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京剧四大名旦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荀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梅兰芳(1894~1961),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时第一次登台,20岁时被上海各界称为“伶界大王”。自民国四年(1915年)开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当代题材作了大胆探索,排演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揭露官场黑暗,为妇女的悲惨命运鸣不平。他对传统节目也精心加工整理,排演了《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打渔杀家》等。梅兰芳突破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乃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除继承传统唱腔外,还编制独具个性的新腔。他的演唱咬字清晰,音色朗润,唱腔婉转妩媚,流畅甜美。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
梅兰芳还曾与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切磋交流,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是将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生平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以及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程砚秋(1904~1958),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的开拓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的审时度势。他的天赋很好,但变声(俗称倒仓)时由于休息不够导致声音并不好,尤其声音发自脑后,内行称之为“鬼音”,所谓“祖师爷不赏饭”。但通过努力钻研,特别是在王瑶卿先生等人的辅导下,竟然因人设腔,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艺术。尤其体现在唱腔方面,其创新的气度和力度可谓登峰造极:缜密绵延,低回悠扬,幽咽婉转,若断若续,起伏跌宕,恪守音韵,别致新颖,细腻传神……把这些特点融于一身者,此第一人也。同时,他的表演也自成体系,将人物性格融入传统程式,尤以出神入化的水袖技法闻名。
程砚秋的开拓其次体现在全方位的革新创造。程砚秋的开拓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自身表演的范畴,甚至延伸到相关的各个层面,这一点为很多的后来者所不能及。他在考察了西方的戏剧和音乐现状后,大开眼界并融会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净化舞台,改进化妆,丰富乐队,运用灯光等等,令繁陈的京剧焕然一新。
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
尚小云(1900~1976),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宁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尚派”。
尚小云幼年进入三乐社(后名正乐社)梆子科班,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与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并称“正乐三杰”。后习京剧,拜孙怡云为师,又向王瑶卿请教,以唱工见长,号称“铁噪钢喉”,高亢峭拔,一气呵成。兼擅刀马旦,表演风格刚健,长于塑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世称“尚派”。
1927年与1931年两次评选“四大名旦”,他均入选。尚小云的嗓音宽亮圆润,运用自如,以刚健为主,很适合唱青衣戏,如《二进宫》、《祭江》、《祭塔》等重头唱工戏的大腔和高腔尤其出色。他的武功基础深厚坚实,在《御碑亭》饰孟月华遇雨难行的滑步,《失子惊疯》饰胡氏的多种疯步和水袖,特别是在《昭君出塞》边唱边舞“趟马”的圆场,堪称绝技。在《湘江会》、《战金山》、《秦良玉》、《相思寨》、《双阳公主》等戏中的武打,技巧非常娴熟,动作极其矫健敏捷。
荀慧生(1900~1968),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入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子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8岁登台表演,时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
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荀慧生早在演出时装戏时便对传统化妆进行改革。他不用吊眉,也不常梳大头,贴片子,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古装式偏凤髻(留香髻),画弯月眉,涂红全唇(改“三点式”),穿绣花大坎肩,古装圆领蝶式大云肩,二道裙、三道裙,还吸取了粤剧中的广片花饰裙子袄。人物经过如此一番打扮,新颖别致,光彩照人,显露出荀派艺术特有的造型美。
荀慧生的表演的风格,有人概括为五个字“美、媚、娇、憨、脆”。同时他的嗓音是沙哑之中带有一种甜润,所以形成了他唱腔的以阴柔制胜的风格。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著名旦角,以无定额、不记名的方式选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六位得票最多,起初有六大名旦之说,不久,朱琴心、徐碧云先后辍演,遂成四大名旦。
嗣后,梅、尚、程、荀各自按自己的条件、风格,编演新剧展开竞争,繁荣了京剧舞台的演出剧目,发展了京剧事业。王瑶卿30年代初曾对“四大名旦”做过一字评——“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梅兰芳排演《红线盗盒》,尚小云推出《红绡》,程砚秋创演《红拂传》,荀慧生编演《红娘》,被誉为四红;不久梅兰芳演出《一口剑》(《宇宙锋》),程砚秋上演《青霜剑》,尚小云推出《峨嵋剑》,荀慧生排演《鸳鸯剑》,四剑的演出使京剧舞台又起高潮。接着又各自演出了旦角带有反串小生行当的剧目,梅兰芳率先上演《木兰从军》,程砚秋排成《聂隐娘》,尚小云推出《珍珠衫》,荀慧生编演《荀灌娘》。四大名旦各自拥有大量观众,为京剧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http://www.bjcfo.cn/html/whsh/renwen/heyueqing_nizuigaizhidaodezhongguozhiwenhuayishu_/20070216/574.html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荀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梅兰芳(1894~1961),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时第一次登台,20岁时被上海各界称为“伶界大王”。自民国四年(1915年)开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当代题材作了大胆探索,排演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揭露官场黑暗,为妇女的悲惨命运鸣不平。他对传统节目也精心加工整理,排演了《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打渔杀家》等。梅兰芳突破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乃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除继承传统唱腔外,还编制独具个性的新腔。他的演唱咬字清晰,音色朗润,唱腔婉转妩媚,流畅甜美。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
梅兰芳还曾与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切磋交流,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是将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生平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以及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程砚秋(1904~1958),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的开拓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的审时度势。他的天赋很好,但变声(俗称倒仓)时由于休息不够导致声音并不好,尤其声音发自脑后,内行称之为“鬼音”,所谓“祖师爷不赏饭”。但通过努力钻研,特别是在王瑶卿先生等人的辅导下,竟然因人设腔,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艺术。尤其体现在唱腔方面,其创新的气度和力度可谓登峰造极:缜密绵延,低回悠扬,幽咽婉转,若断若续,起伏跌宕,恪守音韵,别致新颖,细腻传神……把这些特点融于一身者,此第一人也。同时,他的表演也自成体系,将人物性格融入传统程式,尤以出神入化的水袖技法闻名。
程砚秋的开拓其次体现在全方位的革新创造。程砚秋的开拓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自身表演的范畴,甚至延伸到相关的各个层面,这一点为很多的后来者所不能及。他在考察了西方的戏剧和音乐现状后,大开眼界并融会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净化舞台,改进化妆,丰富乐队,运用灯光等等,令繁陈的京剧焕然一新。
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
尚小云(1900~1976),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宁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尚派”。
尚小云幼年进入三乐社(后名正乐社)梆子科班,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与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并称“正乐三杰”。后习京剧,拜孙怡云为师,又向王瑶卿请教,以唱工见长,号称“铁噪钢喉”,高亢峭拔,一气呵成。兼擅刀马旦,表演风格刚健,长于塑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世称“尚派”。
1927年与1931年两次评选“四大名旦”,他均入选。尚小云的嗓音宽亮圆润,运用自如,以刚健为主,很适合唱青衣戏,如《二进宫》、《祭江》、《祭塔》等重头唱工戏的大腔和高腔尤其出色。他的武功基础深厚坚实,在《御碑亭》饰孟月华遇雨难行的滑步,《失子惊疯》饰胡氏的多种疯步和水袖,特别是在《昭君出塞》边唱边舞“趟马”的圆场,堪称绝技。在《湘江会》、《战金山》、《秦良玉》、《相思寨》、《双阳公主》等戏中的武打,技巧非常娴熟,动作极其矫健敏捷。
荀慧生(1900~1968),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入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子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8岁登台表演,时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
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荀慧生早在演出时装戏时便对传统化妆进行改革。他不用吊眉,也不常梳大头,贴片子,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古装式偏凤髻(留香髻),画弯月眉,涂红全唇(改“三点式”),穿绣花大坎肩,古装圆领蝶式大云肩,二道裙、三道裙,还吸取了粤剧中的广片花饰裙子袄。人物经过如此一番打扮,新颖别致,光彩照人,显露出荀派艺术特有的造型美。
荀慧生的表演的风格,有人概括为五个字“美、媚、娇、憨、脆”。同时他的嗓音是沙哑之中带有一种甜润,所以形成了他唱腔的以阴柔制胜的风格。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著名旦角,以无定额、不记名的方式选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六位得票最多,起初有六大名旦之说,不久,朱琴心、徐碧云先后辍演,遂成四大名旦。
嗣后,梅、尚、程、荀各自按自己的条件、风格,编演新剧展开竞争,繁荣了京剧舞台的演出剧目,发展了京剧事业。王瑶卿30年代初曾对“四大名旦”做过一字评——“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梅兰芳排演《红线盗盒》,尚小云推出《红绡》,程砚秋创演《红拂传》,荀慧生编演《红娘》,被誉为四红;不久梅兰芳演出《一口剑》(《宇宙锋》),程砚秋上演《青霜剑》,尚小云推出《峨嵋剑》,荀慧生排演《鸳鸯剑》,四剑的演出使京剧舞台又起高潮。接着又各自演出了旦角带有反串小生行当的剧目,梅兰芳率先上演《木兰从军》,程砚秋排成《聂隐娘》,尚小云推出《珍珠衫》,荀慧生编演《荀灌娘》。四大名旦各自拥有大量观众,为京剧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http://www.bjcfo.cn/html/whsh/renwen/heyueqing_nizuigaizhidaodezhongguozhiwenhuayishu_/20070216/574.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