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蚂蚁靠触角辨别气味,辨别其来源方向。
蚂蚁是依靠触角辨别气味的,触角的第一节膨粗,有膝状弯曲,非常灵活。由于触角是一对,因此既能辨别气味的强度,也能辨别气味来源的方向距离。
一个蚂蚁如果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气味,其他的蚂蚁就会沿着这条气味路线去找食物,并不断地留下气味加强气味。如果这里的食物被采集完了,没有蚂蚁再来,气味就会逐渐消散。
如果一只蚂蚁被碾碎,就会散发出强烈的警戒,引起其他蚂蚁进入紧戒状态。有的种类的蚂蚁还会散发一种迷惑敌人的气味。
扩展资料
蚂蚁的生长发育
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或茧,看具体品种而定)阶段才发展成成虫,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要先把食物吃进去,然后再吐出来喂养幼虫,成虫之间也以这种方式交换食物。
幼虫的发育需要一定合适的温度,因此工蚁经常将它们搬来搬去,维持合适的发育地点,蚂蚁一般按照不同的任务分为工蚁、雄蚁和雌蚁,幼虫发育成哪种蚂蚁完全取决于幼虫阶段的喂养条件。
一般的蚂蚁都是雌性的,但它们不负责生育,只有蚁后生育。一个蚁巢中也培养一批雄蚁和雌蚁,它们不工作,只是进食生长,都有翅膀,到成熟后一起飞出蚁巢交配,交配后雄蚁很快死亡,雌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筑巢,脱去自己的翅膀,成为蚁后,产卵发展一个新的蚁巢。
蚂蚁的寿命比较长,个别蚂蚁的寿命长得惊人, 蚁后寿命可长达20年。但一只离群的蚂蚁只能活几天。这是由于蚁群内部明确分工和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的群体结构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蚂蚁(膜翅目蚁科动物)
蚂蚁的触角比盲人的竹竿还灵。因为这对触角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触觉作用,通过触角接触外界,就能探明前面物体的轮廓、形态和硬度,以及前进道路的地形起伏等情况。这种作用跟盲人的竹竿完全相同。另一种是嗅觉作用,通过闻味进行识别。这是盲人的竹竿所没有的。原来,蚂蚁一边走路,一边从腹部末端的***和腿上的腺体里,不断分泌出少量的、带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叫做标记物质,沾染在路上,留下痕迹。远离蚁巢的同窝蚂蚁,回巢的时候,就用它的特殊鼻子——触角,来闻着这条气味路标前进,这叫做“气味导航”。用手指在蚂蚁回家途中用劲抹擦几遍,破坏它原来的化学气味路标,或者放上一个卫生球,让卫生球的气味压盖标记物质的气味。这时候,你会看到许多蚂蚁爬到这个地方以后,顿时停止前进,就地乱作一团。因为它们一时闻不到原来的气味,所以暂时迷失了方向。如果继续观察,你会发现,过不多久,它们用触角互相碰碰,好象在交头接耳地互相转告:“前面的路标已破坏,得赶紧想办法”。它们走走停停,在周围兜圈子。最后,它们会设法绕过异味线,重新建立回巢的新路线。
蚂蚁是用什么办法重建新路标的呢?一般是采用另一种定位手段。那就是靠太阳的位置,用天空偏振光来导航,又叫天文路标。这个秘密,在很早以前就被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发现了。蚂蚁的眼睛是天然的偏光导航仪。觅食的蚂蚁能通过辨认太阳方向和计算步数而准确无误地回家。
2013-10-23
1、方法:(1)观察自家附近的蚂蚁觅食和回巢的情况。(2)对蚂蚁的触角进行不同处理,剪去全部触角的蚂蚁8只(A组);剪去1/2触角的蚂蚁8只(B组);剪去1/3触角的蚂蚁8只(C组)。
2、测试:把捉到的8只回巢蚂蚁,放在离巢穴40cm,20cm,和10cm处,观察其回巢情况。将A组蚂蚁放在离巢穴40cm,20cm,和10cm处,观察回巢情况。再将B组蚂蚁放在离巢穴40cm,20cm,和10cm处,观察回巢情况。最后,将C组蚂蚁放在离巢穴40cm,20cm,和10cm处,观察回巢情况。
实验结果:
1、没剪过触角的蚂蚁觅食,都能够顺利地回巢,而且即使设置“路障”仍能顺利回到“家”。
2、剪过触角的各组蚂蚁回巢情况:
触角全部剪去的蚂蚁晕头转向,辨别不出方向,回不到巢穴。剪掉一半触角的蚂蚁,虽然触角比A组完整,但还是毫无作用。剪去1/3触角的蚂蚁在40cm处,东闻闻,西嗅嗅,似乎正在寻找回去的路径。但毕竟少了1/3触角,而且又那么远,因此最终没能回到巢穴。在20cm处它们也没能回到巢穴,有时已找对了路线却又原地打转,迷失了方向。最后在10cm处,它们终于能找到巢穴了,但还爬爬停停,过了好久才到达自己的家。
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知道蚂蚁是群居生活的,靠一种“化学语言”保持联系。这种“化学语言”称为激素,它是由蚂蚁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出的一类化学物质。蚂蚁在觅食时,把激素信息散布在道路上,同伴便可以顺着激素的气味跟着去觅食,而帮助蚂蚁分辨气味的重要“工具”,就是那对灵敏的触角。
2013-11-09
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