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从小聪颖好学。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泯灭,亦打碎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1940年冬,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逃到香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有一座极为寻常的古宅。小巷毗邻喧哗的北门市场,如面线一般狭长。它宅门不大,亦无雕龙画凤。“古色古香,静谧幽雅”,似与这幢古宅无缘。然而,就是这幢普普通通的古宅,吸引了众多的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前来瞻仰参观。
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10世。
李氏家风,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家门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深得四乡村人崇敬。
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未仕进,闲居村野。20世纪初,正值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西学渐进的时代,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毅然送两个儿子李云间、李云梯东渡扶桑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学成回国后,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1913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成绩列全校第一名。时值家境式微,无资供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诚聘,开始了执教生涯。
数年之后,李云经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三宝垄一间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不久因时局动荡,李云经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后因时局动荡,银庄倒闭。
李云经重返教坛,在隆都后沟学校做教书匠。他教学有方,声誉日隆,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1937年,李云经转聘为庵埠郭垄小学校长,直至潮州沦陷,举家辗转香港。
时逾半个多世纪,人们很难考证李云经弃教从商的真实动机。不少著作认为:李云经是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
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潮汕地区现时拥有人口1000万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国的潮人约六七百万,如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人,人数在1000万以上。
潮汕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于明清。潮汕海外贸易发达,“商人重利轻别离”,“安土重迁”意识淡薄。潮人的迁徙,不可仅仅归结为贫穷。积极开拓,是潮汕文化的独特景观。潮人的迁徙,还不同于山东人闯关东,宁波人闯上海,人们的足迹仍在国内,而潮人则放眼海外。
潮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始于19世纪中叶。1861年汕头开埠,每年输出的契约华工达数万。据广东海关史统计,1876~1898年,从汕头经香港或直达东南亚的华人有150万,其中绝大部分为潮人。国内有不少反映华工血泪史的影视文学作品,契约华工远离家园,是“受欺骗、被胁迫甚至遭绑架”。这是真实的历史,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大部分劳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心怀憧憬,前赴后继,蔚然成风。
潮人极富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潮人移居海外,劳工逐年递减,商人与年俱增。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新政权,才渐渐停息。
李云经生活在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中,尽管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传奇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仍构成潮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不管李云经动机如何,他是他们中的失败者;亦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商场如何险恶,他还是回到原点—重执教鞭。李云经或许接受了太多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或许更热衷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利民之本。
我们从李氏家教,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之基因。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当属异数。
韩江碧青浩荡,千秋万载穿越潮汕平原,南流入海。潮州古城,北有金山,东有笔架山,西有葫芦山,三山一水,秀色如画,恍若世外桃源。
李嘉诚来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经济经历长久繁荣后,接踵而来的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潮州偏安一隅,受时局的影响微乎其微。李云经携长子嘉诚,流连于青山绿水间,人世的一切烦恼,都会随着江水漂流远逝。李云经对儿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家乡——这是他涉足商场,又淡出商场,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李嘉诚不负父望,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咏诗诵文,是李嘉诚童稚时代最佳娱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北门观海寺小学念书。学堂是观海寺的庙产,诵经声与读书声此起彼伏。
新文化运动已经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享受工业革命的文明。学堂的读书声与寺庙的诵经声一样亘古不变,“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
课堂的墙壁,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生教授的诗文,李嘉诚在家早已烂熟于胸,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李嘉诚回家讲给父亲听,父亲向他讲述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亲忧郁的神色,深深铭刻在李嘉诚幼小的心灵里。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小小的藏书阁,线装古籍层层叠叠排放在书架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
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他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李嘉来感叹道:“嘉诚要小我十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李嘉诚读书的悟性与勤勉,深得父亲的心喜。李云经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转入宏安小学就读,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
他们相聚的话题,莫不围绕着书。书籍向李嘉诚展示出另一个世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音,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屹立船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嘉诚似懂非懂,但有一个理念却分外清晰: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时局动荡,生活清贫,未能建功立业的李云经,把厚望寄予儿子身上。李嘉诚优异的学业,是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
如果不是风云急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他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人生的幸与不幸,只能让历史作结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凭藉嚣和的气焰及先进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
处于天涯一隅的潮汕已不太平,报章不时以醒目的标题,刊登山河破碎、日寇暴虐的消息。父亲转入郭垄小学任校长,整日忧心忡忡。母亲庄碧琴笃信佛教,敬香拜佛,祈祷佛祖保佑家人乡人平安。
1939年6月,涂有猩红太阳标志的日机出现在潮汕上空,对城区狂轰滥炸。县教育科宣布所有的学校停课。李嘉诚对家园学子生涯的最后一课记忆犹新,处在乡间的庵埠未遭敌机轰炸,大部分学生仍按时来到学堂。
国文老师慷慨激昂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最后,师生含着悲愤的热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不久,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掠抢,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山乡农村投亲靠友,躲避战乱。
6月22日,日寇占领庵埠,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他携李嘉诚回到潮州城家中。李嘉诚小学尚未毕业,升学无望,又不敢随意走出家门,只好躲进藏书阁读古书。时事纷乱,李嘉诚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他尤喜欢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深深领悟到其间的真谛与忧愤。
太阳旗在潮州城头猎猎飘扬,逃避战祸的人流仍络绎不绝。乃父之心甚于其子,李云经常与城里的知识分子相聚一起,秘密商议抗日大计。不少知识青年投奔抗战前线或敌后游击队。李云经上有老母,下有妻子儿女,未能迈出这一步。他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万分愧疚。
1940年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通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
兄弟见面,李云经沉痛地说:“我逃荒失业,生活无着。一家人打疟,没医没药,祸不单行,苦不堪言。”
这一年,祖母因惊吓贫困而逝世。李嘉诚伯父李云章、李云梯在他乡执教,潮汕沦陷,日寇横行,他们皆未能赶来后沟奔丧。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草草掩埋在后沟的山冈。
李云经失业一载,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亦不会做小生意,惟有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忍接受其接济。执教多年攒下的积蓄渐罄,李云经心急如焚。
妻弟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大陆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成为战时大陆人的避难所。李云经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
树挪死,人挪活。李奕赞同胞兄的计划。临行的前日,兄弟俩带家小到山冈祭奠老母。是夜,兄弟俩伴着昏昏的油灯小酌。李云经谈他的人生经历,感叹教育救国的理想付之东流,彻底破灭。
兄弟俩长吁短叹,怆然涕下。
1940年冬天,李嘉诚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随父母踏上艰难的旅程。
重镇和大道大都被日军占领封锁,海路不通,日本军舰在粤东沿海水域横冲直撞。李云经一家只敢走崎岖的山间小路,穿越平原地带则在夜间行动。
寒冬腊月,阴冷潮湿,淫雨霏霏。他们不敢也无钱住客栈,或露宿荒山野地,或在山村好心人家的茅屋借宿。他们穿越一道道日军封锁线,所幸的是,没有一次遭遇日本兵。山路上,不时遇到背井离乡的难民,他们或来或去,何处是可以安生的乐土?皆感到茫然和绝望。
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十多日,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数十年后李嘉诚重返家园,昔日跟随父母逃难的单薄少年,已成为蜚声世界的巨富。
正如商业社会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世界没有免费的晚餐。”香港等待少年李嘉诚的,将是更大的磨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有一座极为寻常的古宅。小巷毗邻喧哗的北门市场,如面线一般狭长。它宅门不大,亦无雕龙画凤。“古色古香,静谧幽雅”,似与这幢古宅无缘。然而,就是这幢普普通通的古宅,吸引了众多的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前来瞻仰参观。
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10世。
李氏家风,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家门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深得四乡村人崇敬。
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未仕进,闲居村野。20世纪初,正值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西学渐进的时代,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毅然送两个儿子李云间、李云梯东渡扶桑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学成回国后,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1913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成绩列全校第一名。时值家境式微,无资供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诚聘,开始了执教生涯。
数年之后,李云经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三宝垄一间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不久因时局动荡,李云经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后因时局动荡,银庄倒闭。
李云经重返教坛,在隆都后沟学校做教书匠。他教学有方,声誉日隆,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1937年,李云经转聘为庵埠郭垄小学校长,直至潮州沦陷,举家辗转香港。
时逾半个多世纪,人们很难考证李云经弃教从商的真实动机。不少著作认为:李云经是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
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潮汕地区现时拥有人口1000万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国的潮人约六七百万,如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人,人数在1000万以上。
潮汕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于明清。潮汕海外贸易发达,“商人重利轻别离”,“安土重迁”意识淡薄。潮人的迁徙,不可仅仅归结为贫穷。积极开拓,是潮汕文化的独特景观。潮人的迁徙,还不同于山东人闯关东,宁波人闯上海,人们的足迹仍在国内,而潮人则放眼海外。
潮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始于19世纪中叶。1861年汕头开埠,每年输出的契约华工达数万。据广东海关史统计,1876~1898年,从汕头经香港或直达东南亚的华人有150万,其中绝大部分为潮人。国内有不少反映华工血泪史的影视文学作品,契约华工远离家园,是“受欺骗、被胁迫甚至遭绑架”。这是真实的历史,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大部分劳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心怀憧憬,前赴后继,蔚然成风。
潮人极富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潮人移居海外,劳工逐年递减,商人与年俱增。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新政权,才渐渐停息。
李云经生活在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中,尽管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传奇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仍构成潮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不管李云经动机如何,他是他们中的失败者;亦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商场如何险恶,他还是回到原点—重执教鞭。李云经或许接受了太多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或许更热衷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利民之本。
我们从李氏家教,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之基因。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当属异数。
韩江碧青浩荡,千秋万载穿越潮汕平原,南流入海。潮州古城,北有金山,东有笔架山,西有葫芦山,三山一水,秀色如画,恍若世外桃源。
李嘉诚来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经济经历长久繁荣后,接踵而来的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潮州偏安一隅,受时局的影响微乎其微。李云经携长子嘉诚,流连于青山绿水间,人世的一切烦恼,都会随着江水漂流远逝。李云经对儿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家乡——这是他涉足商场,又淡出商场,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李嘉诚不负父望,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咏诗诵文,是李嘉诚童稚时代最佳娱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北门观海寺小学念书。学堂是观海寺的庙产,诵经声与读书声此起彼伏。
新文化运动已经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享受工业革命的文明。学堂的读书声与寺庙的诵经声一样亘古不变,“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
课堂的墙壁,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生教授的诗文,李嘉诚在家早已烂熟于胸,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李嘉诚回家讲给父亲听,父亲向他讲述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亲忧郁的神色,深深铭刻在李嘉诚幼小的心灵里。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小小的藏书阁,线装古籍层层叠叠排放在书架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
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他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李嘉来感叹道:“嘉诚要小我十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李嘉诚读书的悟性与勤勉,深得父亲的心喜。李云经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转入宏安小学就读,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
他们相聚的话题,莫不围绕着书。书籍向李嘉诚展示出另一个世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音,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屹立船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嘉诚似懂非懂,但有一个理念却分外清晰: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时局动荡,生活清贫,未能建功立业的李云经,把厚望寄予儿子身上。李嘉诚优异的学业,是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
如果不是风云急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他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人生的幸与不幸,只能让历史作结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凭藉嚣和的气焰及先进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
处于天涯一隅的潮汕已不太平,报章不时以醒目的标题,刊登山河破碎、日寇暴虐的消息。父亲转入郭垄小学任校长,整日忧心忡忡。母亲庄碧琴笃信佛教,敬香拜佛,祈祷佛祖保佑家人乡人平安。
1939年6月,涂有猩红太阳标志的日机出现在潮汕上空,对城区狂轰滥炸。县教育科宣布所有的学校停课。李嘉诚对家园学子生涯的最后一课记忆犹新,处在乡间的庵埠未遭敌机轰炸,大部分学生仍按时来到学堂。
国文老师慷慨激昂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最后,师生含着悲愤的热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不久,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掠抢,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山乡农村投亲靠友,躲避战乱。
6月22日,日寇占领庵埠,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他携李嘉诚回到潮州城家中。李嘉诚小学尚未毕业,升学无望,又不敢随意走出家门,只好躲进藏书阁读古书。时事纷乱,李嘉诚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他尤喜欢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深深领悟到其间的真谛与忧愤。
太阳旗在潮州城头猎猎飘扬,逃避战祸的人流仍络绎不绝。乃父之心甚于其子,李云经常与城里的知识分子相聚一起,秘密商议抗日大计。不少知识青年投奔抗战前线或敌后游击队。李云经上有老母,下有妻子儿女,未能迈出这一步。他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万分愧疚。
1940年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通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
兄弟见面,李云经沉痛地说:“我逃荒失业,生活无着。一家人打疟,没医没药,祸不单行,苦不堪言。”
这一年,祖母因惊吓贫困而逝世。李嘉诚伯父李云章、李云梯在他乡执教,潮汕沦陷,日寇横行,他们皆未能赶来后沟奔丧。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草草掩埋在后沟的山冈。
李云经失业一载,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亦不会做小生意,惟有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忍接受其接济。执教多年攒下的积蓄渐罄,李云经心急如焚。
妻弟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大陆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成为战时大陆人的避难所。李云经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
树挪死,人挪活。李奕赞同胞兄的计划。临行的前日,兄弟俩带家小到山冈祭奠老母。是夜,兄弟俩伴着昏昏的油灯小酌。李云经谈他的人生经历,感叹教育救国的理想付之东流,彻底破灭。
兄弟俩长吁短叹,怆然涕下。
1940年冬天,李嘉诚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随父母踏上艰难的旅程。
重镇和大道大都被日军占领封锁,海路不通,日本军舰在粤东沿海水域横冲直撞。李云经一家只敢走崎岖的山间小路,穿越平原地带则在夜间行动。
寒冬腊月,阴冷潮湿,淫雨霏霏。他们不敢也无钱住客栈,或露宿荒山野地,或在山村好心人家的茅屋借宿。他们穿越一道道日军封锁线,所幸的是,没有一次遭遇日本兵。山路上,不时遇到背井离乡的难民,他们或来或去,何处是可以安生的乐土?皆感到茫然和绝望。
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十多日,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数十年后李嘉诚重返家园,昔日跟随父母逃难的单薄少年,已成为蜚声世界的巨富。
正如商业社会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世界没有免费的晚餐。”香港等待少年李嘉诚的,将是更大的磨难。
参考资料: 李嘉诚全传
展开全部
我潮州人或广东人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百元或一万元我广东人威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他妈是汕头人,他爸是潮州人,曾在汕头教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潮州与汕头是邻市。
李嘉诚先生是潮州人。
李嘉诚先生是潮州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