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是怎样灭亡的
前232年(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前228年(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破邯郸,赵公子嘉逃到代地,秦军兵临易水,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太傅鞠武主张与代、齐、楚、匈奴联合共同抗秦,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
前227年(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燕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区)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与秦舞阳前往秦国诈降企图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失败,秦国依此为借口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组织抵抗,秦军大败燕、代联军。
前226年(燕王喜二十九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暂停进攻。
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扩展资料: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燕(yān),《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国都城记》认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因燕山而得名。
古燕地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燕国最初的都城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国
推荐于2017-09-01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1,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或派刺客)
2,天弃姬姓(燕国为周室王族)而兴嬴姓,人们忘记了八九百年前召公的仁慈.
3燕军战斗力太弱,地盘也小.
史记是这么说的.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外迫蛮貉,内措齐、
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
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太史公说:召公奭可以称得上有仁德的人了!那棵棠梨树,尚且被民众思念,何况召公本人呢?燕国迫近蛮貉等域外部族,疆土又和齐、晋等国交错着,艰难地生存在强国之间,最为弱小,有许多次几乎被灭掉。然而国家延续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的封国中只有它最后灭亡,这难道不是召公的功业吗?
秦军攻下赵国这个强敌之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路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秦军很快北上逼近燕国,燕国的命运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曾经作为人质待在秦国,并遭受过秦王嬴政的冷遇,所以无论是国仇还是私恨,太子丹都要想方设法阻挡秦王嬴政的进攻。最终燕国的太子丹谋划了千古传颂的荆轲刺秦事件,结果是荆轲这个壮士一去不复返,刺杀失败,之后秦王嬴政命大军进攻燕国,燕国一年后灭亡,因此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在《六国论》里就认为荆轲刺秦是祸事,这一刺杀事件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然而王立群教授认为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消灭燕国,还另有深层原因,那么谁将为燕国的灭亡负责呢?
从荆轲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中"士为知己者死"那种侠义情操,可是荆轲承担起刺秦的任务,固然有对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回报,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已经势不可挡的情况下,荆轲承担起了为解救燕国之困,更是为解救六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可是当太子丹一再敦促荆轲尽快行动的时候,荆轲却迟迟不肯上路。
燕国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封地在今天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地区,都城是“蓟”,位于现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小,所以在很长的时期里默默无闻,没有参与逐鹿中原的争斗,对于别国也没有什么大的威胁。因此有人认为,导致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荆轲刺秦这一事件惹怒了秦王嬴政,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那么,燕国的灭亡是这么简单的吗?
表面上看,秦王嬴政因为荆轲刺秦事件而消灭了燕国,实际上,历史上燕王哙的禅让乱国早为燕国种下了灭亡的种子。燕王哙由于听信他人的蛊惑,贪图让贤的虚名,稀里糊涂地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把燕国搞得“大乱”。燕昭王就是在这种国家残破、民心离散的形势下登上君位的。
2012-03-21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