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顽石、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神瑛侍者之间的各种联系(关系、瓜葛),感激不尽。
顽石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石头,是宝玉入世前的身份,是后来的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是宝玉入世后随身携带的物件,是宝玉灵魂的象征;甄宝玉是与宝玉性情相近的贵公子,被看做宝玉的影子;神瑛侍者是宝玉在天界的身份。
具体如下:
1、顽石
曹雪芹在叙述《红楼梦》一书缘起(也就是此书又名为《石头记》的缘故)时,编造了一个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顽石的故事。这故事在各种版本中有所不同。
“顽石故事”在各种版本中比较一致的情节是,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经一僧一道“袖了这石”,于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夹带于中”,使它有机会在红尘中历经繁华,因此《红楼梦》就是“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2、通灵宝玉
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当做命根子挂在项上。贾宝玉是女娲剩一石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
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附生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薛宝钗)玉(通灵宝玉),一边木(林黛玉)石(贾宝玉),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
3、贾宝玉
贾宝玉,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4、甄宝玉
写甄家,写甄宝玉。意在告诉读者,甄,即真,甄家的事情才是真的。甄府和贾府是世交,写贾府即是在写甄府。甄府即贾府的艺术原型,同理甄宝玉即贾宝玉的艺术原型。
因此贾宝玉才在长相、性格、名字等方面与甄宝玉一模一样。贾宝玉是艺术世界中的人物,而甄宝玉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亦真亦假,真真假假,要从假中发现真。
但曹雪芹写甄宝玉还有另一层深意。甄宝玉才是那个真正懂贾宝玉的知己。史湘云说如果被打了,可以找甄宝玉诉苦。其实曹雪芹是以史湘云和袭人所说之话,告诉我们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关系。甄宝玉会开导贾宝玉,因只有甄宝玉才真正懂得贾宝玉,相当于宝玉的影子。
5、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是在《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角色。
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后在”绛珠“”泪尽夭折“后,经历了与宝钗”恩爱夫妻不到冬“、贾府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女儿们的:“三春去后诸芳尽”等等人间不适后,心灰意冷地“悬崖散手”,与“绛珠”“证了前缘”。
扩展资料:
宝玉其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这几乎成了今天广大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
而当我们以男人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步两性平权意识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
虽然,受其时代的局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性别角色是怎么回事。但在他塑造的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顽石
1 .顽石——美玉——通灵宝玉
2 .顽石——赤瑕宫神瑛侍者——甄宝玉贾宝玉
这个演化过程中,第一个演化过程和第二个演化过程是相互对应的。顽石对顽石;美玉对赤瑕宫神瑛侍者;通灵宝玉对甄贾宝玉。
作者主导思想也是明显的:变者,身也;不变者,性也。形体可变,随心而化,性则如如不动,万世一如。
第一个演化过程没有疑问。而第二个演化过程,书中关于顽石到神瑛侍者的演化,没有明确交代。作者虽然没有交代,但从"赤瑕宫神瑛侍者"几个字上能看出来的。正是不写而写。批书人把这一点告诉了读者。请看:《红楼梦》"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换句话说,看到"赤瑕""神瑛"等字,读者就应该知道是那块美玉了。
二、作者这样设计的根据是什么?
真心入世,真心演化世间的过程。这一段书提到三生石,三生石故事告诉我们"此身虽异性常存",这性就是"实相",就是真心。无论多少生多少身,真如实相不变。红楼梦中的顽石就是不变的性,不变的实相,也就是真心。三生石的故事刻在那石头上,借"石相"也就是"实相"二字以显一个性字。性常存,性,就是石相。所以,顽石是一,法身也。由于通灵了,有了个我,便有了分别,化而为二,美玉和赤瑕宫神瑛侍者,化身也。来到红尘世间,转生通灵宝玉和甄贾宝玉肉身,报身也。
作者一直令顽石的化身报身不离那"玉"的。请看,赤瑕宫神瑛侍者名字中不离玉字,甄贾宝玉也不离一个玉字。这都是提醒读者,"此身虽异性常存",石还是那个石,"实性"不变的,真是如如不动的。所以,通灵宝玉上才提醒读者,"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再参照宝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金石本是一家,一目了然。这都是提醒读者,别忘了自家本来面目,那个"实相",是隐的,但是,任谁也离不开的。
三、为什么多出个甄宝玉?
贾宝玉,相对真的是什么,当然是那通灵宝玉了,通灵宝玉是他的真身。 作者安排个甄宝玉与贾宝玉相对。这甄宝玉,不是别人,正是贾宝玉怀中的那块"真宝玉"转化成作者笔下的人身而已。作者以此提醒读者一个"真"字,让读者时刻不忘"真是隐"。这一真一假两个肉身宝玉,甄宝玉是真,贾宝玉是假。所以,批书人说贾宝玉是甄宝玉之影。第五十六回书,贾宝玉才梦中寻找真性,觉得自己没了性。相对于通灵宝玉来说,这一真一假两个肉身宝玉又都是假的。
四、作者这样布局的用意是什么?
是阐明佛家真假之理,真是隐,假是显。令读者弃假归真,弃虚归实,弃红看梦,弃美人而看骷髅。顽石,实相,真心而已。真心是一不是二。只因一念贪著,分出个真假动静。所以,只要细看,就会发现,在仙道世间,美玉与神瑛对,一真一假,以顽石映射出二者都是假的,都是虚幻,因为那真的美玉也是顽石幻化而来。演化出人道世间,通灵宝玉与甄贾宝玉对,一真一假,以美玉映射出通灵宝玉和甄贾宝玉都是假的,都是虚幻。又以美玉投生的姓氏贾字,提醒一切都是假的;以甄字,提醒假中显真。假假真真,真的也是假的,怕读者不明白,作者又用"甄应嘉",三个字提醒读者,那就是"真应假"。作者并与第五回书中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到最终,相对与顽石来说,那些真的也是假的。只有这实相才是真正的真,万法归一,归于"实相",弃假归真,归于"实相"。
关于顽石到赤瑕宫神瑛侍者到甄贾宝玉的构思布局,作者是运用他所掌握的佛学知识,来进行设计的。寓意,当然是突出诸法之"实相",突出那个顽石,令人"莫失莫忘",令人"不离不弃"。真的能做到的话,就是"仙寿恒昌",就是"芳龄永继",因为,达到"实相",就是"无量寿"佛啊。作者为了读者能注目石头那"实相",才把这提醒眼目之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雕刻在宝玉和金钗上。说穿时,宝玉和金钗都是顽石化身。佛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之法身。所以,西游记作者才说人人都是孙悟空;红楼梦,当然人人都是贾宝玉了。说穿了,人人都是那"顽石",都是那石头啊。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原稿中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空空道人闻知“这一干风流冤家(即神瑛、绛珠等)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即石头)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在程高本中,这边前面被凭空添上几句话,说:“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引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一回)”
程高本这样的改动,把石头当成神瑛侍者。可是却发生了许多难以理解的矛盾:前面写石头因为“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里却说它“落得逍遥自在”;前面写石头遇见僧道后,即被那癞僧袖了而去,原来也是癞僧与跛道一起,“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的,这里却又说它到“各处去游玩”,并且自己“来到警幻仙子处”,成了“神瑛侍者”……这不能不让我们头疼!
所以,比较符合作者原意及逻辑的解释是: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使其化为绛珠仙子,而神瑛侍者动了凡心要去凡间,绛珠仙子为报答恩情,就也要求去凡间,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石头被夹带于中,跟随神瑛、绛珠等经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于是,神瑛侍者化为宝玉,绛珠仙子化为黛玉,那块顽石化成为美玉。所以,在宝玉出生的时候,便含玉(即石头)而生了。
贾家男丁名字均为一个字。故贾宝玉必也有一名的,宝玉只是他的小名。红学家大多认为,贾宝玉的名字为“贾瑛”
通灵宝玉,《红楼梦》中屡次提到的一块重要的玉石名称,本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入世,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见《红楼梦》第一回)也称“通灵玉”。“袭人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见《红楼梦》第八回)
甄宝玉 红楼梦中与贾宝玉同貌的甄家少爷,与贾宝玉有相似的情形,不一样的结局,似为贾宝玉另一种假设结局的诠释。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作者把《红楼梦》由盛至衰最后败落这一主题,首先从甄士隐的经历这个雏形故事中预演出来,甄士隐的彻悟也预示着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类似的结局。但原书只到八十回为止,续书让甄士隐在结束时出现应当是符合曹雪芹原来意图的,所不同的是甄士隐和贾雨村那一席充满了庸俗的富贵荣华的议论,只能看作是续书者思想的反映,歪曲了甄士隐在书中所起的作用。
而他的女儿是香菱:
原籍姑苏,原名甄英莲(真应怜),为甄士隐独女,眉心中有一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骗子拐走,在人贩子手中先是卖给冯渊,后来呆霸王薛蟠打死了冯渊,把香菱强买去做妾,改名香菱。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夏金桂极为嫉妒她。香菱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曾在大观园中向黛玉学习写诗。
2019-03-27
甄宝玉,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之子。与贾宝玉有相似的情形,却又不一样的结局,似为贾宝玉另一种假设结局的诠释。在高鹗续写《红楼梦》四十回中,他进京考功名时,贾宝玉与甄宝玉仅仅会了一面(第一百十五回),因言不投机,只说了些客套话就散了。后来甄宝玉中了举(第一百十九回),并将娶李绮为妻(第一百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