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关于学习的名句

孔子的关于学习的名句... 孔子的关于学习的名句 展开
 我来答
夜璇宸
高粉答主

2019-05-03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7万
展开全部

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被动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四、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五、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zwhzwhzwhqaz
2007-06-24 · TA获得超过8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84274.html#reply
回答者:羽毛和翅膀 - 九门提督 十五级 6-24 20:02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第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参考资料:http://eduempire.bokee.com/5737796.html
回答者:绿色小蜗牛 - 江湖新秀 四级 6-24 20:03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按时去复习或练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求学问道互相切磋,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涵养的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有子说:“某个人的为人,在家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在社会上却喜欢冒犯尊长,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尊长,却喜欢制造叛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因此君子总是努力培植自己的根本。根本牢固树立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就会产生出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德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以讨好别人,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国事并且讲求诚信,节省用度并且爱护国人,役使老百姓要按农时(只在农闲之时让他们服役)。”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孔子说:“年轻人,出入起居都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慎言而守信,博爱大众,并亲近仁德之人。在恭谨地实践仁德之后,有剩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典籍。”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对妻子看重品德而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他的精力;侍奉君上,能献出他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但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如自身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去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信这两种美德为宗旨来培养德行。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恭谨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而不忘祖先的功绩,老百姓的道德风气也就会跟着归于淳朴忠厚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子禽向子贡问道:“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而得到的。我们的老师获知各国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获知的方法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他父亲良好的为人处事之道,就可以说是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有子说:“礼的作用,以保持中道与和谐为可贵。过去圣王的治国之道,都把它当作最美的境界;国事无论大小都把它作为出发点。但是如遇到行不通的地方,只是为了调和而去调和,而不用礼去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有子说:“信守的诺言如果符合道义,这个诺言就能兑现。为人恭敬庄严如果符合礼制,就能远离耻辱。依凭他人如果不忘亲朋故旧,这样的人也就可以依靠。”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进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敏捷而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算可以了。但比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说:“《诗》说:‘就像加工角、骨、玉、石那样,要反复地切、磋、琢、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呀,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过去已知的事你能举一反三而推知未知之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回答者:锦瑟兰儿 - 助理 二级 6-24 20:03

孔子论学习之方名句

学习之方

Learning analects of confucius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第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7、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第二》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10、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为政第二》

1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第二》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14、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第三》

15、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17、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治长第五》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五》

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第五》

20、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第六》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2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2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第七》

2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七》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29、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

30、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3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3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

3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第七》

3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

36、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

37、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第九》

38、知者不困惑 《子罕第九》

39、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第九》

40、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也?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第十五》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第十五》

42、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

4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女,音 汝,下同。蔽,遮掩也。“居!吾语女。语,去声。○礼:君子问更 端,则起而对。故孔子谕子路,使还坐而告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好、 知,并去声。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 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 勇者,刚之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范氏曰:“子路勇于为 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学以明之也,故告之以此。曰勇、曰刚、曰信 、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阳货第十七》。

44、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夫,音扶。小子,弟子也。诗,可 以兴,感发志意。可以观,考见得失。可以群,和而不流。可以怨。 怨而不怒。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 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学诗之法,此章 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阳货第十七》

45、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第十九》

46、卫公孙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保常师之有?《子张第十九》

47、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第十九》

48、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第十九》

4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

50、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第十九》
回答者: shangui2006 - 榜眼 十三级 6-24 20:0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语出《论语.公冶长》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语出《论语·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
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出《论语·为政》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回答者:壹朲憔悴 - 秀才 二级 6-24 20:0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回答者:何必哭呢 - 举人 五级 6-24 20:0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hangui2006
2007-06-24 · TA获得超过112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20.3万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4.4亿
展开全部
孔子论学习之方名句

学习之方

Learning analects of confucius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第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7、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第二》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10、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为政第二》

1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第二》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14、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第三》

15、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17、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治长第五》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五》

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第五》

20、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第六》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2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2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第七》

2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七》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29、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

30、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3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3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

3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第七》

3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

36、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

37、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第九》

38、知者不困惑 《子罕第九》

39、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第九》

40、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也?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第十五》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第十五》

42、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

4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女,音 汝,下同。蔽,遮掩也。“居!吾语女。语,去声。○礼:君子问更 端,则起而对。故孔子谕子路,使还坐而告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好、 知,并去声。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 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 勇者,刚之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范氏曰:“子路勇于为 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学以明之也,故告之以此。曰勇、曰刚、曰信 、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阳货第十七》。

44、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夫,音扶。小子,弟子也。诗,可 以兴,感发志意。可以观,考见得失。可以群,和而不流。可以怨。 怨而不怒。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 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学诗之法,此章 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阳货第十七》

45、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第十九》

46、卫公孙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保常师之有?《子张第十九》

47、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第十九》

48、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第十九》

4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

50、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第十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锦瑟兰兒
2007-06-24 · TA获得超过2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按时去复习或练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求学问道互相切磋,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涵养的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有子说:“某个人的为人,在家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在社会上却喜欢冒犯尊长,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尊长,却喜欢制造叛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因此君子总是努力培植自己的根本。根本牢固树立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就会产生出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德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以讨好别人,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国事并且讲求诚信,节省用度并且爱护国人,役使老百姓要按农时(只在农闲之时让他们服役)。”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孔子说:“年轻人,出入起居都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慎言而守信,博爱大众,并亲近仁德之人。在恭谨地实践仁德之后,有剩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典籍。”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对妻子看重品德而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他的精力;侍奉君上,能献出他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但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如自身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去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信这两种美德为宗旨来培养德行。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恭谨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而不忘祖先的功绩,老百姓的道德风气也就会跟着归于淳朴忠厚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子禽向子贡问道:“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而得到的。我们的老师获知各国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获知的方法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他父亲良好的为人处事之道,就可以说是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有子说:“礼的作用,以保持中道与和谐为可贵。过去圣王的治国之道,都把它当作最美的境界;国事无论大小都把它作为出发点。但是如遇到行不通的地方,只是为了调和而去调和,而不用礼去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有子说:“信守的诺言如果符合道义,这个诺言就能兑现。为人恭敬庄严如果符合礼制,就能远离耻辱。依凭他人如果不忘亲朋故旧,这样的人也就可以依靠。”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进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敏捷而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算可以了。但比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说:“《诗》说:‘就像加工角、骨、玉、石那样,要反复地切、磋、琢、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呀,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过去已知的事你能举一反三而推知未知之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I_am_CQ
2007-06-24 · TA获得超过28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论语》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①[凋]凋谢。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论语•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