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日,意思先人的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忌日”过去也叫“忌辰”。忌日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
祭日,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祭日注意事项
1、清扫坟墓
自亲人去世已经时隔一年时间,我们去上坟烧周年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清扫坟墓周边的杂草,给阴宅一个明亮的空间,同时也是防止烧纸时发生意外。但注意的是“新坟三年不能动土”,切不可给坟墓填土或者挖土,会破坏坟地生气的聚集,不利于后人运势。
2、不可穿红戴绿
一周年祭日的时候,子女还在服孝期间,虽然可以着吉服了,但是上坟时还是要多多忌讳,不能穿红戴绿,这是对祖先的不尊敬,也会惊扰先人安息,于逝者于生者都不吉利。
一、祭日
1、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日神,源于华夏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
2、“祭祀或祭奠的日子”,譬如人们习惯把清明节称作“祭日”。
二、忌日
1、先人的卒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除了清明节之类的日子外,家属、亲友也会在那一天扫墓、烧钱、祭拜死者。
2、过去迷信的说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忌辰 [ jì chén ] 忌日,先辈去世的日子(旧俗这一天忌举行宴会或从事娱乐,所以叫忌辰)。
引证: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另外还出过一些纪念外国作家诞辰或忌辰的专刊。”
反义词:
生日 [ shēng rì ] 出生之日。亦指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
引证:老舍《骆驼祥子》一:“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忌日”其中的一个意思是“忌辰”,是指“父母或其他亲属死亡的日子”,在这一天忌(忌讳)举行宴会或从事娱乐活动,所以叫“忌日”或“忌辰”。《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郑玄注:“忌日,亲亡之日。”除了清明节之类的日子外,家属、亲友也会在那一天扫墓、烧钱、祭拜死者。“忌日”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指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祭日”另有所指,它是古代天子于每年春分祭祀日神的一种重要的祭礼。祭日活动由来已久,源于华夏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后;殷尚白,选在红日当顶时举行;周尚赤,习惯于早晨和黄昏时祭日,此时太阳皆呈红色但周代以“天”为最高神,日神品位下降,只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时节进行祭祀。祭日的另一个解释是“祭祀或祭奠的日子”,譬如人们习惯把清明节称作“祭日”。
拓展资料: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
而我国古籍中说的“祭日”与此不同。“祭日”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例如:《管子·轻重己》中说:“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又如:《礼记·祭法》中说:“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偏正结构,其中的“祭”是定语;古代祭祀太阳神时说的“祭日”是动宾结构,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动词。
“忌日”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因此称“忌日”。
例如:《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九岁丧父……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又如:鲁迅在《准风月谈·礼》中说:“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再如:(1)明天是我父亲的忌日,我要跟妻子和女儿去扫墓。(2)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忌日。
参考资料:
“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
“忌日”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因此称“忌日”。
详细解释:
而我国古籍中说的“祭日”与此不同。“祭日”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例如:《管子·轻重己》中说:“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偏正结构,其中的“祭”是定语;古代祭祀太阳神时说的“祭日”是动宾结构,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动词。
例如:《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九岁丧父……每忌日,辄三日不食。”
“忌日”过去也叫“忌辰”。“忌日”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指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例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说:“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
拓展资料:
造句:
(1)明天是我父亲的忌日,我要跟妻子和女儿去扫墓。
(2)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忌日。
(3)在已经脱离农耕社会背景的当代城市,恢复祭日是为了传承“礼”文化。
(4)祭日前一天,要整扫祠堂,陈设器皿,洗涤用具,备办牲礼供品。
(5)北京市京源学校举行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