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读后感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25年的中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直接领导者的毛泽东,又将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国家前途和个人前途是一样的光明。因此虽然他已经32岁,过了青春时期,不再有虚幻的感情爆发,但他骨子里依然流淌着诗人之血,当他在离开长沙去广州之前,重游橘子洲,我们不难想见他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穿过80年的漫漫时光,我们似乎依旧看到,这个瘦高个子的伟人在略有寒意的秋日午后,用浓重的湘音吟唱的样子。
他是一个人来的,我们从开头的“独立寒秋”就知道了。至于他为什么是一个人来,这个问题虽然触及了诗歌创作的某种背景;但对我们赏读诗歌来说似乎不是很重要。而从诗人的创作过程来说,“独”字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习惯将这首词分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重点分析本词“景中显情”的生动表达和“化悲秋为乐秋”的高迈境界。的确,这样的文本分析解决了词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尤其是远近仰附的视角变换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很好地彰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拓展了秋词的内容范畴。
但是,当我们进入诗人的内心,就会发现“独”字贯穿了全词。我们可以将本词中的几个关键动词拿出来,“立”“看”“问”“忆”;因为这几个动词串起了本词的主要内容,所以有“领词”之称。“独立”,他才强烈感觉到寒意,而这个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内心是高亢的;因为“独”,他才“看”得细,慢慢浏览体会风景的细节,静静观看辽阔江面的船只和高旷青天的雄鹰,才可以看到水底的鱼儿,看到秋天中亮丽的色彩;“独问”,他才会揽景兴怀,自言自语直抒胸臆,喷发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后,是因为“独”才“忆”的,正是一个人来的,他才会怀想故人往事,才会展望未来。可谓是抒尽襟怀一“独”字啊。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是诗人和他的众多朋友一起来的,那会怎么样呢?他应该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为他离别了,所以必须和朋友交流、对话、论辩、祝福,他就不会那样专注地看风景、想往事、发幽思,那么,他也许会记载下当时的场景,而我们也许就会读到另外一种版本的《沁园春·长沙》了。
是的,特定的写作场景会影响写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分析文章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写作者的写作姿势、写作习惯、写作氛围,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们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写作的奥秘。
他是一个人来的,我们从开头的“独立寒秋”就知道了。至于他为什么是一个人来,这个问题虽然触及了诗歌创作的某种背景;但对我们赏读诗歌来说似乎不是很重要。而从诗人的创作过程来说,“独”字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习惯将这首词分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重点分析本词“景中显情”的生动表达和“化悲秋为乐秋”的高迈境界。的确,这样的文本分析解决了词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尤其是远近仰附的视角变换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很好地彰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拓展了秋词的内容范畴。
但是,当我们进入诗人的内心,就会发现“独”字贯穿了全词。我们可以将本词中的几个关键动词拿出来,“立”“看”“问”“忆”;因为这几个动词串起了本词的主要内容,所以有“领词”之称。“独立”,他才强烈感觉到寒意,而这个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内心是高亢的;因为“独”,他才“看”得细,慢慢浏览体会风景的细节,静静观看辽阔江面的船只和高旷青天的雄鹰,才可以看到水底的鱼儿,看到秋天中亮丽的色彩;“独问”,他才会揽景兴怀,自言自语直抒胸臆,喷发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后,是因为“独”才“忆”的,正是一个人来的,他才会怀想故人往事,才会展望未来。可谓是抒尽襟怀一“独”字啊。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是诗人和他的众多朋友一起来的,那会怎么样呢?他应该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为他离别了,所以必须和朋友交流、对话、论辩、祝福,他就不会那样专注地看风景、想往事、发幽思,那么,他也许会记载下当时的场景,而我们也许就会读到另外一种版本的《沁园春·长沙》了。
是的,特定的写作场景会影响写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分析文章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写作者的写作姿势、写作习惯、写作氛围,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们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写作的奥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