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一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2复习提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考点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
1."刀耕火种"(或"火耕")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农业发展表现:农作物品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石器锄耕"(或"耜耕")
a.时间:商周时期
b.农业发展表现:农作物品种: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c.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古代农业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铁犁牛耕: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出现犁壁。
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的耕犁技 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意义:铁犁牛耕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为什么说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畜力代替人力,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发展表现:生产工具: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法先进;魏晋南北朝时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1、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4、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5、明清:江西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一: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1.商朝:商人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大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3.秦汉以来:艰难中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受限制。
4.隋唐:繁荣(柜坊、飞钱问世)
5.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6.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是国际性大都会)
7.明清时期:依然繁荣(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较大,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考点二: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汉朝:出现专供贸易的"市"。但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在"市"
里;商业活动的时间也有严格限制,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隋唐:市与坊分开的布局依然存在,交易时间也受到严格限制,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汉朝和隋唐时期,商业活动有时间和空间限制)
3、两宋: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管(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考点四: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1西汉: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致非洲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朝贡贸易
(1)含义: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考点一: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必要性):
⑴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⑵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
黄金的描述激发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寻金热"。
⑶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人希望开辟一
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直接原因)
⑷宗教原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
2、条件(可能性):
⑴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⑵地理知识的提高;
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考点二:了解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1、迪亚士: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
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2、哥伦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
的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3.达伽马:1497年,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继续航行,到达印度。
4.麦哲伦及其船队:1519-1522年,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考点三:认识新航路开辟意义:
1.对世界: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
成一个整体。
欧洲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一: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荷兰(海上马车夫,17世纪是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⑴殖民扩张的方式: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激烈的
殖民竞争。
⑵殖民扩张的地域范围:
①在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②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还一度占据中国领土台湾;
③在美洲: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2、英国("日不落帝国"):
⑴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
⑵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终于在18世纪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①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②英荷战争:英国的《航海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矛盾激化,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间,英法两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以1756-1763年发生的七年战争最为重要。最后,英国取得胜利,夺取大片法国海外殖民地。英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地势力。
考点二: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
考点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2.对殖民地:带来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3.对世界:西欧国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楼上生猛呀。。。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考点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
1."刀耕火种"(或"火耕")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农业发展表现:农作物品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石器锄耕"(或"耜耕")
a.时间:商周时期
b.农业发展表现:农作物品种: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c.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古代农业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铁犁牛耕: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出现犁壁。
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的耕犁技 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意义:铁犁牛耕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为什么说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畜力代替人力,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发展表现:生产工具: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法先进;魏晋南北朝时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1、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4、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5、明清:江西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一: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1.商朝:商人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大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3.秦汉以来:艰难中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受限制。
4.隋唐:繁荣(柜坊、飞钱问世)
5.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6.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是国际性大都会)
7.明清时期:依然繁荣(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较大,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考点二: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汉朝:出现专供贸易的"市"。但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在"市"
里;商业活动的时间也有严格限制,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隋唐:市与坊分开的布局依然存在,交易时间也受到严格限制,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汉朝和隋唐时期,商业活动有时间和空间限制)
3、两宋: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管(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考点四: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1西汉: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致非洲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朝贡贸易
(1)含义: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考点一: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必要性):
⑴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⑵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
黄金的描述激发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寻金热"。
⑶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人希望开辟一
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直接原因)
⑷宗教原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
2、条件(可能性):
⑴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⑵地理知识的提高;
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考点二:了解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1、迪亚士: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
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2、哥伦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
的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3.达伽马:1497年,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继续航行,到达印度。
4.麦哲伦及其船队:1519-1522年,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考点三:认识新航路开辟意义:
1.对世界: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
成一个整体。
欧洲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一: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荷兰(海上马车夫,17世纪是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⑴殖民扩张的方式: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激烈的
殖民竞争。
⑵殖民扩张的地域范围:
①在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②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还一度占据中国领土台湾;
③在美洲: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2、英国("日不落帝国"):
⑴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
⑵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终于在18世纪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①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②英荷战争:英国的《航海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矛盾激化,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间,英法两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以1756-1763年发生的七年战争最为重要。最后,英国取得胜利,夺取大片法国海外殖民地。英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地势力。
考点二: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
考点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2.对殖民地:带来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3.对世界:西欧国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楼上生猛呀。。。
展开全部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 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 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 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19. 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0.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 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 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 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19. 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0.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