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配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挟杖而就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配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挟杖而就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并评价一下。
结合"春秋决狱"的基本精神是原心定罪.
展开
在龙泉峡追风筝的马谡
2011-07-02 · TA获得超过10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8万
展开全部
甲的父亲乙,和丙吵架厮打,丙用佩刀刺向乙,甲马上用木棍打丙,误伤乙,甲应该怎么判?有人说殴打父亲,应该砍头.(我)评论说,臣不才认为父子是至亲,听说有厮打(这件事),没有不产生担心的,拿着木棍来帮他,本意不是想伤害父亲.依照<<春秋>>之意(君臣父子)...君子的本心,(应该)赦免(他的罪过),不杀他.甲(的行为))不是法律上所说的殴打父亲,不应该判刑.

本案是董仲舒“春秋决狱”中的一则案例,反映了司法审判中“春秋决狱”的实践方式。所谓春秋决狱,也称春秋折狱、春秋决事、春秋断狱,是依据春秋经义与事例来辅助、补充制定法,比附定罪,解决疑难的刑事案件。君臣父子之义是《春秋》的最高纲领。春秋决狱的根本,就是用君臣父子之义去评判是非、决断善恶。春秋决狱是汉儒“通经致用”的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它往往以慎密而又符合人情的理念析理辨义、推本溯源,努力展现人们的动机、心理,强调“心”、“志”(主观动机、意图)的善恶,这样便形成了《春秋》决狱的基本准则即原心定罪。
从汉律的规定来看,殴父应处以枭首刑罚;但本案中,董仲舒引用了《春秋》许止救父的案例,说明由于甲没有殴父的主观恶意,“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即不应当承担殴父的枭首责任。

参考资料: <<太平御览>>

宅出了味儿
2011-07-02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492
采纳率:53%
帮助的人:6637万
展开全部
甲的父亲乙和丙因为言语起了争执动起手来,丙用刀刺乙,甲用棍子打丙,却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甲的行为如何评价?有人说是殴打了父亲,应当斩首。讨论中,我认为作为至亲的父子,听说自己老爸跟别人打架,没有不是怀着着急、担心的心情,拿棍子来救自己老爸的,本意不是打自己的父亲。古有道义,人不是主观愿望而伤人,应当宽赦而不处以极刑。甲的行为并非法律描述的殴打父亲,不应当判刑。
这里讲的正是原心定罪,即我们当代所谓的恶意伤人与过失伤人。通常刑法根据一个人行为的亮点作为定罪参考:一则此人的动机,二则过失行为造成的后果。这里讨论到的是前者,即动机没有构成主观伤人,应当属于过失误伤。这样裁定是合情合理的,兼顾仁道与客观事实。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挟杖而就之的“就”是救的意思?
追答
简单一点指“参与”、“进行”,古文非常精炼,不能逐字翻译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超凡且白净的彩虹n
2011-07-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万
展开全部
翻译: 路人甲的父亲路人乙跟路人丙PK,丙拿着佩刀来刺乙,甲急了,就拿木棍打丙,结果失手打伤了父亲乙,甲的这种行为算什么呢?有人说算是殴打自己的父亲,按法律应该要砍头。
就事论事,臣笨笨的想,像父子这种至亲关系,听说自己老爸跟别人打架,没有不是怀着着急、担心的心情,拿棍子来救自己老爸的,本意不是打自己的父亲。
分析: 按照《春秋》这本书的意思……只要本心是好的,就应该宽赦不杀。甲的行为不是律条上规定那种殴打父亲的情况,不应当处死.儿子为帮父亲打架,误伤了父亲,儿子的本意是为了救父亲,如果机械地引用汉律的“殴父者当枭首”规定处理,将儿子处死,不符合情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