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生活习俗

 我来答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1-28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万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1.2亿
展开全部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

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 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节日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除夕洗脚

也是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liyongqiangsun
2012-07-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万
展开全部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

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 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节日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除夕洗脚

也是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大尾巴小豚鼠
2011-07-02 · TA获得超过157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7.6万
展开全部
开仓节

黄平县苗族,有开仓撮谷的习俗。每年除歺夜晚,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粮仓封闭了,到第二年正月第一个土日(象征着粮食多如土,取之不尽),由家庭主妇拿一只撮箕,点上一柱香,焚烧几张钱和两个糍粑在仓前祭供,然后打开仓门,撮半斤左右稻谷,于当天下午喂鸡喂鸭。以示稻谷满仓,六畜兴旺。

姑娘“偷菜”节

每年正月十五日这天,黄平苗乡山寨的姑娘们便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地到菜园里偷菜去了。她们“偷菜”是有规矩的:一是不准偷本家庭的,只能偷异姓的;二是只偷白菜,不能偷其它菜;三是只偷够大家吃一餐。在偷菜时若被菜主人发现,骂了他们,他们反认为是吉利,一个个便只哈哈大笑而离去。 偷得的菜洗好后,集中在一起煮吃,但不许下饭,只能吃菜,互比谁吃多,谓之这一年谁的蚕娘肯吃蚕叶。因此,她们个个都吃得饱饱的。

挑新水

挑新水,是黄平苗族在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年正月初二的清晨,鸡啼头遍、苗乡山寨家家户户的男主人便起了床,拿着香纸,点着火把,担着水桶赶紧早到水井边挑新水。走到井边放下水桶,烧好香纸后,才能舀水。挑新水是有规矩的,只能舀单瓢,不能舀双瓢;只能挑两半桶,太满了到路上怕水浪出去后,认为这一年要失财。

回到家后,男主人放下水桶,走到堂屋放几串鞭炮,一是祝贺自家挑新水归来;二是使邻居知其已挑得新水回来了。邻居的男童听到鸣炮后,就邀约一伙同伴到他家来拜年,唱道:新年新岁喜洋洋,六畜兴旺祝吉祥;风调雨顺年成好,五谷丰登粮满仓。

男主人请他们进屋,把糖果或其他食品散给他们,得到糖果后便依次出门,又到别家拜年。

天亮后,男主人用挑来的新水煮饭给全家老小吃,这项活动就算结束。

黄平苗族挑新水的来由是这样:在很久以前,苗家山寨有个叫包项的人,从小痴呆,不会说话。人人都说他是一个憨包。可是,他后来突然变得说话了,而且做事聪明伶俐,大家觉得奇怪,问其原因,人们才知道一年的正月初一的晚上,包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到了第二凌晨,他便爬起来,拿着扁担,带把柴刀上山砍柴去了,天刚朦朦亮,他已经砍得一大挑柴回寨边的半坡上,放下柴担歇气,并到半坡的水井边找水喝,他到水井后,把头伸进井里,喝了三口水,便觉得顿时云消雾散,晴空万里,感到精神为之一振。并能发出只言片语,变得灵活、聪明起来,当他爹妈见他一改过去憨笨的模样,感到高兴和奇怪,便问他原因。包项就将发生的事从头至尾的说了一遍,他爹妈高兴地将此事告诉了村寨里的人,结果大家都把这事当奇闻传开了。

从此,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儿女变得聪明、勤劳起来,家家户户都到这口井挑水喝,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二这天,鸡叫头遍,村寨的男主人们便起床,去挑新水。这种习俗,一直传至今。
一、苗族酸坛

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

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

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有时还在新娘进门处放一把篾筛,新娘踏筛而人,客人绕筛而过,以示区别。进房后,不拜天地,只是主人先给陪伴新娘的一位领头女伴敬酒,再盛一碗酒由新郎新娘全饮。后由主婚人讲一些吉样的话,婚仪即告完毕。 夜幕降临,新郎新娘就各自请出自己的歌手闹夜。男方起歌,女方答歌,你唱我和.歌声不绝。歌手们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往往对歌的男女到头来也成眷属。

新娘新郎在新婚之夜是不能人睡的,必须作为听众一直陪到天亮。到半夜时,主人要煮糯米甜酒招待客人,在场者都得一饮而尽。天亮歌罢,客人散去,婚礼即告结束。

五、苗族的分鸡心和“聪明卡”

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或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只要你为首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成同族中最有威望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掉,必须按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

在苗寨,有时会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聚集在寨子门口、树林溪边或山坳旁,亮开嗓子对歌“盘歌”。于是,不用绊绳,也不要设拦路石,你就会被“卡”在那里,这就是苗家有名的“聪明卡”。

你被“卡”了以后,就得以歌还歌,这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考你的聪慧、反应能力的。

六、苗族葬礼

一般情况下,老人病危将逝时。均有子女和其他亲属守护于身旁。老人一旦断气,便由这些守护者之一吹响牛角。吹牛角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堂屋门坎里、一只脚站在门坎外向前方使劲地连吹三次,使那低沉的声音尽可能传得远些,意在告知村人.本家老人去逝了,请各位乡亲来帮助料理后事。

同时.有人给死者洗澡、穿新衣。新衣可多可少,视死者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必须是穿单不穿双。然后,把一点金器或银器放入死者口中。据说,一为避邪,二为让死者到阴问后好早早“来世脱生”。

村人听到牛角声便相继赶了来,众人相帮着把死者抬到堂屋,平放于一块木板之上。众孝子和亲属们开始商量料理后事的具体内容,诸如派人去赶后家人,请人去采买东西,上山挖坟等等。后事商定下来之后,料理死者后事的序幕便拉开了。

先砍两根两米多长的青竹,用竹片将两根青竹编联成一副单架,在单架上横放一小块木板,用一块很大的黄麻布平铺于竹笆之上,再把死者抬放于单架上,头枕着小木板,身体用麻布裹起来,用一块红布盖在墙壁上。在死者头的两侧,靠墙壁的一侧.放一只被硬憋死的不拔毛的大红公鸡。另一侧放一只葫芦瓢。鸡是后辈对前辈的祭物,葫芦瓢用来接纳亲朋带来的祭物。

把死者悬挂一墙壁之后,由一人在死者断气的地方唱断气调,大意是:谁能起意来抓你,阎王起意。谁能下病魔来害你?阎王下病魔。阎王派金差,左手拿铁链,右手提麻绳,抓走了你的阴魂,你害了这病症,你被抓走了。

唱完,一个人从同一地点吹着芦笙,走到悬挂死者的地方,孝子孝女及其他亲属晚辈紧跟其后,双膝跪地。连连磕头。完毕,再由一人唱指路调,大意为:

你到天槽去,共有3条路:一条是买卖牲畜的路,你不能走;二条是卖布纸的路你不能走;中间一条是找你祖先的路,你走这一条。放牧羊的,是你的公奶。他们同。谁送你来。你说,眼有酒杯大,脚有砧板大的人送我来。这人从石板上走来,从水中回去,你们找不到他的脚印。

唱完,给死者穿上草鞋。如此,把死者悬挂三天后才抬上山土葬。

那边.有人早吹着芦笙回死者的断气处。那八九人早已挂起了一面鼓,把鼓敲起来,芦笙伴着歌声,鼓声低沉而苍凉,芦笙清晰又优扬,制造出一种欢快与悲伤同在.现实与远古共溶的氛围。吹者随着乐曲的激越舒缓且吹且舞,很是欢快。就这样。芦笙鼓声自响起之时至死者抬上山之前,除更换吹打者外。一刻也不能停止。

死者悬挂起来后,需有一死者直系亲属守护于身边。这人苗语称为“自叫郎”,任务是接待前来祭奠的远近亲朋。

祭奠的人来了,“自叫郎”起身磕头,连续三次,然后给每人倒双杯酒,来人报以同样的礼仪,并把从家中带来的祭物献上。祭物一般是香三柱、纸钱三张、鸡蛋炒饭一小包。“自叫郎”接过,打卦。卦为笔杆粗细的竹片破半而成。掷于地下,两半竹片同为二皮朝上或同为二心朝上称为逆卦,反之称为顺势。顺卦表示死者同意接受祭物。这时“自叫郎”可将香钱点燃,将小包鸡蛋炒饭装人死者头旁的葫芦瓢内。逆卦表示死者不愿意接受祭物.还需重打.直至打得顺势为止。

在停放期间,每天早中晚要分别为死者献饭。献饭时要由三人唱早中晚夜饭调。一人吹响牛角,一人背着弓箭,一人挎着箭包,绕房顺跑四圈,逆跑三圈。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战事不绝。士兵们饥饿疲劳之极到处乱抢饭吃。为了防止祭饭被抢食,故吹响进功的号角,带上待发的弓箭,以打退前来抢食的兵马。

第三天东方破晓,人们杀猪宰羊,以祭奠死者、款待众人,这天,前来帮忙吹芒笙敲鼓的人们要穿上花衣(花农具有苗族独特的风格,是妻子婚前一针一线绣织出来的,它表示着妻子对丈夫真挚的爱情)。中午时分,死者亲属给这些人敬酒磕头说:“我们家里无人手,这么大的事全靠你们各位帮忙了。”这些人喝了酒便各吹一把芦笙,从屋内至屋外且吹且舞。目的在于制造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为老人的去逝增添光彩。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仪式,即为第二天杀牛唱一支杀牛调,大意是:

鸟在世上,怕老鹰鹞子啄,人在世上怕症魔。××,你死了,留下儿女在世。人家砍的树粗大,盖的房屋明亮宽大,你留下的儿,砍的木料细小,建的房屋窄小。人家盖得起四方瓦屋,有酒有肉吃。你的儿女盖不起四方瓦屋没有酒肉来招待亲戚朋友,请娘亲母舅心再心宽,明天杀牛招待亲戚朋友。送你上山。

第四天吃过早饭,一阵激烈的锣鼓声敲过之后,便送死者上路了。锣鼓敲起来.芦笙吹响着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的是抬死者的人,再后面是送葬的众人。他们离开村寨,来到一块宽阔的平地。在平地上顺绕四圈逆绕三圈后将死者放在中间.折来棕叶遮盖在死者的上方以挡阳光。在死者的近旁栽一根木桩,把锣鼓挂在上面敲,吹芦笙者依然吹又舞。

这时,有人牵来黄牛一头,拴在广场一角,用一根长长麻绳,一头穿在牛鼻孔里,一头握在死者的手上。意思是,要死者把牛带到阴问去。有了牛,才不被别人欺负,才可犁田耙地,才有粮食吃。

人们开始给死者敬酒七次,均举过头顶泼于地上。烧香三次,烧纸钱不计其数。后打卦,若出现顺卦,说明死者愿牵着牛走。“自叫郎”打来一瓢清水洒在地上.高声大喊道“杀牛”。

于是,从人群中走出二人,一人提一柄大斧,向牛头猛击数下,使牛倒地身亡。

这时,二人又一次背起弓箭,吹响牛角绕死者顺跑四圈逆跑三圈,以示打退阴问前来抢牛的鬼魂,让死者牵着牛顺利去阴间。

那边开始剥牛皮,就地架起一只大铁锅煮牛肉。吃中午饭时唱一首中午饭调,大意是:

太阳要过山了,你的孝子端给你中午饭,左手端着七碗肉,右手端着七碗酒。中午饭吃完,左手牵牛绳,右手拿着赶牛棍,赶起牛来要起身,你上阎王殿,你转回身来看看,你的儿女眼泪掉下来了。

唱完后吃饭。饭毕,送葬的人们则抬着死者几乎是跑步向山中奔去,以便在太阳落让山前将死者葬下。

孝子是必去的。下葬时,他必须把死者亲自放人棺中说:“你安心去吧,若别的死鬼来抢你的东西,你就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烂的。”说完,孝子亲自盖棺板,挖几锄土盖棺,随后才由众人将土垒起,砌成坟堆。在下葬前,还得由一个人背一点坟地上的土回家,放在死者曾睡过的床脚。

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带上三只竹筒,一只装水,水中放一切燃着的火炭,一只装饭.再一只装菜,来到坟前祭奠死者。祭奠完,在坟的近旁折一根棍子,对棍子说:-我来带你回家了。”带出约二分之一的路程,将棍子插在地上,又说:“你在这儿等着,明天我来接你。”第二天便又来接,以同样的方式走全程的三分之一路程,第三天便回到家中。进家门时,对棍子一说:“我接你进家了!”然后就可把棍子扔了。

自此.每天吃饭时,都在家堂上祭一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表示请逝者同吃,这一礼俗直至对死者进行超度之后,才可解除。

在苗族的整个葬俗中,每一个礼俗的进行,都必须有酒相伴,酒伴着苗族葬俗的全过程。另外,办丧事这几天,无论农活阔忙,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帮助办丧事而不出工,直到丧事结束为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