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文章?
展开全部
俗话说“文无定法”,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怎样写好文章呢?至今无人能提供使人一步登天的捷径,它需要个人平时加强训练,不断总结、领会。愚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对写文章畏首畏尾,或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文章写好。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文章当作一种乐事,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一个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或凶横霸道的人,其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格调低下、没有眼光的作品,只有思想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会写出健康向上、感人肺腑的文章来。而一篇死气沉沉或哗众取宠不务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文章是很关键的。
二、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三、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四、勤练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相去甚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功。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五、留心生活,想象生活。
生活无处不文章。我们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式很快就出现了,比如那么一潭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让我们看看他《死水》一文中的句子: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这些句子十分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独特,不留心观察、想象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根绳,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条路,生活是一首歌…… 对生活的这种比喻,是深入体验生活和想象生活的必然结果。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优美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激情形成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文章也只是矫揉造作、枯燥无味。
六、重视锤炼语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中的词语“闹”、“天上”,分别因意境奇特和气势雄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其概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岳阳楼记》才成为名篇。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须知文章不厌千回改,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
七、转变角度,力求“新”、“特”。
文章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要千篇一律,平平淡淡,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我们要跳出常人的眼光,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一颗树,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盖房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加工成木地板,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人认为它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对人身体的调养作用等。由于人们看这颗树的观点、角度不同,这颗树的使用价值就有大有小,写文章也一样,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转变角度,而是默守陈规,结果就会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就象看待一颗树一样,只懂得它能用来烧火做饭。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文章,并不是单纯从转变角度看问题就能做到的,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对写文章畏首畏尾,或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文章写好。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文章当作一种乐事,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一个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或凶横霸道的人,其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格调低下、没有眼光的作品,只有思想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会写出健康向上、感人肺腑的文章来。而一篇死气沉沉或哗众取宠不务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文章是很关键的。
二、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三、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四、勤练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相去甚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功。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五、留心生活,想象生活。
生活无处不文章。我们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式很快就出现了,比如那么一潭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让我们看看他《死水》一文中的句子: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这些句子十分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独特,不留心观察、想象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根绳,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条路,生活是一首歌…… 对生活的这种比喻,是深入体验生活和想象生活的必然结果。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优美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激情形成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文章也只是矫揉造作、枯燥无味。
六、重视锤炼语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中的词语“闹”、“天上”,分别因意境奇特和气势雄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其概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岳阳楼记》才成为名篇。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须知文章不厌千回改,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
七、转变角度,力求“新”、“特”。
文章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要千篇一律,平平淡淡,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我们要跳出常人的眼光,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一颗树,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盖房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加工成木地板,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人认为它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对人身体的调养作用等。由于人们看这颗树的观点、角度不同,这颗树的使用价值就有大有小,写文章也一样,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转变角度,而是默守陈规,结果就会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就象看待一颗树一样,只懂得它能用来烧火做饭。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文章,并不是单纯从转变角度看问题就能做到的,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展开全部
写一篇文章,就是在塑造一件工艺品,投入与否,决定着它的质量。
一篇文章的出现,在于头脑中的构思,也可以理解成是对一种对事物的认知和感悟。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感受可以刺激你的神经去想事情,去思考问题。这时候就会有了思路,比如说失恋,这就是灵感的来源,往往会有写不完的字。
当有了思路,已经决定去写什么。如果这篇文章是日记或者是心情之类,大可不必伤脑筋,一挥而就,因为那是给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看的。如果你想写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这时候就需要用点脑筋了。
其一,不要写浮华的文章。
空洞而没有内涵的文,是无病呻吟。文章内在的品质才是一个写手所追求的理想,而这种品质也是一种责任,既是自己的文章的责任,也是对欣赏者的责任。假、大、空是对文字的一种亵渎,这时有人会问,如果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用不用心写的文章,我想地球人都知道。
其二,抓住内心对事物的感知。
这让我想到了杂文和说明文,说明文是对一件事物全方面的了解;而杂文的本质就是对一件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挖出其内在的本质。但我所要说不是这两种文体,是对一件事物的敏感性。比如说一个杯子,我观察它,可以从颜色、质地、均匀程度、年代、价值、用途等想到关于它的很多事情。这也就是对一件事物的敏感,当你可以抓住这种感觉的时候,剩下来的工作就只是完成而已。
其三,仿写。
写作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保证第一次下笔就可以写得惊天动地。这时候有两个方向,一是自己摸索,把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二是仿写,找一个与你性格相符合人,模仿他(她)的笔风。我个人认为,一定量的访写是必要的,因为你可以从中找到写作的经验。比如说,哪里下笔重些,哪里需要一笔带过,这需要经验的积累。访写,能更快地找到写作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但要声明一点,杜绝抄袭!
一篇文章的出现,在于头脑中的构思,也可以理解成是对一种对事物的认知和感悟。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感受可以刺激你的神经去想事情,去思考问题。这时候就会有了思路,比如说失恋,这就是灵感的来源,往往会有写不完的字。
当有了思路,已经决定去写什么。如果这篇文章是日记或者是心情之类,大可不必伤脑筋,一挥而就,因为那是给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看的。如果你想写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这时候就需要用点脑筋了。
其一,不要写浮华的文章。
空洞而没有内涵的文,是无病呻吟。文章内在的品质才是一个写手所追求的理想,而这种品质也是一种责任,既是自己的文章的责任,也是对欣赏者的责任。假、大、空是对文字的一种亵渎,这时有人会问,如果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用不用心写的文章,我想地球人都知道。
其二,抓住内心对事物的感知。
这让我想到了杂文和说明文,说明文是对一件事物全方面的了解;而杂文的本质就是对一件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挖出其内在的本质。但我所要说不是这两种文体,是对一件事物的敏感性。比如说一个杯子,我观察它,可以从颜色、质地、均匀程度、年代、价值、用途等想到关于它的很多事情。这也就是对一件事物的敏感,当你可以抓住这种感觉的时候,剩下来的工作就只是完成而已。
其三,仿写。
写作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保证第一次下笔就可以写得惊天动地。这时候有两个方向,一是自己摸索,把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二是仿写,找一个与你性格相符合人,模仿他(她)的笔风。我个人认为,一定量的访写是必要的,因为你可以从中找到写作的经验。比如说,哪里下笔重些,哪里需要一笔带过,这需要经验的积累。访写,能更快地找到写作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但要声明一点,杜绝抄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