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盲求教育】谁能挑重点给我讲讲二战时苏联的坦克总体水平?
额,麻烦多讲讲T34,前些日子看有一本书说苏联坦克综合素质略高于德军==我来求教育了………………...
额,麻烦多讲讲T 34,前些日子看有一本书说苏联坦克综合素质略高于德军= =我来求教育了………………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T-34简介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森毁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此散备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加农炮L-11,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4型坦克才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但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废气排放浓烟滚滚,坦克无法隐蔽。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以上的简介还是早期型号,后来的T-34/85:
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提上日程。1943年年中,准备了四种不同型号的85mm火炮参加测试,分别是D5-T,S-53, S-50和LB-85。两轮冗长的评测后,S-53测试胜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将S-53安装在标准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径1420mm)。尝试显然失败了。随之产生了对新炮塔的需要,112厂,183厂都参与设计。新炮塔参考而非抄袭了T-43的炮塔。112厂首先做好了准备,但是掘磨紧接着发现要将S-53装入,要做大的修改。在此期间安装D5-T作为临时解决办法。新的型号采用了源于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径51.5(最早在第112厂生产的装备此种火炮的型号被称为T-34/85 M1943,其实1944年1月才走下生产线),同期S-53炮后来进一步改进,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更薄,称为ZIS-S-53,倍径54.6(T-34/85 M1944,同样是52K 高炮的衍生型号,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ZIS-S-53的批产时间有说是1944年的3月,有说是夏季,有说是10月),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仍处于劣势)。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向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 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那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源于流产的T-43,座圈直径1600mm),炮塔空间大增,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
对T-34/85进行总装的工厂是位于高尔基的112厂,位于下塔吉尔的183厂,位于鄂木斯克的174厂,投产时间分别是1944年的1月,3月,6月。T-34/85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战后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各型T-34战时产量逾5万,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二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在解放战争、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内战之中,仍出现了T-34的身影。
KV-1是卫国战争初期和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43年出现了装备85mm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森毁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此散备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加农炮L-11,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4型坦克才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但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废气排放浓烟滚滚,坦克无法隐蔽。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以上的简介还是早期型号,后来的T-34/85:
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提上日程。1943年年中,准备了四种不同型号的85mm火炮参加测试,分别是D5-T,S-53, S-50和LB-85。两轮冗长的评测后,S-53测试胜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将S-53安装在标准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径1420mm)。尝试显然失败了。随之产生了对新炮塔的需要,112厂,183厂都参与设计。新炮塔参考而非抄袭了T-43的炮塔。112厂首先做好了准备,但是掘磨紧接着发现要将S-53装入,要做大的修改。在此期间安装D5-T作为临时解决办法。新的型号采用了源于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径51.5(最早在第112厂生产的装备此种火炮的型号被称为T-34/85 M1943,其实1944年1月才走下生产线),同期S-53炮后来进一步改进,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更薄,称为ZIS-S-53,倍径54.6(T-34/85 M1944,同样是52K 高炮的衍生型号,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ZIS-S-53的批产时间有说是1944年的3月,有说是夏季,有说是10月),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仍处于劣势)。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向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 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那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源于流产的T-43,座圈直径1600mm),炮塔空间大增,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
对T-34/85进行总装的工厂是位于高尔基的112厂,位于下塔吉尔的183厂,位于鄂木斯克的174厂,投产时间分别是1944年的1月,3月,6月。T-34/85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战后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各型T-34战时产量逾5万,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二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在解放战争、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内战之中,仍出现了T-34的身影。
KV-1是卫国战争初期和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43年出现了装备85mm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展开全部
坦克,作为一个国家陆战装备的结晶,它间接的反映出来一个国家的武装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苏联在二战期间的生产能力固然可敬,但事实上,苏联坦克的制造工艺和生产水平依然比德军差出许多,比如在1941年苏德坦克的交换比是7:1(苏联20500:2758),有人会说这是由于德国的不宣而战,苏联措手不及造成的,但在1942年依然是6:1(15000:2684),43年4:1(22400:6362),44年2.6:1(16900:6434),45年1.2:1(8700:7382),整体来说,损失比为4.4:1,但是有一点需要指明,T-34并不是大战期间才出现的,1941年苏联就建造出来3014辆,42年12553辆,43年15812辆(包括85MM的283辆),44年14773辆(85MM11778辆),作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损失至少也超过了一半(二战期间苏联坦克生产了99150辆,损失83500辆,外国援助22800辆)。这说明,苏联坦克的生产工艺上比起德国人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铸造工艺,整体铸造的缩孔缩松严重影响了装甲的质量,并且苏联并不对前部装甲进行回火处理,导致了装甲的硬度不高,而火炮上,德国的kwk36L/56 88MM火炮和kwk42/70 75MM火炮几乎成了苏联坦克的噩梦,反观苏联,虽然122MM A-19火炮也是威力无比,但他是分装式弹药,理论射速才1.5-2发枯码/分,并且储弹量才28发,即便是T34也仅是55发,而平均每场正常规模的战斗需要75发(前苏联军事科学家沃罗比约夫在其书《苏军装甲部队协同作战原则》中指出),也就是说,在一次战斗中,一辆T34需要返回战线后防补给,而JS2需要3次,德国则不一样,黑豹是82发,虎式后期型竟然是108发,瞄准系统就不说散搭了(JS2在1500-2000米的水平地球人都知道,但88炮能在2.7公里击中一辆M3,75MM炮曾经在3.3公里处击毁一辆T34<当然不是正面>)。在机动方面,苏军存在着比较大的优势,T34为55KM/H,四号为没掘哪38KM/H。但是在总体性能上,苏联坦克(个体)的整体性能却处于下风。并且我并不认为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坦克对装甲兵和装甲部队有多大的好处(对战争全局除外),毕竟,大批富有经验的士兵的死亡对一支部队来说危害是难以估量的。而对于士兵的士气来说,谁愿意在移动的棺材里打仗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T34操作简单易学,制造工艺要求低,适合大批量生产。本身又属于十分优秀的坦克,所以注定在战争中占有优势。苏联在大清洗中损失大量有经验的指战员,所以在士兵素质上有可能落后其他国家,但是在斯大林的铁血统帅下悍不畏死的精神弥补了其他的不足。
德国坦克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国防军士兵战斗力也很强悍。可惜德国人追求完美,产量上不去,人口基数也高链念与苏联有着差距。
通俗的说,德国坦克比苏联的好,但是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而数量上大大低于苏联坦克。苏联可以承受戚困复数辆坦克换取一辆德国坦克的战法,就算高度唤差不对称的战损比例德国也耗不过苏联。斯大林可以把最后一个男人送上战场,但是希特勒不能。
德国坦克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国防军士兵战斗力也很强悍。可惜德国人追求完美,产量上不去,人口基数也高链念与苏联有着差距。
通俗的说,德国坦克比苏联的好,但是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而数量上大大低于苏联坦克。苏联可以承受戚困复数辆坦克换取一辆德国坦克的战法,就算高度唤差不对称的战损比例德国也耗不过苏联。斯大林可以把最后一个男人送上战场,但是希特勒不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虎式埋袜空出来之前的德国坦克都不好跟T34抗好运衡,超强的火力76MM的弯瞎加农炮,其他国家的才40MM,50M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