;③
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
的判定定理;②
。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
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
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
为直角;②
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
的求法:
1 平移法:平移直线,2 构造三角形;
3 ②
:补成正方体、
、长方体等,4 发现两条
间的关系。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
的夹角。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
(利用
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
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
与平面
的夹角。
⑶
的求法:
①定义法:在
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作出
,再求解;
②三垂线法:由一个半面内一点作(或找)到另一个
的垂线,用
或
作出二面角的
,再求解;
③
法:利用面积
公式: ,其中 为
的大小;
注:对于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作出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个班平面
的夹角。
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
;Ⅱ。求距离)
⑴两
间的距离:一般先作出公
,再进行计算;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
作出
,再求解;
⑶点到平面的距离:
①垂面法:借助
的性质作垂线段(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再求解;
5 等体积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
⑷
:(步骤)
(Ⅰ)求线段AB的长;(Ⅱ)求
∠AOB的弧度数;(Ⅲ)求
AB的长。
6.结论:
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
在∠BOC的平分线上;
⑵立平斜公式(
公式):
⑶
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 ,则S侧cos =S底;
⑷长方体的性质
①长方体
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 则:cos2 +cos2 +cos2 =1;sin2 +sin2 +sin2 =2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步入高中学习了,这是值得开心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错综复杂的学科,例如高中数学,怎么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呢?高中数学提分难吗?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来了,高一到高三,各种考试及会考,最后高考,那对于这么一门学科(数学)来说,正确学习以及学好它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呢?答案:知识体系梳理。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希望对那些渴望学好高中数学的同学有借鉴参考的意义。
1.曲线与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2.曲线的交点
设曲线C1的方程为F1(x,y)=0,曲线C2的方程为F2(x,y)=0,则C1,C2的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F2(x,y)=0(F1(x,y)=0,)的实数解,若此方程组无解,则两曲线无交点.
3.辨明两个易误点
(1)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曲线的形状、位置、大小等特征,后者指方程(包括范围).
(2)求轨迹方程时易忽视轨迹上特殊点对轨迹的“完备性与纯粹性”的影响.
4.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3)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4)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5.直接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合理的直角坐标系;
(2)设出所求曲线上点的坐标,把几何条件或等量关系用坐标表示为代数方程;
(3)化简整理这个方程,检验并说明所求的方程就是曲线的方程.
注:直接法求曲线方程时最关键的就是把几何条件或等量关系“翻译”为代数方程,要注意“翻译”的等价性.
例:已知点P是直线2x-y+3=0上的一个动点,定点M(-1,2),Q是线段PM延长线上的一点,且|PM|=|MQ|,则Q点的轨迹方程是( )
A.2x+y+1=0 B.2x-y-5=0
C.2x-y-1=0 D.2x-y+5=0
6.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1)在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时,若所求的轨迹符合某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则根据曲线的方程,写出所求的轨迹方程;
(2)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还要看轨迹是否是完整的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如果不是完整的曲线,则应对其中的变量x或y进行限制.
例:(2017·江西红色七校二模)已知动圆C过点A(-2,0),且与圆M:(x-2)2+y2=64相内切.求动圆C的圆心的轨迹方程.
总结,综上所述是一些曲线与方程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裨益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希望对那些渴望学好高中数学的同学有借鉴参考的意义。
1.曲线与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2.曲线的交点
设曲线C1的方程为F1(x,y)=0,曲线C2的方程为F2(x,y)=0,则C1,C2的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F2(x,y)=0(F1(x,y)=0,)的实数解,若此方程组无解,则两曲线无交点.
3.辨明两个易误点
(1)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曲线的形状、位置、大小等特征,后者指方程(包括范围).
(2)求轨迹方程时易忽视轨迹上特殊点对轨迹的“完备性与纯粹性”的影响.
4.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3)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4)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5.直接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合理的直角坐标系;
(2)设出所求曲线上点的坐标,把几何条件或等量关系用坐标表示为代数方程;
(3)化简整理这个方程,检验并说明所求的方程就是曲线的方程.
注:直接法求曲线方程时最关键的就是把几何条件或等量关系“翻译”为代数方程,要注意“翻译”的等价性.
例:已知点P是直线2x-y+3=0上的一个动点,定点M(-1,2),Q是线段PM延长线上的一点,且|PM|=|MQ|,则Q点的轨迹方程是( )
A.2x+y+1=0 B.2x-y-5=0
C.2x-y-1=0 D.2x-y+5=0
6.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1)在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时,若所求的轨迹符合某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则根据曲线的方程,写出所求的轨迹方程;
(2)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还要看轨迹是否是完整的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如果不是完整的曲线,则应对其中的变量x或y进行限制.
例:(2017·江西红色七校二模)已知动圆C过点A(-2,0),且与圆M:(x-2)2+y2=64相内切.求动圆C的圆心的轨迹方程.
总结,综上所述是一些曲线与方程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裨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动作层面看,一般来说,单反选手和双反选手使用的拍面略有不同:单反动作较灵活,控制范围较大,对脚步和判断的要求相对双反要低一些;但是由于单反力量的不足,若用单反挥动一个大拍面球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挥拍的顺畅,因此单反更倾向于使用较小拍面的球拍,业余选手推荐95-98平房英寸拍面的球拍。而双手选手的挥拍力量能够提升不少,但控制范围和灵活度不如单反,因此对脚步和判断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使用较大拍面的球拍,更容易击中甜点和发力。 线床的不同: 在相同拍面的前提下,拍线越稀疏,拍线线孔越大,击球产生的旋转就越强烈,目前主流的线床配置有16x18、16x19和18x20(竖线数x横线数)等,在其它条件相近的情况下,16竖线的球拍一般能够比18竖线的球拍“吃球”更深,产生更多的旋转,而18竖线的球拍由于线密,接触球的线数相对就多些,因此对球的控制力就更好些。因此如果你偏向打上旋打法,一般就会选择16x18或16x19的球拍,而偏向平击打法的人,为了提升控制力就更倾向于选18x20的球拍。 线床的应用上,以通常的情况,单反选手较难处理高球,因此击球点相对较低,往往需要更多的上旋来增加稳定性和攻击性,而双反由于攻击力的增加,更容易利用高点上升期进攻,因此通常是平击球与少许的上旋球配合。所以单反选手更倾向选择16竖线的球拍,双反选手选择的范围就比较宽了。 当然,旋转力和控制力还与所穿拍线的品质、磅数等等有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