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谁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8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中《从军行》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影响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初唐四杰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选自《全唐诗》)《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1]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个人经历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唐代科举场中,很早就有请托、通关节、私荐或场外议定等流弊。考生们为求中第,骆宾王考试前多方奔走,竭力钻营,千方百计争取权要的吹嘘、引荐。有的人还把自己得意的诗文,献给有名望的权贵显宦、学者名流,求得他们的赏识赞誉,以扩大影响,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舆论。有些考生还直接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主考官员,以期先声夺人,给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在正式考试之前的场外竞争,活动是很激烈的。骆宾王自恃学识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约不愿,或者也无门路从事这种院外的竞争。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谈到这次进京考试的情事,他曾有这样的描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侠义之士,轻视的是官场得意的权贵显要。但正当自己“承欢膝下”的时候,由于客观环境的驱使,却匆匆上京求取功名。于是就利用考试前后的余暇,尽情地游览京城的胜迹,领略洛阳的风月。明知处境艰难,也决不追逐权门,乞求赏赐。这说明当年的骆宾王,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权贵,当然也就不愿向当道干谒、行卷。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他总以为考试凭实力,自己经纶满腹,何愁试场不中,雁塔留名,自然是唾手可得。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这一下骆宾王才慌了手脚,他的情绪从浪漫主义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穷愁的低谷。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随着这次考试的失败而变成了泡影。下一步怎么办?丢开试场失意的羞耻不说,一家人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过?总不能长年寄人篱下,依靠别人的救济过活?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忖,骆宾王决定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诉情求助。虽然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但亲人的浓浓情意始终暖在心头。他知道故乡的亲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这个落难归去的游子。在南下的路上,骆宾王写下《途中有怀》一诗,以抒发他此时的心清:睠然怀楚奏,怅矣背泰关。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时间是晚上,天际的星月照着故乡的江面,显得十分清丽。急促的船桨拍打着阵阵波浪,我这个漂流在外的游子终于投入故乡的怀抱。于是紧锁的愁眉展开了,脸上绽露出长久不见的笑容。“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我这只南飞的乌鹊,今天夜里再没有“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苦恼了。见到故乡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故乡的亲人热情地接待骆宾王,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骆宾王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家乡多作逗留,必须尽快地回到母亲身边,以免她长期倚闾而望。骆宾王赶回瑕丘,已近年关,虽然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8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中《从军行》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影响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初唐四杰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选自《全唐诗》)《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1]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个人经历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唐代科举场中,很早就有请托、通关节、私荐或场外议定等流弊。考生们为求中第,骆宾王考试前多方奔走,竭力钻营,千方百计争取权要的吹嘘、引荐。有的人还把自己得意的诗文,献给有名望的权贵显宦、学者名流,求得他们的赏识赞誉,以扩大影响,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舆论。有些考生还直接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主考官员,以期先声夺人,给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在正式考试之前的场外竞争,活动是很激烈的。骆宾王自恃学识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约不愿,或者也无门路从事这种院外的竞争。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谈到这次进京考试的情事,他曾有这样的描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侠义之士,轻视的是官场得意的权贵显要。但正当自己“承欢膝下”的时候,由于客观环境的驱使,却匆匆上京求取功名。于是就利用考试前后的余暇,尽情地游览京城的胜迹,领略洛阳的风月。明知处境艰难,也决不追逐权门,乞求赏赐。这说明当年的骆宾王,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权贵,当然也就不愿向当道干谒、行卷。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他总以为考试凭实力,自己经纶满腹,何愁试场不中,雁塔留名,自然是唾手可得。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这一下骆宾王才慌了手脚,他的情绪从浪漫主义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穷愁的低谷。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随着这次考试的失败而变成了泡影。下一步怎么办?丢开试场失意的羞耻不说,一家人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过?总不能长年寄人篱下,依靠别人的救济过活?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忖,骆宾王决定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诉情求助。虽然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但亲人的浓浓情意始终暖在心头。他知道故乡的亲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这个落难归去的游子。在南下的路上,骆宾王写下《途中有怀》一诗,以抒发他此时的心清:睠然怀楚奏,怅矣背泰关。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时间是晚上,天际的星月照着故乡的江面,显得十分清丽。急促的船桨拍打着阵阵波浪,我这个漂流在外的游子终于投入故乡的怀抱。于是紧锁的愁眉展开了,脸上绽露出长久不见的笑容。“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我这只南飞的乌鹊,今天夜里再没有“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苦恼了。见到故乡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故乡的亲人热情地接待骆宾王,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骆宾王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家乡多作逗留,必须尽快地回到母亲身边,以免她长期倚闾而望。骆宾王赶回瑕丘,已近年关,虽然
展开全部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有《王子安集》、杨炯有《杨盈川集》、卢照邻有《幽忧子集》、骆宾王有《骆临海集》。
王勃有《王子安集》、杨炯有《杨盈川集》、卢照邻有《幽忧子集》、骆宾王有《骆临海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王杨卢骆
王杨卢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