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城市的特点

 我来答
百度网友8d1d0dc
2011-07-14 · 超过1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实现全国城市现代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建设,可以分成若干时期或阶段。在每一时期和阶段,不仅提出不同的战略和任务,而且形成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就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目前阶段的特点进行一些分析。
  一、目前中国城市现代化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57706万人,这一人口总数已经超过西方六个国家(美、英、法、德、澳、加)的总和。全国的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7.92%(1978年)上升到2006年43.9%。城市化率3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速度是惊人和可喜的。从省区市来说,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央直辖市外,广东、浙江等省的城市化率都已经超过50%,广东省2005年为60.68%,2006年达到63%。如果加上长年累月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和在城市的大专院校上学的人员,城市人口已经是中国人口的半壁江山。
  全国城市达到660多个。2005年全国地级市283个,占地级行政单位总数的84.98%,市辖区和县级市共1226个,占县级行政单位总数2862个的42.84%,属于城镇型的镇和街道办事处共25674个,占乡级行政单位总数41636个的61.66%。这些数字说明,在省以下的行政单位中,属于城市型的行政单位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城市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中心作用。2005年全国GDP总量为182321亿元,而四个直辖市加上全国GDP总量排在前列的50个城市的GDP总量为9281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0.91%,即全国GDP的一半以上是这54个城市所做出的贡献。体现时代进步、科学成就和先进技术的产业,如装备制造业、现代生物制品、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制造、IT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航空业、金融保险产业等几乎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所以,城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等发挥中心作用。城市已经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006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其中城镇投资9347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5.0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其中城市51543亿元,占总额67.46%。
  在财富的聚集、人才的集中、居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大量事实表明,城市的主导地位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
  可以说,城市不仅自身在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许多城市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以先进的生产力、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富裕的居民生活为基础的,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现代化对全国现代化起着带头和先行的作用。城市的现代化带动着农村的现代化,正朝城乡一体化前进和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城市不仅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是国家现代化的先驱者和榜样,所以分析城市现代化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增长方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规模和质量并举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但是在20世纪后20年,城市发展以扩张城市规模为主攻方向,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规模成倍扩展。但是,进入21世纪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如广州、北京等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城市开始从规模扩张为主进入到规模与质量同时增长的新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同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适应,大城市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大城市从原来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导产业转向以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例如,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32.7∶64.8发展为2006年的1.3∶28.7∶70。并且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06年上海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3.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97.8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205.3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5%。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了城市对资源的依赖,创造了更自由发展的空间,形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促使城市性质的变化或转型。一些城市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2. 城市空间形态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城市群体发展转变
  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国际普遍现象和共同发展规律。中国城市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发展,也逐步地迈入到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的发展时期。这既是大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如某些工业向外转移,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住宅建设需要等,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求大城市对周边地区和中小城予以支持和相互合作,求得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共同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经济社会进步最明显地区,区域面积27.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85%。城市群内总人口达到1.6亿,占全国的13%。四个城市群的GDP占到全国的35%。其中,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经济区的龙头;珠三城市群中广州和深圳无疑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北京和天津是环渤海湾城市群和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其他大城市,如重庆、武汉、西安、沈阳、成都、长沙等都是这些城市所在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必然与周边的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城市群的作用。2005年长三角16城市的GDP总量达33859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57%,占江、浙、沪三省市GDP总量40781.07亿元的83.03%。其中,江苏8市超过1.4万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43.1%;浙江7市超过1万亿元,占29.9%;上海突破9000亿元,占27%。
  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的过程。虽然目前我国城市化仍处于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的阶段,但由于城市群的兴起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面临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同时推进的局面,以及城乡一体化迅速扩展的趋势。
  3.城市发展目标从单一经济目标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功能转变
  无论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城市的功能或者比较单一,或者畸重畸轻,甚至出现城市畸型发展。一些城市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只追求GDP增长。资源性城市和工矿城市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低级,忽视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品位的提高,不重视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因而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犯罪增加、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等所谓城市病。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地转变城市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最高目标,调整城市发展方针,加强城市社会文化功能,注重全面提高居民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和谐的城市。城市不仅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实力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所以,许多城市近几年在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治理和文化的建设,以求得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克服大城市病。像北京等大城市提出以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尽管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过程,存在许多困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提出这样的目标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城市发展观的转变,是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体现。我们不能赞同像上海、北京、广州等这样的大城市,为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增强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可以无限制地增加人口,过分扩大经济能力,超常地消耗资源和能源的论点。因为这种观点,一则不适合我国国情,二则不符合时代潮流,其三违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四有损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地区均衡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
  4.城市发展模式从只注重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向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转变
  城市是先进技术和生产力代表,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同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特点和品牌。只有充分发掘和发扬本城市的特色和品牌,才能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技术和生产力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近10年来,中国城市越来越注重其特色和品牌。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利用首都的地位和相应的优势,不仅在经济上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科学园区,率先在全国建立CBD、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而且利用申办奥运会成功的难得时机,大力发展奥运经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扩大与国际各界的交流与联系,培育与训练居民的国际意识和外交能力,提高居民的道德修养和礼仪水平,体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尚和国际大城市的特色,创建了北京城市新的城市品牌,从而大大提高了北京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都是如此。或利用城市的资源,特别是旅游和历史人文资源,或通过特色活动,或制造特色产品,或通过特殊事件等,使之上升为品牌,成为城市的特色,吸引全球的眼球,促进城市的发展。
  5.城市的对外关系从单纯竞争向竞争与合作结合转变
  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经常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城市之间的竞争始终是异常激烈的。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和态势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情况下,竞争与合作成为一个事物的两方面,竞争需要合作,竞争有利于合作,合作离不开竞争,竞争是合作的基础。这在大城市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形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不仅大城市之间,而且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依然异常激烈,但同时又出现越来越多的彼此合作和相互依赖。即使在一个经济区内,或城市群内,同样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不能只有合作而没有竞争,或者只强调竞争不进行合作。竞争促进合作,合作有利于更大范围的竞争。总之,在新的经济格局和形势下,立足于竞争;同时积极推动合作成为大城市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准则和趋势。
  三、正确对待城市现代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不同的城市处于现代化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述是目前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总体特征,而城市间在现代化建设上的差别则是非常明显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城市现代化的地区差异:
  1.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明显地表现在城市的发展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由于区位、规模、资源、历史、传统、人才等的差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不尽相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利用有利区位、人才优势、交通便利等条件,加上国家的优惠政策,得到迅速发展。如深圳、厦门等特区城市,上海、广州等14个开放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发展就远远地快于内地的一些城市;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利用行政上的一些优势,如行政中心、项目布局、财政倾斜等,发展快于其他非省会城市。在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带动下,城镇也迅速增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另一些地区城市发展缓慢,差距存在不断加大之势。
  按照2005年的统计,全国按省区划分,除了3个直辖市外,广东等6个省区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而广东省2005年和2006的城市化率,分别达到60.08%和63%。同时,全国有7个省区的城市化率仍在35%以下,有3个省区甚至不到30%。(见下表)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总的说,城市化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是一致的。城市化率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化进程也较快,从而使城市化处于较高的水平。当然,城市化不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则更明显,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较突出地反映其差异。2005年苏州(66766元)、东营(64906元)、无锡(62323元)、深圳(60801元)等城市都超过6万多元;广州(53809元)、上海(51474元)等城市在5-6万元之间,北京以及东部不少城市都达到4万元以上,而中西部一些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3000元。如,甘肃的定西市(2394元)、陇南市(2729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2973元)等。高低相差20多倍。
  3.居民收入及生活的差异
  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既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又反映人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同时又与人们的文化教育医疗水平密切相关。2005年,深圳市为27596元,东莞20526元、温州17727元、广州16884元、上海16683元、佛山16045元等,这些城市都超过16000元,北京(15638元)、宁波(15882元)等城市超过15000元。而同为省辖市,一些城市的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有4000-5000元,如,黑龙江省绥化市4987元、黑河市5041元、陕西省铜川市5871元,与最高的城市相差4-5倍。
  4.城市建设水平的差异
  由于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同,城市的产业建设、主体工程和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差甚远。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公共交通、水电供应、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卫生机构、教育设施、医疗设备、福利设施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
  城市发展的地区差异反映在很多方面,问题在于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地区差异。第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时期,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可能相同,总会存在差异,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城市的地区差异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机遇和建设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沿海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地区经济中心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给另一些城市带来更有利的发展机遇;第三,城市的发展重在于城市的特色,而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总量和城市规模,城市之间有可比的一面,也存在不可比的一面,关键是城市发展目标和方针;第四,城市发展和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居民获得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满意、安全、舒适、和谐的生活,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第五,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和全面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现代化的实现或基本实现,也只能是大体的时间期望,而不能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界限。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是GDP增长越快越好,城市硬件建设越多越好,广场越大就越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准和要求必须以人为本,让居民享受科学、舒适、健康(心理和身体)的生活质量。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社会和谐、文化多样的城市之中。
  城市发展和建设,城市现代化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它既受整个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城市发展共同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都会铭刻着自己独特的城市发展轨迹和民族地区风格。
回因南8138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5.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3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259万
展开全部
1)城市是人类居住地的一种形态。即城市是在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类集中生活的高密度地区,这同人口密度较低的广大农村地区是有区别的。
2)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城市的主要生产部门是非农业部门(二、三产业)。
3)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是不同种类(职业、价值观、信念、宗教等)人群的聚集地。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比起农村人更受专门性、阶层性、迅速性、制度性等社会组织的约束,因此城市生活样式具有一种组织化的共同体性质。
4)城市现象同其他现象一样发生在地表的一定空间上的区域现象。因此研究城市时划分城市界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