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美如画,在波光粼粼的蠡湖边,绿草如茵的大草地,作为单身人士,最见不得的是那一对对佳人才子,出双入对。
江南大学位于无锡的郊区,空气环境什么的,自然比市中心好上许多,如果你觉得交通出行不方便,那就错了,也就十来公里的距离。但是远离了热闹喧嚣,对于学校里认真学习的学生而言,真是极好的。可是校园内学习的氛围并没有多么浓烈,相反,在轻松的校园生活里,倒是出现了一对又一对的恋人。
公园般景致的学校,让你会不自觉的想拿起手机,拍下一些美好的画面。尤其是冬天,如果下点雪,白白的雪覆盖大片的草地,整个人都跟着变得透彻无比,不过冬雪也会有时来的较晚,学生们已经放了寒假,只能错失校园内随处可见的美景。
校园内的硬件设施都算比较新的,住宿条件也可以,食堂的饭菜那叫人一个回味无穷,用餐环境也可圈可点。
江南大学真的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良心学校了,真的是超级人性化了,我妹妹就是这个学校的。
还记得大一送她去学校的时候,一进宿舍,我就觉得这个学校不一般,宿舍条件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好了。上床下桌的布置,临近的两张床之间的梯子都是打的小楼梯,根本就不存在爬梯子会踩空,导致自己摔下来的情况。
其次就是洗漱间啥的都十分宽敞,而且在南方城市,有一个朝阳的大阳台用来晒衣服晒被子真的很有必要好吗!
另外就是校园环境真的是没的说,园林绿化做的十分出色,并且还有校园小公交,价格也还算良心。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大学的食堂,真的是疯狂打call,随着近两年不断装修,江南大学的食堂竟然出现了音乐餐吧,就算是我见识短好了,但我真的很少见有食堂装修的像是外面的西餐厅,有人弹钢琴,还有西餐之类的可以吃。
那除了这些硬件设施很出色之外,江南大学的食品工程专业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有兴趣的考生真的是可以选择江南大学,你不会后悔的。
首先呢 放上一个本科就业率数据图
我10年食品本科毕业,后跨专业考到外校。在江大的时候觉得江大哪哪不好,各种吐槽(我们那会儿确实建设的没有现在完善)…尼玛考到别的学校之后发现江大好的一比啊,各种泪奔啊!珍惜吧学弟学妹们!
下面我就详细说一下江南大学与外校比有哪些有点吧!
最明显的体验差别:
江大真有钱。无锡的经济加上江大的投资不是盖的,学校硬件设施妥妥的,不跟985比,在211里真心是不错了。就拿宿舍来说,有独卫,可以装热水器,可以装空调,网上不断电(只关大灯),配备洗衣房开水器,还有自习室…
我在国内也转了十几个大学了,江大这条件真心是数一数二了~另外教学硬件,食品学院的实验室不用说了,国家级的。再有图书馆啊教学楼啊也都设施很好,教学楼配上空调就更好了。
江大商业氛围浓厚。不知道是不是江浙一代经济发达人们商业意识强的缘故,反正感觉在江大衣食住行全部十分方便,南北区两条商业街,五花八门的小吃和餐厅,水果店,电子产品,书店,自行车店,服装店,还有平时最爱逛的格子铺,应有尽有。
好多还是学生开的,设计学院还有纺服学院居多,他们的品味摆在那,进的货也超受欢迎
总之,江大不错的,唯一要挑个刺的话,就是新校区历史底蕴不够。欢迎报考。
2018-10-11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是江南大学办学的前身。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系科合并组建成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1998年由隶属中国轻工总会划转直属教育部。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
学校学科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门类,设有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设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文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土木工程系、医学系、艺术系、体育系等18个院(系),共5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85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000余人,网络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万余人。还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莱姆顿学院及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学校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10个博士点,覆盖发酵工程等16个二级博士学科专业和39个硕士学科专业,基本包涵了轻工、纺织、食品的全部领域。现有在校各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500余人。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经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江南大学已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异,科研水平上乘,社会服务盛誉,各方面均得到社会公认,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519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2名为双聘院士),教授160名,副教授456名。由3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育人为本,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专门人才。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本科教学中,将相对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转到本科通识加特色教育;推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等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从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一年一度的江南之春文化艺术节、科技节、金秋体育节等活动精彩纷呈,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电子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艺术设计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中,学生连年获得大奖。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条战线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
作为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九五”期间,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其中有70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十五”以来,学校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逐年增多。2003年取得国家、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项,其中有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一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等。2004年,科技总经费9000多万元,获准立项的纵向科研项目97项,横向科研270多项;鉴定或验收科技成果86项,其中30%以上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全校教职工共发表各类论文2700多篇,出版专著130多部,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3篇。学校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农产品深加工”、“发酵工程关键技术”课题全面通过结题验收并进入后期滚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13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项,其中1项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申请专利356项,学校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7名、江苏省第1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的项目、层次、经费等方面都有较大增长。
无乐不作 2010-05-12 16:03
学校重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建立了由海尔集团、茅台酒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绍兴黄酒集团、江苏小天鹅集团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注重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为社会各方面的服务。各院(系)还建有二级董事会,共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在轻工、食品、艺术设计、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积极为全国轻工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产品开发、人才知识更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为江苏省沿江发展战略、苏北发展战略及海上苏东发展战略服务,积极适应无锡市支柱产业的创新发展、科技和人才需求,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学校的优质服务,中国电信、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嘉里粮油(深圳)商务拓展有限公司、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国民淀粉上海化学有限公司、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集团、重庆啤酒集团、杰能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天赐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国际特品(ISP)(香港)有限公司、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都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奖教金,每年发放的奖学金总额达600多万元。
学校与国内外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高校。自六十年代开始,就接受和培养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级各类留学生260余人。学校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所大学建立了紧密的校际交流关系,并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高校、机构开展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目前正在执行的校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有17个,其中与澳大利亚、英国一流大学之间的“2+2”学分互认合作项目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聘请了50多位国外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每年举办国际及双边学术交流会,已逐步成为轻纺、食品、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心。
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152.76万余册、电子图书37.40万册,中外文期刊3100余种,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学校编辑出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食品与生物技术、教育科学等4种学报及《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和《电池工业》杂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在教育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处无锡蠡湖新城、太湖之畔,占地3100多亩的学校新校区已建成面积36万平方米。新校区以“生态校园·曲水流觞”为设计理念,融青瓦白墙的江南建筑风格与小溪、树林、草坪的多层次园林空间为一体,展现绿色、水乡、文化韵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为莘莘学子学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钟灵毓秀的江南山水,造就了江南校园开拓进取的学术氛围;蕴涵深厚的人文传统,赋予了江南学子锐意求新的创造精神。迈入新世纪,学校迎来了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211工程”将重点建设和发展工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工程和安全、工业设计创新系统、纤维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轻工过程信息化科学与工程等6个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群,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轻纺、食品等学科领域的优势地位,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积百载跬步,创世纪辉煌。江南大学提出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五至十年时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文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先进水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开放式多科性大学;通过不断创特色、上水平、求发展、增实力,力争在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2018-09-26 · 主营人脸识别锁、全自动智能锁、指纹锁等
江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在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是江南大学办学的前身。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系科合并组建成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
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江南大学。到目前为止,江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办学效益显著,科研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 江南大学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产品系统设计及理论、包装工程、轻化工技术与工程、轻工信息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贸易与文化、制糖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还有设计艺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纺织工程、服装、微生物学、生物化工、环境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不包括在以上博士点中的硕士点。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十五”期间,学校将着力建设和发展工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工程和安全、工业设计创新系统、纤维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轻工过程信息化科学与工程等6个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群,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轻纺、食品等学科领域的国内优势地位,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江南大学设有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设计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法政学院、理学院、文学院、外语系、土木工程系、医学系、体育系、艺术系等18个院(系)及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的莱姆顿学院,200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学校共设有52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8000余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6700余人。2002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江南大学等36所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31所实行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现有远程教育本科在籍学生3100余人。学校还有成人教育本专科在籍学生71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15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432名。有6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2人受到国家级表彰奖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及2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作为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九五”以来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其中有70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3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002年,学校又获得国家、部省级纵向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项目3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4项,国家高技术“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2002年学校共组织鉴定科研成果35项,其中有21项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占总数的62%;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为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学校设有36个科研院、所,建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其中“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2年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学校还投资成立了科技产业集团,并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了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