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有哪些二本院校

我是11年山东理科的,今年考了503,在本省和南方分数都挺高的,想去西部,相对好些,希望各问大大帮忙找几个,明天最后一天报考了,... 我是11年山东理科的,今年考了503,在本省和南方分数都挺高的,想去西部,相对好些,希望各问大大帮忙找几个,明天最后一天报考了, 展开
 我来答
黄凯37
2011-07-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4万
展开全部
1999年7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执行之际作出了一项重大发展战略调整--高校大扩招。连续三年,预计到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700万人,较比1998年将翻一番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2%以上。

  高校扩招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事件之一。实行高校扩招,既有直接的经济动因,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因。高校扩招,不仅是中央的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高校扩招的实践,成功地使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较快地拉近了万入大众化门槛的距离。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高校扩招也较大幅度地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和政策上约束高等教育发展的藩篱,为今天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观念和体制创新提供了实践的契机,更为未来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必要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政策之下,来审视高校扩招的意义和影响。  

  高校扩招"扩"出了什么?

  (一)带动高等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发展计划之初,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稳步和适度发展上,尽管社会上要求增加招生的呼声很高,但基调还是"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据此,"九五"时期的头三年,以普通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分别为96万、100万和108万人,在校生由1995年的290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34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年度递增速度均为5.5%。形成的实际就学情况是,近70%的高中毕业生上不了大学,普通交在学人数占同年龄人口不到6%。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带动了高等教育发展主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宏观发展政策的把握由"稳步发展"转为"加快发展",也揭开了我国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序幕,大大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其结果,原"九五"计划确定的在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在2000年就得以实现,而且在2005年完全有把握达到15%以上,整个发展进程缩短了10-15 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在90年代时还被看作是遥不可及的远景设想,已经列入"十五"规划,成为指日可待的近期目标。

  (二)加速了高等教育办学位制改革的进程。过去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缓慢,不仅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而且也受到传统办学体制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突出特征,是"国有政办"的办学模式:办学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划拨提供,办学管理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直接操作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们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打破过于单-的"国有政办"的垄断格局,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实行多元化、社会化投入,推进多种所有制办学。直到1998年由社会力量举办的能够颁发毕业文凭资格的高等学校仅仅16所,招生数量也十分有限。

  1999年高等学校一举扩招48万人,相当于当年-下子兴办了48所万人大学,其后的两年连续扩大招生,高校在校生较比1998年翻了一翻。那么,究竟是如何实现所需财力支撑的呢?分析起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高等学校办学潜力的发挥,即内部挖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原有既定的投入创造了更大的产出;二是政府财政资金增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三是拉动了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扩招,似如一把有力的杠杆,把办学体制改革推向了新的平台,多元化、社会化办学体制开始步入发展轨道。一个较为显著的现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原有学校扩大规模,新的具有颁发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增到67所,一些专科民办高校也创造条件扩招本科学生。引入关注的新机制的"国有民办"性质的"二级学院"应运而生,其基本合作形式是普通高校以声誉、师资、管理方式投入,社会力量出资建设教学、生活设施和购买仪器设备,成为整体上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开工,也在股份方式上发展高等教育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此类主等学校已超过100多所。总之,扩招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重大变化,国有政办、国有民办、公有民办、民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办学的局面已经打开。

  (三)提升了高等教育产业观念的认识。虽然我国在大的产业结构划分中,一直把高等教育列在第三产业的范围,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上和国家发展政策中却把高等教育视为公益性和福利性事业。其结果,高等教育的投入来源较为单一且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冲不破,不能自主地通过市场获取发展要素,自身结构的调整缓慢,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

  认识上的提升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中,高等教育不仅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更主要地体现为重要的产业和投资属性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的知识产业,也是正在崛起的新兴优势产业。

  按照产业方式发展跨等教育,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国家投资于高等教育,收益的目的是使全社会受益,增强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和知识技术支持;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寻求的受益是提高自身文化知识素质,为未来就业选择、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创造优势,并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社会力量投资于高等教育,追求的回报是作为一种投资方向的选择,并较比其它领域更具前途和稳妥,能够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原则下,通过收支移动形成一定积累,以扩大再生产。

  同时,高等学校的经营和管理,要讲求投入产出效率,完善投资收益的核算体系和评估体系,通过讲究成本、集约经营、内含发展等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应当说,高校扩招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产业观念的认识获得一次思想解放,而且在扩招实践中所出现的教育发展政策向市场运行机制上调整、办学体制的变革、社会资源投入于教育领域的增长、个人对合理担负教育成本政策的接受等等,都与高等教育产业理念的确立密切相关。

  (四)拉动了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过去我们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强调"以条件定发展",扩招的实践所给予我们的另一种经验和启示是," 发展同样可以创造条件":高校招生的大幅度增加,拉动了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虽然我们现在尚不能确切统计出扩招后投入的增长数字,但下列几个方面的情况足以提供有力的证明:

  一是国家投入国债资金,大规模展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实解决高校扩招所需基础设施条件问题,国家自1999年起已经连续三年累计安排高等教育国债资金达70多亿元,拉动各方面配套投资120多亿元,总计达200亿元的投入,拉开了达1000万平方米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格局,是建国以来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国债资金的总体投向是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上理解是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利用国债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意义,是把教育发展纳入了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更加突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教育利用国债资金也是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一种创新,是用明天的钱来办今天的教育、以产业经济的投入方式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国家财政采取非常规举措,大幅度增加高教经费投入。鉴于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加之常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难以满足需求,国务院决定从 1998年起至2000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所占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采取非常规方式加大教育投入。根据高校扩招经费需求加大等因素,国务院又决定此项措施实施期限延至2002年。初步估算,五年间可在常规教育经费增长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中央本级教育经费4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高等教育,有力地支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实施。

  三是推进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家庭个人教育投入增大。由于社会上对高等教育具有国家和个人"双重"受益性质的接受,高校扩招中根据家庭实际承受能力提高家庭个人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的政策得到认可,因此,高校扩招所需正常教育经费的相当一部分是靠学生交纳学费解决的。而且家庭个人在教育成本中所分担的比例有较大提高,一般占到估算成本费用的25%左右,绝对额大体可达到5000-6000元人民币。按照扩招后高校在校生增加360万人测算,现在普通学校这一部分的收入即达180-220亿元。

  四是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大。由于目前民办高等教育或社会力量兴办高行装有处于实践中,特别是对于合作办学、股份帛办学等多种所有制办学形式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范,无法获得民办高等教育投入的统计数字。但大体上看和通过典型示例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增加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一为办学投入,即办学的基本建设和仪器设备投入,一般正常每所学校此方面的投入大体可达1亿元左右,而且完全是社会资金。仅从扩招后新增的 50多所民办高等学校和新创办的100多所普通高校"二级学院"看,同校扩招至少拉动了社会资金的办学投入100亿元以上。二为经费投入,即就读于民办性质高校中家庭个人支付的学费及相关费用,此项费用一般经省级物价部门批准按办学成本收取,每年每生交纳10000-15000元,有的学校收取的数额还高。由于此部分学生数量没有确切统计,整个民办高校社会个人投入难以估算。

  五是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生活设施牵引大量社会化资金投入。高校扩招后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公寓、餐厅、浴池、文体活动场所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招生规模扩大的"瓶颈"、其根本原因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运行机制所致。鉴此,国务院为顺利实现扩招,当年就作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决定,将学校后勤设施剥离出来。原有的设施走向社会化经营。新建的国家财政不再投入,由社会资金进入,按产业经营管理。目前,高校后勤的建设和管理已经步人社会化运营轨道。

  资金大量涌入。仅学生公寓、一项,据初步统计,2000-2003年间全国将新建330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1000元计算,将拉动330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

  (五)促进了经济均长和就业增加。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从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都用来认识局等教育的,而对于高等教育在中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居民消费,带动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加就业机会的问题关注不多、这次高校扩机核心自的之就是扩大内需、拉动近期经济增长制极进就业。那么,它的作用和意义究竟有多大呢?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社会对其需求的大小来判断,只有需求才会实现最终使用的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带动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总产出的增加。高等教育对社会提供的就学机会供不应求,说明高等教育部门均最终使用的增加是真实的和现实断,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派,这也是高等教育被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点产业的根本原因。

  据有关方面的定量分析,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产生的最终使用增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为培养一名大学生的部分成本(主要指学费),另一部分是学生为求学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指学习用品、额外伙食支出、额外交通支出)。按照1997/98年间高校在校生因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支出的平均水平统计计算、增加每一个学生所产生的经费最终需求,即对整个经济部门带来的最终需求的总量为11798元,从而1999年一年扩招48万学生后增加的最终需求总量为56.6304亿元。以上每个学生经费的最终需求,又相应带动饮食业、旅客运输业、文化用品制造和印刷业、高等教育等相关产业部门产出增量,初步测算,高校扩招的48万人给相应部门最终需求带来的增量所带动的国民经济总支出为129.9894亿元。此外,高校招生的增加同样需要教学行政用房、宿舍、食堂、仪器设备、图书等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投人,相应拉动有关部门的总产出。按照目前高校生均固定资产价值3.6185万元计算、增加IU万人招致,需要36.18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可带动107,4246亿元的社会总产出。据此,增加48万人的招生,镇要173.688亿元的基建投人,相应可带动515.632亿元的社会总产出。当然、上述定量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理想条件基础上确估计,如没有考虑居民和政府在一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有可能产生对其他物品或劳务的挤占效应问题,还有扩大招生所需基建投资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定时间的逐步积累,同时,也没有考虑教育生产效率的提高问题。这些因素有可能产生数字的偏差,但扩招后所引发的经济需求是现实的带动起的总产出的效应也是存在的。

  另据研究,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时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其作用在于延缓了高中毕业生就业,扩招48万人就等于使同等数量的人口推延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扩招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了360万人,同理使这部分人推迟就业时间,扩把对劳动力入口有一种蓄水池的功效。同时,待扩招后的学生毕业时,他们的就业将比高中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得多,会更加适应技术含量增加的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比接受低一层次教育的人的创业能力也增强。这是人力资本提升和积累的效应,因此扩大招生不仅仅体现出的是延缓就业的效果。另外,高校扩大招生还会直接和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大,饮食业、旅客运输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为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量增大,相应增加就业数。当然,高校扩招对就业的拉动也要考虑挤占效应问题,有可能高估促进就业的程度。还应注意到,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就业效应,有可能会通过两种开工体现,其一为相应减少部门各单位冗员的减少,其二才表现为新增的、可对外招收人员的就业岗位的增加。

  扩招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高等教育扩招的实践,给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在一个相对短的期限内扩张了高等教育培养规模,同样启迪了我们对一等教育发展战略方向的深层次思考,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主体导向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主体导向问题。面对迈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首要和突出地表现为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重视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同时,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着重解决好教育供给滞后于人民群众需求的矛盾,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发展的核心任务,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主导思想进行重大调整: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才需求主导型",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满足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入学需求为出发点的"社会需求主导型"。刚刚颁布的国家"十五"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已经明确:教育纳入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思想之一,就是"以最大程度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需求为发展导向"。

  第二,建立起高等教育发展的竞争机制。高等教育发展主体导向的转变,意味着高等学校要面向市场,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进入竞争发展。只有充分开展市场竞争,激发各高等学校应有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形成反映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却仍在基本上排斥竞争这一市场要素作用的情况下进行。就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来讲,现行高等教育的设置、布局、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格局,总体上反映不出现实的市场选择和市场导向。又由于受发展数量的限制,社会群众就学愿望过大而高等教育提供的就学机会过小,又难以充份体现市场竞争环境,还基本处于"卖方"市场状态,按需培养也很难真正纳入轨道,优胜劣汰受到抑制,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方面缺乏必要的活力和激励机制。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如果仍按这种原有的机制惯性运行,高等教育培养结构上的某些问题会更加严重。尽快建立竞争机制,并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形成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是促进按需培养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促进竞争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改变高等教育拨款机制,在给予各个高等学校一个平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展开竞发展,办得越好获得国家经费支持应越多,同样获得社会投入的资源也越多,使高校在提供反映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中,获取声誉、地位和资源奖励,激发起应有的活力与效率。

  实现竞争发展,关键在于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只有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释放发展活力和提高效率。

  第三.毕业生就业要真正转向市场选择轨道。高校扩招后,有人就担心毕业后会不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前提条件。的确,未来毕业生数量增大,未雨绸缎地考虑研究其就业问题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把握怎样一个现角来者待这样一个问题。事实上,发展高等教育与人才过剩没有本质的联系,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那样:"从人才供需关系的数量上讲,发展教育不会产生人才过剩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他受高层次的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对社会更不利。"从现实角度上看,即使高校不扩招,在只有6%同龄青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也同样出现过就业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既有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有人口流动政策、农转非管理和产籍管理等制度上的障碍,更有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束缚的因素,决不能归结为是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而产生人才过剩的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能职业岗位适合就业者的要求。两者适得其反,就必然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应从市场经济体制出发,考虑通过理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去解决,不宜以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安排,把本属于社会个人的就业责任揽在政府身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毕业生就业,必须向劳动力市场选择的方向转变,由事实上的"保底包分配"、"行政干预分配"的政府行为真正转入自主竞争就业。要冲破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束缚,彻底打破行政的包揽和干预,理顺毕业生就业机制,在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尽快完全走入劳动力市场,充分自主择业和竞争就业;政府要规范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准确、有效的需求信息、就业政策、择业指导和心理咨询;营造鼓励学生自主就业的政策环境,对毕业生采取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参与投入等激励机制;采取减免教育贷款、经费补贴等经济杠杆,引导毕业生走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基层单位和国有中小企业。
 
 

 

 。

  。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