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学习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努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一般而言,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每种学习理论都对学习下了特定的定义。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
(2)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
(3)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
以上三种定义,虽然都有偏颇,但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学习的本质。
把握学习的定义,要主义区分学习与本能,学习与成熟,学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学习与修养的关系
学习是机体通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导致能力或倾向相对稳定变化的过程。
学习- 学派观点
学习在教育学领域中,一般认为学习是人类个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它把学习当作一种社会活动来考察的。而心理学领域内大家比较赞成的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它着重考察的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行为主义:1. 动物的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强化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结。 3. 斯金纳派新行为主义认为--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4. 学习就是条件作用,学习就是行为,至于思维也是一种能够被分解和编制成详细行为目录的行为。它主要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格式塔学派: 学习的实质和目的不在于强化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在于形成和发展“格式塔”(即形成和发展人的内在认知结构、完形)。格式塔强调的则是形成和发展“格式塔”。
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习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
出处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本质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所有动物,从最低级的原生动物起就显示出学习行为。但学习方式的复杂和灵活程度却因神经系统演化所达到的水平而有巨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低等动物占优势的是本能行为,这种行为是先天决定而不是后天获得的,能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较少。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类则以习得的行为为主,而且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学习不仅是人类个体获得知识技能的手段,社会文化的世代传递也是靠学习活动实现的。
编辑本段
学习的作用和功能
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这种后天习得行为经验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显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只小羊羔通过不断地向羊妈妈学习,知道了哪里可以寻找到丰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样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学习,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然而,学习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动物中,习得的行为很少,获得的速度也很慢,学习对其生活可以说不起什么作用。例如原生动物刚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动作就已出现了,后天所需要的反应也已大都具备。它们学习的能力很低,保持经验的时间也很短,因而学习的结果对它们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你如果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你就不会产生学习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在学校有学籍,并不意味着你进入了学校的学习。
促进人的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纯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克雷奇(D. Krech,1966)将幼鼠分成三组:对第一组给予丰富刺激,使它们的反应越来越复杂;让第二组在笼中过着通常的生活;第三组与环境刺激完全隔离。80天之后对三组幼鼠进行解剖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组最优,第三组最差;在与神经冲动的传递密切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方面,三个组也呈现重大差异,第一组含量最丰富,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含量最少。
罗森茨韦格(M. R. Rosenzweig,1972)也发现,接受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和适当学习训练的一组幼鼠与另一组在环境单调贫乏而又缺乏学习训练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脑皮层的重量与厚度增加,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更丰富且活动提高,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关于人类学习对成熟的促进影响,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1969)认为,必须通过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儿童的成熟。他还说:“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怀特关于对初生婴儿眼手协调的动作训练的实验研究说明了学习和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怀特发现,经过训练的婴儿,平均在3.5月时便能举手抓取到面前的物体,其眼手协调的程度相当于未经训练的5个月的婴儿的水平。这就说明了学习、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学习促进了潜能的表现和能力的提高。
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在婴儿出生后的四五年里,除了营养条件外,缺乏适当的学习训练或教育不当,也会给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有人研究聋哑人死后的大脑皮层,发现控制视听器官的部位趋于萎缩;对先天盲人复明后进行测验,发现他们眼运动不规则,难以集中注意于一点,不能精确地区分圆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虽然大约已七八岁了,但智力水平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她死时大约16岁,可能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智力水平。
所有这些研究与事实说明,早期的学习、训练以及相应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等机体功能的发展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据此,对儿童的帮助,要以其成熟程度为依据,又绝不能等待成熟。应该在合适的“生长点”上将恰当的学习内容、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教育方式结合运用,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提高人的素质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做真正健全的人,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正如萨克雷所言:“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
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变化,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面,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的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
显而易见,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十八世纪的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那时,格里沃斯、纽科门、瓦特等革新能手,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学、机械学等知识,设计、制造、试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十九世纪的技术革命是以电力为标志。而这一新生产力的创造是无数人学习、创造的结晶。德国赫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磁生电,建立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又建立电磁理论、麦克斯韦方程,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普勒研制出高压输电技术,等等,从而促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本世纪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又一次证明学习的巨大促进力。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个事实:以极便宜的价格买到性能优良的个人电脑,自由地在网上漫游,不出门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惊诧于科学技术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学习对我们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
怎么样学习
类型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但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尝试错误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顿悟学习、潜伏学习、右脑学习、观察学习等。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和产生学习的情境不同的复杂程度作另外的分类(见学习类型、学习分类学说)。
学习和记忆
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重要功能之一。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而记忆则是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就是最简单的学习和记忆过程。
(一)人类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外界环境中经常有大量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从而进入大脑。据估计只有1%的信息能较长期地被贮存起来,而大部分却被遗忘了。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作用于大脑,并且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大脑对信息的贮存可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两个阶段。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贮存是不牢固的。例如,刚刚看过一个电话号码,很快就会忘记,只有通过反复运用,才能转入牢固的长时记忆。
(三)影响学习和记忆的神经递质
中枢的胆碱能递质系统与学习记忆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以及大脑皮层内部均有乙酰胆碱递质,它对大脑皮层起兴奋作用,为学习与记忆提供基础性活动背景。海马环路中也有丰富的乙酰胆碱递质,它的活动可促进第一级记忆的保持,并促使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实验观察到,正常青年受试者长期服用阿托品后,可引起记忆减退;动物中也观察到,注射抗胆碱药东莨菪碱也可使学习记忆减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海马环路的功能,影响了由第一级记忆向第二级记忆转移的过程。老年人的健忘症可能是由于中枢胆碱能递质系统的功能减退而造成的;给予胆碱药可使老年人的记忆功能改善。但是,应用胆碱药过量,反而使记忆力减退,因此用药必须慎重。
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关注。古希腊哲学家和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感觉和记忆作过论述,中国的孔子对教育心理特别是性与习的问题作过阐述。
17世纪以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 J.、贝克莱, G.等又把联想的概念引入学习心理学中,认为心理过程都是由作为基本成分的观念通过建立联想而构成的,而空间和时间的接近,重复,类似性和生动性是使联想易于形成的条件。这种看法到19世纪曾为欧洲心理学界普遍接受,并影响到北美的心理学家。但对学习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的。比较著名的有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桑代克,E.L.关于试误学习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工具性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以及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顿悟的研究。
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作出系统解释并阐明学习所由产生的机制,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学习的理论。其中行为主义者主张只对机体的学习行为进行实验分析,而不求助于假设的内部过程或生理活动。
另外一些学习理论家则考虑到下列三种情况而不同意这种观点:
(1) 机体的行为和引发这一行为的事件,往往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间隔,需要设想有习惯或记忆这样的中间变量来填补这种缺口。
(2) 机体在看来相同的环境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要说明这种差别就需要考虑存在著观察不到的不同动机状态。
(3) 复杂的种系演化史和个体的发展史都影响著机体的行为表现,而这些有许多都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因此必须考虑有作为仲介的神经活动和无法观察的认知过程来说明所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对学习进行大量研究,并在实验方法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目前认知理论则在心理学界以及关于学习的研究方面居于优势地位。(见学习理论)
一般而言,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每种学习理论都对学习下了特定的定义。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
(2)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
(3)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
以上三种定义,虽然都有偏颇,但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学习的本质。
把握学习的定义,要主义区分学习与本能,学习与成熟,学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学习与修养的关系
学习是机体通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导致能力或倾向相对稳定变化的过程。
学习- 学派观点
学习在教育学领域中,一般认为学习是人类个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它把学习当作一种社会活动来考察的。而心理学领域内大家比较赞成的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它着重考察的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行为主义:1. 动物的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强化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结。 3. 斯金纳派新行为主义认为--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4. 学习就是条件作用,学习就是行为,至于思维也是一种能够被分解和编制成详细行为目录的行为。它主要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格式塔学派: 学习的实质和目的不在于强化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在于形成和发展“格式塔”(即形成和发展人的内在认知结构、完形)。格式塔强调的则是形成和发展“格式塔”。
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习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
出处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本质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所有动物,从最低级的原生动物起就显示出学习行为。但学习方式的复杂和灵活程度却因神经系统演化所达到的水平而有巨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低等动物占优势的是本能行为,这种行为是先天决定而不是后天获得的,能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较少。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类则以习得的行为为主,而且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学习不仅是人类个体获得知识技能的手段,社会文化的世代传递也是靠学习活动实现的。
编辑本段
学习的作用和功能
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这种后天习得行为经验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显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只小羊羔通过不断地向羊妈妈学习,知道了哪里可以寻找到丰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样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学习,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然而,学习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动物中,习得的行为很少,获得的速度也很慢,学习对其生活可以说不起什么作用。例如原生动物刚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动作就已出现了,后天所需要的反应也已大都具备。它们学习的能力很低,保持经验的时间也很短,因而学习的结果对它们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你如果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你就不会产生学习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在学校有学籍,并不意味着你进入了学校的学习。
促进人的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纯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克雷奇(D. Krech,1966)将幼鼠分成三组:对第一组给予丰富刺激,使它们的反应越来越复杂;让第二组在笼中过着通常的生活;第三组与环境刺激完全隔离。80天之后对三组幼鼠进行解剖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组最优,第三组最差;在与神经冲动的传递密切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方面,三个组也呈现重大差异,第一组含量最丰富,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含量最少。
罗森茨韦格(M. R. Rosenzweig,1972)也发现,接受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和适当学习训练的一组幼鼠与另一组在环境单调贫乏而又缺乏学习训练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脑皮层的重量与厚度增加,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更丰富且活动提高,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关于人类学习对成熟的促进影响,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1969)认为,必须通过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儿童的成熟。他还说:“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怀特关于对初生婴儿眼手协调的动作训练的实验研究说明了学习和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怀特发现,经过训练的婴儿,平均在3.5月时便能举手抓取到面前的物体,其眼手协调的程度相当于未经训练的5个月的婴儿的水平。这就说明了学习、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学习促进了潜能的表现和能力的提高。
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在婴儿出生后的四五年里,除了营养条件外,缺乏适当的学习训练或教育不当,也会给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有人研究聋哑人死后的大脑皮层,发现控制视听器官的部位趋于萎缩;对先天盲人复明后进行测验,发现他们眼运动不规则,难以集中注意于一点,不能精确地区分圆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虽然大约已七八岁了,但智力水平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她死时大约16岁,可能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智力水平。
所有这些研究与事实说明,早期的学习、训练以及相应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等机体功能的发展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据此,对儿童的帮助,要以其成熟程度为依据,又绝不能等待成熟。应该在合适的“生长点”上将恰当的学习内容、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教育方式结合运用,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提高人的素质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做真正健全的人,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正如萨克雷所言:“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
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变化,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面,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的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
显而易见,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十八世纪的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那时,格里沃斯、纽科门、瓦特等革新能手,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学、机械学等知识,设计、制造、试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十九世纪的技术革命是以电力为标志。而这一新生产力的创造是无数人学习、创造的结晶。德国赫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磁生电,建立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又建立电磁理论、麦克斯韦方程,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普勒研制出高压输电技术,等等,从而促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本世纪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又一次证明学习的巨大促进力。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个事实:以极便宜的价格买到性能优良的个人电脑,自由地在网上漫游,不出门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惊诧于科学技术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学习对我们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
怎么样学习
类型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但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尝试错误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顿悟学习、潜伏学习、右脑学习、观察学习等。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和产生学习的情境不同的复杂程度作另外的分类(见学习类型、学习分类学说)。
学习和记忆
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重要功能之一。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而记忆则是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就是最简单的学习和记忆过程。
(一)人类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外界环境中经常有大量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从而进入大脑。据估计只有1%的信息能较长期地被贮存起来,而大部分却被遗忘了。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作用于大脑,并且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大脑对信息的贮存可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两个阶段。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贮存是不牢固的。例如,刚刚看过一个电话号码,很快就会忘记,只有通过反复运用,才能转入牢固的长时记忆。
(三)影响学习和记忆的神经递质
中枢的胆碱能递质系统与学习记忆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以及大脑皮层内部均有乙酰胆碱递质,它对大脑皮层起兴奋作用,为学习与记忆提供基础性活动背景。海马环路中也有丰富的乙酰胆碱递质,它的活动可促进第一级记忆的保持,并促使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实验观察到,正常青年受试者长期服用阿托品后,可引起记忆减退;动物中也观察到,注射抗胆碱药东莨菪碱也可使学习记忆减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海马环路的功能,影响了由第一级记忆向第二级记忆转移的过程。老年人的健忘症可能是由于中枢胆碱能递质系统的功能减退而造成的;给予胆碱药可使老年人的记忆功能改善。但是,应用胆碱药过量,反而使记忆力减退,因此用药必须慎重。
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关注。古希腊哲学家和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感觉和记忆作过论述,中国的孔子对教育心理特别是性与习的问题作过阐述。
17世纪以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 J.、贝克莱, G.等又把联想的概念引入学习心理学中,认为心理过程都是由作为基本成分的观念通过建立联想而构成的,而空间和时间的接近,重复,类似性和生动性是使联想易于形成的条件。这种看法到19世纪曾为欧洲心理学界普遍接受,并影响到北美的心理学家。但对学习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的。比较著名的有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桑代克,E.L.关于试误学习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工具性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以及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顿悟的研究。
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作出系统解释并阐明学习所由产生的机制,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学习的理论。其中行为主义者主张只对机体的学习行为进行实验分析,而不求助于假设的内部过程或生理活动。
另外一些学习理论家则考虑到下列三种情况而不同意这种观点:
(1) 机体的行为和引发这一行为的事件,往往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间隔,需要设想有习惯或记忆这样的中间变量来填补这种缺口。
(2) 机体在看来相同的环境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要说明这种差别就需要考虑存在著观察不到的不同动机状态。
(3) 复杂的种系演化史和个体的发展史都影响著机体的行为表现,而这些有许多都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因此必须考虑有作为仲介的神经活动和无法观察的认知过程来说明所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对学习进行大量研究,并在实验方法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目前认知理论则在心理学界以及关于学习的研究方面居于优势地位。(见学习理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