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

江北浮舟
2011-07-08 · TA获得超过78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1万
展开全部
明朝时期,清正廉洁的清官海瑞不畏强权,在担任延平府南平县教谕时,按《会典》规定不向延平府官员下跪行拜礼,获“笔架博士”雅号。他从不收受贿赂,也看不惯别的官员讲排场,主张为人正直,讲孝道,资助贫寒学士
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平村时,每顿饭只有糙红米和南瓜煮稀饭,有时候米太少,马上就会饿掉的。但毛泽东从不搞特殊,始终和战士们在一个锅里盛饭。后来,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煮了半斤干饭给毛泽东。一开始毛泽东很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也吃这样的饭吗?警卫员不敢隐瞒,便说了实话。毛泽东听了,说:“我不会吃的,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不应该有特殊待遇。”警卫员见毛泽东态度坚决,便拿回去了。

杜诗(?——38年),字君公,东汉河南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先后担任侍御史、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和南阳太守等官职。

(一)

建武元年(25年),时任大司马府中掾属的杜诗连升三级,担任了朝廷的侍御史。当时,由于连续多年的兵荒马乱,洛阳百姓大都离乡背井,逃难在外。杜诗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召回、安抚洛阳城的老百姓。为此,他经常深人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尽量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并通过他们,劝告更多的外逃人员重返家园。

这时,有位名叫肖广的将军率兵驻扎在洛阳。肖广自恃功高,一向争强好胜,专横跋扈。在他的影响下,其部属也都自命不凡,无视法纪,常常跑到百姓家吃、喝、拿、要,甚至欺男霸女,为所欲为。百姓深受其害,整日惶恐不安。杜诗得知此情,立即求见肖广,劝他对士兵严加约束,停止横暴行为。然而,肖广并未将杜诗放在眼里,更没有对士兵采取任何约束。杜诗再次面见肖广,要他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肖广仍旧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待杜诗命令他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时,蛮横的肖广竟恼羞成怒,当场同杜诗顶撞起来。杜诗见他如此胆大妄为,不可救药,遂即命手下将他斩首。

随后,杜诗将此情原原本本地向光武帝作了汇报。光武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先斩后奏,反而召见了他,还赏赐他一套作为大臣前导的桤戟仪仗,并派他到河东郡诛杀或降服叛贼杨异等人。结果,杜诗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杜诗还做过三年成皋县令,政绩优异,并由此而升为沛郡都尉后调任汝南郡都尉。于建武七年(31年),又升任南阳郡太守。

(二)

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东汉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是这儿的豪强富户。这些人的子弟大都依仗权势,横行乡里,致使许多人都不敢到南阳去做官。而杜诗则不然,他不但毅然上任,而且在那儿大刀阔斧地干了一番。

首先,杜诗严惩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豪强。他根据群众的举报和自己的明察暗访,很快便弄清了滋扰社会治安的一些首恶分子,并将他们一一捕获。这时,不少朝廷重臣都出面干预,但杜诗毫不动摇,仍依法将他们予以惩处。其他地方豪强见此情势,也不得不有所收敛。接着,杜诗又在减少百姓徭役的同时,亲自率领他们兴修水利,治理破池,开荒种田,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郡内家家户户逐渐富足起来。在此期间,杜诗还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冶铁经验,发明了一种名叫“水排”的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设施。该设施以水为动力,使皮制的鼓风囊一张一合,不断将空气送人炉内,从而大大减轻了冶铁的劳动强度。

随着“水排”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优良的农业工具大批问世,进一步发展了南阳的农业生产。同时,老百姓尝到甜头后,许多传统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大家常常在一起切磋生产工艺,更新技术,从而更加密切了彼此的关系。

鉴于杜诗的所作所为和给南阳百姓带来的诸多实惠,南阳吏民总是将他和西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相提并论。因为人们早已将召信臣誉为“召父”,所以将他称为了“杜母”。有人还专此编了一首歌谣,其中一句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将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亲切地称之为“父母官”。当然,有些毫无政绩甚至鱼肉百姓的地方官,虽然也以“父母官”自居,但百姓不但不承认,甚至还公开申明:即使他们自称“孙子官”,也不要!

(三)

杜诗一生忠君爱民,清正廉洁。无论他在哪儿做官,都一心扑在公务上,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在南阳打开局面后,杜诗很快便赢得了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拥戴,真可谓事事称心如意。但他却一连三次上疏,坚持请皇帝将他从南阳这样一个大郡太守的职位上撤下来,留给即将凯旋而归的将领来充任,而自己,最好去接受小一点的职务。他还劝谏皇帝让前线的将士适当休整,并逐渐提高士兵待遇等等。

杜诗平时很注重推荐人才。清河名士刘统、鲁阳县令董崇等等,都是他荐举给朝廷的。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按照当时的规定,杜诗的物质待遇已相当优厚。但是,他大都将薪傣捐献给了修水利、治破池等公益事业上,也常常周济那些穷苦人。因此,在他病逝时,几乎没有任何属于他个人的田地和房产,贫穷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司隶校尉鲍永得知后,马上向光武帝奏明了这一情况。光武帝无限感慨,遂立即命令在郡守官邸为他治丧,并特赐绢帛千匹作为丧葬费用。
317257945
2011-07-16 · TA获得超过33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9万
展开全部
明朝时期,清正廉洁的清官海瑞不畏强权,在担任延平府南平县教谕时,按《会典》规定不向延平府官员下跪行拜礼,获“笔架博士”雅号。他从不收受贿赂,也看不惯别的官员讲排场,主张为人正直,讲孝道,资助贫寒学士
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平村时,每顿饭只有糙红米和南瓜煮稀饭,有时候米太少,马上就会饿掉的。但毛泽东从不搞特殊,始终和战士们在一个锅里盛饭。后来,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煮了半斤干饭给毛泽东。一开始毛泽东很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也吃这样的饭吗?警卫员不敢隐瞒,便说了实话。毛泽东听了,说:“我不会吃的,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不应该有特殊待遇。”警卫员见毛泽东态度坚决,便拿回去了。

杜诗(?——38年),字君公,东汉河南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先后担任侍御史、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和南阳太守等官职。

(一)

建武元年(25年),时任大司马府中掾属的杜诗连升三级,担任了朝廷的侍御史。当时,由于连续多年的兵荒马乱,洛阳百姓大都离乡背井,逃难在外。杜诗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召回、安抚洛阳城的老百姓。为此,他经常深人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尽量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并通过他们,劝告更多的外逃人员重返家园。

这时,有位名叫肖广的将军率兵驻扎在洛阳。肖广自恃功高,一向争强好胜,专横跋扈。在他的影响下,其部属也都自命不凡,无视法纪,常常跑到百姓家吃、喝、拿、要,甚至欺男霸女,为所欲为。百姓深受其害,整日惶恐不安。杜诗得知此情,立即求见肖广,劝他对士兵严加约束,停止横暴行为。然而,肖广并未将杜诗放在眼里,更没有对士兵采取任何约束。杜诗再次面见肖广,要他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肖广仍旧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待杜诗命令他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时,蛮横的肖广竟恼羞成怒,当场同杜诗顶撞起来。杜诗见他如此胆大妄为,不可救药,遂即命手下将他斩首。

随后,杜诗将此情原原本本地向光武帝作了汇报。光武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先斩后奏,反而召见了他,还赏赐他一套作为大臣前导的桤戟仪仗,并派他到河东郡诛杀或降服叛贼杨异等人。结果,杜诗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杜诗还做过三年成皋县令,政绩优异,并由此而升为沛郡都尉后调任汝南郡都尉。于建武七年(31年),又升任南阳郡太守。

(二)

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东汉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是这儿的豪强富户。这些人的子弟大都依仗权势,横行乡里,致使许多人都不敢到南阳去做官。而杜诗则不然,他不但毅然上任,而且在那儿大刀阔斧地干了一番。

首先,杜诗严惩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豪强。他根据群众的举报和自己的明察暗访,很快便弄清了滋扰社会治安的一些首恶分子,并将他们一一捕获。这时,不少朝廷重臣都出面干预,但杜诗毫不动摇,仍依法将他们予以惩处。其他地方豪强见此情势,也不得不有所收敛。接着,杜诗又在减少百姓徭役的同时,亲自率领他们兴修水利,治理破池,开荒种田,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郡内家家户户逐渐富足起来。在此期间,杜诗还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冶铁经验,发明了一种名叫“水排”的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设施。该设施以水为动力,使皮制的鼓风囊一张一合,不断将空气送人炉内,从而大大减轻了冶铁的劳动强度。

随着“水排”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优良的农业工具大批问世,进一步发展了南阳的农业生产。同时,老百姓尝到甜头后,许多传统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大家常常在一起切磋生产工艺,更新技术,从而更加密切了彼此的关系。

鉴于杜诗的所作所为和给南阳百姓带来的诸多实惠,南阳吏民总是将他和西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相提并论。因为人们早已将召信臣誉为“召父”,所以将他称为了“杜母”。有人还专此编了一首歌谣,其中一句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将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亲切地称之为“父母官”。当然,有些毫无政绩甚至鱼肉百姓的地方官,虽然也以“父母官”自居,但百姓不但不承认,甚至还公开申明:即使他们自称“孙子官”,也不要!

(三)

杜诗一生忠君爱民,清正廉洁。无论他在哪儿做官,都一心扑在公务上,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在南阳打开局面后,杜诗很快便赢得了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拥戴,真可谓事事称心如意。但他却一连三次上疏,坚持请皇帝将他从南阳这样一个大郡太守的职位上撤下来,留给即将凯旋而归的将领来充任,而自己,最好去接受小一点的职务。他还劝谏皇帝让前线的将士适当休整,并逐渐提高士兵待遇等等。

杜诗平时很注重推荐人才。清河名士刘统、鲁阳县令董崇等等,都是他荐举给朝廷的。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按照当时的规定,杜诗的物质待遇已相当优厚。但是,他大都将薪傣捐献给了修水利、治破池等公益事业上,也常常周济那些穷苦人。因此,在他病逝时,几乎没有任何属于他个人的田地和房产,贫穷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司隶校尉鲍永得知后,马上向光武帝奏明了这一情况。光武帝无限感慨,遂立即命令在郡守官邸为他治丧,并特赐绢帛千匹作为丧葬费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