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语言是?是汉语?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绝对不是,认真想想中国的历史都只不过5000年,在中国之前世界早已有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所以汉语是绝对不可能的。下面的资料可供你参考:
语言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可是,人类用书面记录的语言材料只有几千年,在这之前上万年的放言情况我们几乎一点儿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都不过是一种假设。有人提出“感叹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表达情感的感叹词;有人提出“劳动喊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繁重劳动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原有声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达达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达达”发声的舌头动作和手势;还有人提出“唱歌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仪式中不清晰的赞歌,等等。所有这些假设都无法通过事实来验证,因此科学家之间谁也说不服谁。为避免再发生这种毫无结果的争论,国外有个语言学会在章程中竟明文规定,凡入会者一律不得谈论语言的起源。
我国多数专家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时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种信号把大家的行动统一起来,各种信号如果以一定的声音为标志,就成了最初的语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头的情景。大家为了统一用力的时机和方向,不总是要“嗨哟,嗨哟”地喊号子吗?这个“嗨哟,嗨哟”在最初可能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可是时间一长,人们一听到这个号子就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抬东西”这个意思,于是“嗨哟,嗨哟”就成了原始的语言。当然,语言的产生还有两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的复杂化。劳动使类人猿能够直立行走,使它们的发音器官有利于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使手与各种事物的接触更加频繁,刺激了大脑的机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刚刚创造出来的原始语言又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只能肯定它是有声音和有意义的,别的还没有办法知道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语言的起源兴趣浓厚,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原来,在人类社会科学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选择宗教来解释语言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革拉底曾断言,上帝给地上万物和众生赐予了名称,所以词是神圣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古代西方观点认为,语言是上帝创造的。在《圣经旧约》的《创世篇》,《圣经新约》的《约翰启示录》里面都谈到了语言的诞生,提到上帝赋予亚当给万物起名的至高权力。
就连一些古代帝王也对人类语言的产生极感兴趣。古埃及的一位国王曾为探究人类最初的语言到底是什么而采取出人意料的办法。有一次,一个孩子降生,他就下令让一个牧人把孩子放到荒郊野外,命令他不许和孩子说任何话,还要一边放羊,一边照顾这个孩子,等这个孩子说第一个词时马上来报告。一年多以后,孩子说出第一个词汇bekos。国王立即召集学者研究这个词的出处,后来发现是弗吉里亚语中面包的意思,国王就认为人类最早开始说的词就是面包。
然而,由于研究文字出现前的语言缺乏可以采信的证据,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实际上仅仅停留在猜想之上。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召开了一次语言类的世界大会,会上做出个决议,认定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当代,对于语言起源的猜测都是空谈,要求以后禁谈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这个决议一直影响到现在,现代很多语言学家对语言起源不太重视,也很少研究。
可是,一纸决议无法泯灭人类的好奇心,对人类语言学家来说它总是一桩悬案。1934年,土耳其曾经召开全国的语言学大会,研究世界上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与会专家一半猜测,一半比较,提出太阳是人类最早会说的词汇。而其中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因为记载缺失已经弄不太清楚。
语言产生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关于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也从未平息。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语言的产生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目前有四种比较主要的理论解释语言诞生。第一种观点提出人类语言来自模仿,比如古人类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类学狗的叫声叫“汪汪”,以后慢慢便用“汪汪”声来指代狗。第二种观点是19世纪初出现的“叮当理论”,即自然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质,本质发出声音来都会出现回声,这种回声创造很多词汇,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弹性,all代表一种圆滚滚的物体。第三种观点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理论,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最初的语言是在劳动中从号子发展而来。第四种观点提出语言产生于感情,在表示愤怒、愉快等感情冲击下,强大气流通过声带产生语言,并认为人类基本感情喜怒哀乐发出的声音,形成最基本的词汇。
关于人类最早说出的词汇的争论也从未平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最早出现的语言是名词,应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事物,如各种食物;其次应是形容词,比如描述花草、树木特征的东西;第三是呼语,指用来呼叫、表达指令的词汇。这些与交流有关的词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此种说法从认知的角度,认定语言的诞生应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关,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还有一些专家是从生理上加以研究,他们发现,m、b和p发音比较容易,这些字母开头词汇,是人类最容易发音的词汇,婴儿即使在没有牙齿时,m、b、p的音都是容易发的,如果这种声音和最先接触的事物相联系,就诞生了最早的词汇。目前是b、p在先还是m 开头的单词哪一个在先出现也没有考证,但在西方语言中以m开头的单词占有重要地位确是事实。以英语为例,其中中和m 有关的词汇非常之多,表述生命之源、抚育、关爱、本质、行为、记忆、食物、性格等方面的词汇中,有大量都是m开头的。
世界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最初的起源确有惊人的一致性。
为什么世界多国语言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呢?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并不是后天获取的,后天获取的只是组织复杂语言的能力。比如小孩要吃奶时,最初发的音是ma-ma 、papa,在印欧语系中mama一词最早就指乳房。另外人类品尝食物时候,发出的声音也与m音有关。由m衍生出来的各种词汇比较多,确实说明人类词汇起源与m关系密切。”
有人认为,儿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研究古人类学习语言的活标本,其中可参考的内容又有多少呢?朱教授认为,现代婴儿学习语言时人类语言已经产生,常与其接触的父母已经掌握语言。这和原始人类在荒野里的语言产生完全是两回事。社会语言学证明,语言创造的规律是一开始两三个词,后来不断增加。而现代语言的规律不能证明语言是如何产生,到现在为止儿童学习语言的所有数据都不能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
况且父母的说笑表情都会影响婴儿,即使他们会说妈妈也是教育的结果。即使有一个母亲故意不同婴儿讲话,等待孩子自己讲出第一个词,也很难认证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小孩在屋子里,会听到父母之间交流的语言,而人类天生就会模仿,婴儿可能听到只言片语,所以不能证明他说出的第一个就是古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
还有专家讲,将猩猩发出的声音和人类的语言加以比较,希望能还原人类学习语言时的情境,然而这些努力都宣告失败。朱教授指出,灵长目动物能发出9种声音,都跟生存有关,但不是语言。人类表示前边存在危险,可能有几十种说法,而猩猩只能发出“啊”的声音,而且只能重复。人类研究语言曾尝试教猩猩说话,来观察掌握语言是否存在先天因素,结果发现猩猩不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证明语言能力只有人类所独有,而想从猩猩那里查找人类语言的起源的蛛丝马迹自然也没成功。
人类最早的词汇最有可能产生在温带地区,各地区古人类最初说出词汇的意义应该相同。
人类语言到底是怎样诞生的?诞生在什么时代?先民们开口说的第一词到底是什么?经过漫长的摸索一切却还仅仅是谜?
值得欣慰的是,在对被认为是印欧语系语言之祖的立陶宛语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其中最早的词汇有“狼”、“树”以及表述生产工具的词汇。这些在其他语言中得到印证,而表述热带气候情境的词汇并不存在,由此说明最早产生印欧语系语言的时候处于温带,说明人类最早那些词也产生在温带。
词汇的产生和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中最离不开的词汇,便最可能是最初诞生的词汇。世界各国各地区虽然地域环境不同,发音可能也不同,但是最开始发音的单词意思应该有相似性,应该跟吃住有关,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而想彻底摆脱推测,弄清人类语言起源的谜团还需要更新的证据以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的共同努力。
语言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可是,人类用书面记录的语言材料只有几千年,在这之前上万年的放言情况我们几乎一点儿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都不过是一种假设。有人提出“感叹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表达情感的感叹词;有人提出“劳动喊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繁重劳动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原有声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达达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达达”发声的舌头动作和手势;还有人提出“唱歌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仪式中不清晰的赞歌,等等。所有这些假设都无法通过事实来验证,因此科学家之间谁也说不服谁。为避免再发生这种毫无结果的争论,国外有个语言学会在章程中竟明文规定,凡入会者一律不得谈论语言的起源。
我国多数专家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时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种信号把大家的行动统一起来,各种信号如果以一定的声音为标志,就成了最初的语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头的情景。大家为了统一用力的时机和方向,不总是要“嗨哟,嗨哟”地喊号子吗?这个“嗨哟,嗨哟”在最初可能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可是时间一长,人们一听到这个号子就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抬东西”这个意思,于是“嗨哟,嗨哟”就成了原始的语言。当然,语言的产生还有两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的复杂化。劳动使类人猿能够直立行走,使它们的发音器官有利于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使手与各种事物的接触更加频繁,刺激了大脑的机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刚刚创造出来的原始语言又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只能肯定它是有声音和有意义的,别的还没有办法知道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语言的起源兴趣浓厚,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原来,在人类社会科学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选择宗教来解释语言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革拉底曾断言,上帝给地上万物和众生赐予了名称,所以词是神圣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古代西方观点认为,语言是上帝创造的。在《圣经旧约》的《创世篇》,《圣经新约》的《约翰启示录》里面都谈到了语言的诞生,提到上帝赋予亚当给万物起名的至高权力。
就连一些古代帝王也对人类语言的产生极感兴趣。古埃及的一位国王曾为探究人类最初的语言到底是什么而采取出人意料的办法。有一次,一个孩子降生,他就下令让一个牧人把孩子放到荒郊野外,命令他不许和孩子说任何话,还要一边放羊,一边照顾这个孩子,等这个孩子说第一个词时马上来报告。一年多以后,孩子说出第一个词汇bekos。国王立即召集学者研究这个词的出处,后来发现是弗吉里亚语中面包的意思,国王就认为人类最早开始说的词就是面包。
然而,由于研究文字出现前的语言缺乏可以采信的证据,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实际上仅仅停留在猜想之上。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召开了一次语言类的世界大会,会上做出个决议,认定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当代,对于语言起源的猜测都是空谈,要求以后禁谈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这个决议一直影响到现在,现代很多语言学家对语言起源不太重视,也很少研究。
可是,一纸决议无法泯灭人类的好奇心,对人类语言学家来说它总是一桩悬案。1934年,土耳其曾经召开全国的语言学大会,研究世界上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与会专家一半猜测,一半比较,提出太阳是人类最早会说的词汇。而其中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因为记载缺失已经弄不太清楚。
语言产生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关于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也从未平息。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语言的产生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目前有四种比较主要的理论解释语言诞生。第一种观点提出人类语言来自模仿,比如古人类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类学狗的叫声叫“汪汪”,以后慢慢便用“汪汪”声来指代狗。第二种观点是19世纪初出现的“叮当理论”,即自然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质,本质发出声音来都会出现回声,这种回声创造很多词汇,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弹性,all代表一种圆滚滚的物体。第三种观点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理论,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最初的语言是在劳动中从号子发展而来。第四种观点提出语言产生于感情,在表示愤怒、愉快等感情冲击下,强大气流通过声带产生语言,并认为人类基本感情喜怒哀乐发出的声音,形成最基本的词汇。
关于人类最早说出的词汇的争论也从未平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最早出现的语言是名词,应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事物,如各种食物;其次应是形容词,比如描述花草、树木特征的东西;第三是呼语,指用来呼叫、表达指令的词汇。这些与交流有关的词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此种说法从认知的角度,认定语言的诞生应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关,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还有一些专家是从生理上加以研究,他们发现,m、b和p发音比较容易,这些字母开头词汇,是人类最容易发音的词汇,婴儿即使在没有牙齿时,m、b、p的音都是容易发的,如果这种声音和最先接触的事物相联系,就诞生了最早的词汇。目前是b、p在先还是m 开头的单词哪一个在先出现也没有考证,但在西方语言中以m开头的单词占有重要地位确是事实。以英语为例,其中中和m 有关的词汇非常之多,表述生命之源、抚育、关爱、本质、行为、记忆、食物、性格等方面的词汇中,有大量都是m开头的。
世界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最初的起源确有惊人的一致性。
为什么世界多国语言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呢?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并不是后天获取的,后天获取的只是组织复杂语言的能力。比如小孩要吃奶时,最初发的音是ma-ma 、papa,在印欧语系中mama一词最早就指乳房。另外人类品尝食物时候,发出的声音也与m音有关。由m衍生出来的各种词汇比较多,确实说明人类词汇起源与m关系密切。”
有人认为,儿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研究古人类学习语言的活标本,其中可参考的内容又有多少呢?朱教授认为,现代婴儿学习语言时人类语言已经产生,常与其接触的父母已经掌握语言。这和原始人类在荒野里的语言产生完全是两回事。社会语言学证明,语言创造的规律是一开始两三个词,后来不断增加。而现代语言的规律不能证明语言是如何产生,到现在为止儿童学习语言的所有数据都不能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
况且父母的说笑表情都会影响婴儿,即使他们会说妈妈也是教育的结果。即使有一个母亲故意不同婴儿讲话,等待孩子自己讲出第一个词,也很难认证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小孩在屋子里,会听到父母之间交流的语言,而人类天生就会模仿,婴儿可能听到只言片语,所以不能证明他说出的第一个就是古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
还有专家讲,将猩猩发出的声音和人类的语言加以比较,希望能还原人类学习语言时的情境,然而这些努力都宣告失败。朱教授指出,灵长目动物能发出9种声音,都跟生存有关,但不是语言。人类表示前边存在危险,可能有几十种说法,而猩猩只能发出“啊”的声音,而且只能重复。人类研究语言曾尝试教猩猩说话,来观察掌握语言是否存在先天因素,结果发现猩猩不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证明语言能力只有人类所独有,而想从猩猩那里查找人类语言的起源的蛛丝马迹自然也没成功。
人类最早的词汇最有可能产生在温带地区,各地区古人类最初说出词汇的意义应该相同。
人类语言到底是怎样诞生的?诞生在什么时代?先民们开口说的第一词到底是什么?经过漫长的摸索一切却还仅仅是谜?
值得欣慰的是,在对被认为是印欧语系语言之祖的立陶宛语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其中最早的词汇有“狼”、“树”以及表述生产工具的词汇。这些在其他语言中得到印证,而表述热带气候情境的词汇并不存在,由此说明最早产生印欧语系语言的时候处于温带,说明人类最早那些词也产生在温带。
词汇的产生和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中最离不开的词汇,便最可能是最初诞生的词汇。世界各国各地区虽然地域环境不同,发音可能也不同,但是最开始发音的单词意思应该有相似性,应该跟吃住有关,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而想彻底摆脱推测,弄清人类语言起源的谜团还需要更新的证据以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的共同努力。
展开全部
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编辑本段]【起源】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编辑本段]【发展】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与此同时,闪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们语言的发音,也采用楔形文字进行书写。直到希腊时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统治的每个民族都是这样做的。
[编辑本段]【传播】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编辑本段]【发现过程】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通过近两百年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家对大量泥版文献成功的译读,人们终于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阿卡德人加以继承和改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巴比伦和亚述人也先后继承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把它传播到西亚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来自自然科学的探索是令人振奋的,它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怀疑,一颗新星的爆发是否真的具有创造人类文明的威力?这是否说明,楔形文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完全不同?另外,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明,美索不达米亚人确实把文字看得很神圣,对文字极其敬畏,认为人生的命运是靠文字规范的。因此他们常常随身佩戴刻有文字的护身符,修建神庙或宫殿时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祷。凡此种种,都给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编辑本段]【辩认】
楔形文字的辩认,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辩认过程极为相似。这件事还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当时波斯皇帝冈比西斯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狄亚的名义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了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时间波斯贵族门群龙无首。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贵族用阴谋手法获得了皇位。他最后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让人将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马丹)郊外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上面也刻着三种文字: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学者罗林森发现了这个铭文,并制成了拓本。1843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读通了楔形文字。从此解开了楔形文字之谜。
原来,最古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因为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们在开发两河流域的同时,创造了这种文字。
最先,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
为了表示有关的楔形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苏美尔人他们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粘土做成长方形的泥板,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一开始,苏美尔人的泥板是圆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于书写和存放,后来苏美尔人便将泥板改为方形的。苏美尔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这种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来的。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板文书。
由于苏美尔人用的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后来人们就把两河流域的这种古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给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了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编辑本段]【破译楔形文字】
从17世纪开始,探险家和考古学者就曾从两河流域一带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残片上发现了奇异的文字符号。当然,现在人们已得知,这些被称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伦文化的灵魂,因为其笔画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楔形文字破译的重大突破缘于一次酒后的赌注,由德国的一名中学教师完成的。当伊朗的楔形文字铭文被带到欧洲后,许多学者试图读懂这一神秘文字,但始终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语音还是象形,以及该从哪一个方向读起。1802年,德国哥廷根的一位27岁的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在饮酒时与朋友打了个赌,他说自己预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随即根据手头少量的资料开始了钻研。他大胆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种楔形文字对照石碑上的第一组文字应是波斯语的拼音文字,而铭文的内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衔,利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法经过一步步推测,他获得了成功。
虽然格罗特芬德发明的只是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破译方法,但它有如打开秘密宝箱的钥匙,为33年后英国人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破译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其他的楔形文字开启了道路。
到了1900年,虽然仍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种楔形文字的渊源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成功了。这样,现代人终于能够通过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去了解这一伟大而灭亡了的文明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和许多它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编辑本段]【楔形文字法】
一、楔形文字法的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锲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这些国家包括苏美尔人、 巴比伦人、 亚述人、依兰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国家,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纪随新巴比伦的灭亡而消亡(在消亡时间上有分歧)。
这些国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于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似,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法律有一些同样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相继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这些早期国家已经有自己的首脑、长老议事会和诉讼机构,已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部落习惯法逐渐向法律过渡。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有了用楔形文字记载的零星的法律规范,如禁止欺骗、偷盗等。
约公元前21世纪末,乌尔纳姆创建了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国王集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为了统治需要,颁布了《乌尔纳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写成,除序言外,有29条条文,其内容已涉及到损害与赔偿、婚姻、家庭和继承以及刑罚等,反映出法典对奴隶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维护,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标志着古代东方法已进入成文化阶段。对以后两河流域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又处于分裂状态,当时的一些城邦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苏美尔法典》和《苏美尔亲属法》、《李必特伊丝达法典》,《俾拉拉马法典》等,它们仍旧基本上继承了《乌尔纳姆法典》的风格,但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到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的第六代王汉穆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又称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标志着楔形文字法发展到较完备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纪,楔形文字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征
1、法律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 一般采用序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序言和结语多以神的名义强调立法的目的, 标榜立法者的功绩, 贯彻“君权神授”思想,强调法典的“公平”、“正义”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目的在于加强法典正文的神圣性和权威性。
2、法律内容涉及面广, 几乎涵盖了法的基本领域,如民事、刑事、诉讼等均有论及,但不少问题仍由习惯法调整,并保留同态复仇的传统。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汇编, 没有规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
4、虽然把法律描绘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但它们并非“神定法”。没有宗教道德规范,完全是实在的市俗法律关系的规定。
[编辑本段]【起源】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编辑本段]【发展】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与此同时,闪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们语言的发音,也采用楔形文字进行书写。直到希腊时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统治的每个民族都是这样做的。
[编辑本段]【传播】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编辑本段]【发现过程】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通过近两百年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家对大量泥版文献成功的译读,人们终于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阿卡德人加以继承和改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巴比伦和亚述人也先后继承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把它传播到西亚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来自自然科学的探索是令人振奋的,它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怀疑,一颗新星的爆发是否真的具有创造人类文明的威力?这是否说明,楔形文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完全不同?另外,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明,美索不达米亚人确实把文字看得很神圣,对文字极其敬畏,认为人生的命运是靠文字规范的。因此他们常常随身佩戴刻有文字的护身符,修建神庙或宫殿时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祷。凡此种种,都给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编辑本段]【辩认】
楔形文字的辩认,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辩认过程极为相似。这件事还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当时波斯皇帝冈比西斯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狄亚的名义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了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时间波斯贵族门群龙无首。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贵族用阴谋手法获得了皇位。他最后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让人将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马丹)郊外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上面也刻着三种文字: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学者罗林森发现了这个铭文,并制成了拓本。1843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读通了楔形文字。从此解开了楔形文字之谜。
原来,最古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因为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们在开发两河流域的同时,创造了这种文字。
最先,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
为了表示有关的楔形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苏美尔人他们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粘土做成长方形的泥板,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一开始,苏美尔人的泥板是圆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于书写和存放,后来苏美尔人便将泥板改为方形的。苏美尔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这种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来的。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板文书。
由于苏美尔人用的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后来人们就把两河流域的这种古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给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了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编辑本段]【破译楔形文字】
从17世纪开始,探险家和考古学者就曾从两河流域一带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残片上发现了奇异的文字符号。当然,现在人们已得知,这些被称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伦文化的灵魂,因为其笔画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楔形文字破译的重大突破缘于一次酒后的赌注,由德国的一名中学教师完成的。当伊朗的楔形文字铭文被带到欧洲后,许多学者试图读懂这一神秘文字,但始终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语音还是象形,以及该从哪一个方向读起。1802年,德国哥廷根的一位27岁的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在饮酒时与朋友打了个赌,他说自己预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随即根据手头少量的资料开始了钻研。他大胆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种楔形文字对照石碑上的第一组文字应是波斯语的拼音文字,而铭文的内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衔,利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法经过一步步推测,他获得了成功。
虽然格罗特芬德发明的只是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破译方法,但它有如打开秘密宝箱的钥匙,为33年后英国人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破译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其他的楔形文字开启了道路。
到了1900年,虽然仍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种楔形文字的渊源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成功了。这样,现代人终于能够通过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去了解这一伟大而灭亡了的文明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和许多它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编辑本段]【楔形文字法】
一、楔形文字法的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锲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这些国家包括苏美尔人、 巴比伦人、 亚述人、依兰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国家,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纪随新巴比伦的灭亡而消亡(在消亡时间上有分歧)。
这些国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于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似,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法律有一些同样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相继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这些早期国家已经有自己的首脑、长老议事会和诉讼机构,已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部落习惯法逐渐向法律过渡。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有了用楔形文字记载的零星的法律规范,如禁止欺骗、偷盗等。
约公元前21世纪末,乌尔纳姆创建了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国王集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为了统治需要,颁布了《乌尔纳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写成,除序言外,有29条条文,其内容已涉及到损害与赔偿、婚姻、家庭和继承以及刑罚等,反映出法典对奴隶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维护,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标志着古代东方法已进入成文化阶段。对以后两河流域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又处于分裂状态,当时的一些城邦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苏美尔法典》和《苏美尔亲属法》、《李必特伊丝达法典》,《俾拉拉马法典》等,它们仍旧基本上继承了《乌尔纳姆法典》的风格,但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到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的第六代王汉穆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又称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标志着楔形文字法发展到较完备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纪,楔形文字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征
1、法律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 一般采用序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序言和结语多以神的名义强调立法的目的, 标榜立法者的功绩, 贯彻“君权神授”思想,强调法典的“公平”、“正义”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目的在于加强法典正文的神圣性和权威性。
2、法律内容涉及面广, 几乎涵盖了法的基本领域,如民事、刑事、诉讼等均有论及,但不少问题仍由习惯法调整,并保留同态复仇的传统。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汇编, 没有规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
4、虽然把法律描绘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但它们并非“神定法”。没有宗教道德规范,完全是实在的市俗法律关系的规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甲骨文
追问
我当然知道,我只是在做任务i,所以就提个简单的问题。哈哈……
追答
象形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