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展开全部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它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它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993.htm
展开全部
天坛是名闻中外的中华古建筑,但个中的奥秘,恐怕就
不是人人皆知了。
天坛初建是合祀天地的场所,故名天地坛,这从现今天
坛坛墙的形状仍可看出。其坛墙有内外两重,都是南方北
圆,正符合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虽然从嘉靖九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北郊另建了地坛,而天坛的围
墙并未改动。
一般人都认为天坛即祈年殿,这又是一大误会。年字的
本义是五谷丰收的意思,在篆文中从千,从禾,是形。所以
祈年殿实际是帝王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而行礼
的场所是殿下的圆台,那并非祈年殿的殿基,其名为祈谷
坛。祈年殿不过是为祭祀时遮避雨雪的房子,初建时为宽
!% 间,纵深#& 间的黄瓦玉陛重檐重脊的方形大殿,名大祀
殿。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才将它改建成圆亭式
金顶大殿,名大享殿,到乾隆时重修,才建成现在的模样。据
说,在!’’( 年的一场雷雨中,祈年殿被雷火所焚,因其楹柱
为檀香木,香飘数里。我们现在见到的祈年殿,是那以后重
修的。
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即天坛。“圜”在汉语中即为
天的意思。易经《兑卦》中说:“乾为天,为圜。”《楚辞·天问》
中也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句子,即“天有九重,是谁在
主持经营它呢?”这座汉白玉石坛与祈年殿一样,是我国古
代的优秀建筑。因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所以其建筑尺寸只能
使用“天数”,不能用“地数”。所谓“天数”,即一、三、五、七、
九等奇数。因《周易》上说:“阳卦奇,阴卦偶。”天为阳,故只
能用奇数。所以修建时,全部结构都是用“鸳鸯尺”丈量出来
的。“鸳鸯尺”即古尺与今尺合用,用古尺丈量坛面直径,用
今尺丈量坛高。坛三层,顶层直径九丈,为“一九”,中层!"
丈为“三五”,底层%! 丈为“三七”,全为“天数”。三层合计
)" 丈,为“五九”,正好符合《周易》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大人”的吉兆。《周易》中还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于是顶层的中心安放圆形中心石,又称太极石。太极石四周
嵌九块扇形石板,以后逐层递加,均为九的倍数,共九层,合
九九之数,又象征天有九重。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极石
上,象征天帝高居九重天上。中层、底层的石板数也均为九的倍数。坛面周围的栏板数也有象征意义,顶层四面栏板,
每面!’ 块,共*% 块,中层!$’ 块,底层!’$ 块,总计#&$
块,合“一周天”#&$ 度之数。正因此坛修建奇巧,所以乾隆
特地赏赐给工匠头目们六品、七品、无品级三等顶戴。
圜丘之南为昭亨门,门西有# 座大石台,是树立灯杆用
的。杆长原制为( 丈( 寸。灯径& 尺,高’ 尺,如一间小房,
里面点燃铸有龙纹的“蟠龙通宵宝蜡”。蜡是用川、桂进贡的
黄蜡制成,长) 尺,粗! 尺,点燃后不灭,不流油,不必剪烛
花,可连续燃烧!% 小时,是珍贵的工艺品。
天坛,这么一个庄重严肃的场所,竟还有一个令人毛骨
悚然的地方,名叫“鬼门关”。祭祀时用的禽畜养在牺牲所,
在圜丘、祈谷两坛之西,而宰牲亭及制做贡品的神厨,却在
两坛之东。按规定,祈年门与成贞门间的神道上,除飞鸟无
法禁止外,是禁止任何活物通过的,祭祀用的禽畜也不许经
过昭亨门与北天门。于是人们在神道下修了个门洞形隧道,
祭祀用的牛羊鸡兔等从此送宰牲亭宰杀,因其一去无回,故
此处人称“鬼门关”。当时还传说洞中闹鬼,关着犯了天规的
天师,所以人们都不敢随便出入这一地区,祭祀时从祀人员
也尽量绕开这里,以免惹鬼上身,沾染晦气。
天坛中还曾有过许多特产,其一是水。北京城内苦水井
居多,而天坛内神厨的井水却是甜的。道士们说,这口井上
通天河,是神水,以此骗人钱财。王士祯的一首诗中就写道:
“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好,清波
一勺买千钱。”价格也真够贵的。此外,天坛的沙参、益母膏、
龙须菜也曾很出名。龙须菜本为一种普通野菜,但因康熙特
别喜欢吃天坛的龙须菜,并列为御膳房贡品,一下子竟然身
价百倍,不到京城著名的大饭馆,人们就吃不到它。到同治
时,天坛龙须菜不再入宫,达官贵人们也就不再光顾它了。天
坛的沙参与益母膏是货真价实的好药材。龙其是益母膏,一
度为北京名产,曾被洋商看中,是我国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
益母膏的主要原料益母草,本是野生的。天坛神乐观的道士
将野生药草移到天坛内刻意栽培,当然长得更好,药效更大。
北京一首竹枝词就写道:“方茎紫萼产天坛,芟草熬膏性入
肝。疗血补虚能益母,儿将买去孝何安?”当然,这两种药在道
士们的口中自然又被吹成神药了
不是人人皆知了。
天坛初建是合祀天地的场所,故名天地坛,这从现今天
坛坛墙的形状仍可看出。其坛墙有内外两重,都是南方北
圆,正符合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虽然从嘉靖九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北郊另建了地坛,而天坛的围
墙并未改动。
一般人都认为天坛即祈年殿,这又是一大误会。年字的
本义是五谷丰收的意思,在篆文中从千,从禾,是形。所以
祈年殿实际是帝王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而行礼
的场所是殿下的圆台,那并非祈年殿的殿基,其名为祈谷
坛。祈年殿不过是为祭祀时遮避雨雪的房子,初建时为宽
!% 间,纵深#& 间的黄瓦玉陛重檐重脊的方形大殿,名大祀
殿。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才将它改建成圆亭式
金顶大殿,名大享殿,到乾隆时重修,才建成现在的模样。据
说,在!’’( 年的一场雷雨中,祈年殿被雷火所焚,因其楹柱
为檀香木,香飘数里。我们现在见到的祈年殿,是那以后重
修的。
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即天坛。“圜”在汉语中即为
天的意思。易经《兑卦》中说:“乾为天,为圜。”《楚辞·天问》
中也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句子,即“天有九重,是谁在
主持经营它呢?”这座汉白玉石坛与祈年殿一样,是我国古
代的优秀建筑。因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所以其建筑尺寸只能
使用“天数”,不能用“地数”。所谓“天数”,即一、三、五、七、
九等奇数。因《周易》上说:“阳卦奇,阴卦偶。”天为阳,故只
能用奇数。所以修建时,全部结构都是用“鸳鸯尺”丈量出来
的。“鸳鸯尺”即古尺与今尺合用,用古尺丈量坛面直径,用
今尺丈量坛高。坛三层,顶层直径九丈,为“一九”,中层!"
丈为“三五”,底层%! 丈为“三七”,全为“天数”。三层合计
)" 丈,为“五九”,正好符合《周易》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大人”的吉兆。《周易》中还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于是顶层的中心安放圆形中心石,又称太极石。太极石四周
嵌九块扇形石板,以后逐层递加,均为九的倍数,共九层,合
九九之数,又象征天有九重。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极石
上,象征天帝高居九重天上。中层、底层的石板数也均为九的倍数。坛面周围的栏板数也有象征意义,顶层四面栏板,
每面!’ 块,共*% 块,中层!$’ 块,底层!’$ 块,总计#&$
块,合“一周天”#&$ 度之数。正因此坛修建奇巧,所以乾隆
特地赏赐给工匠头目们六品、七品、无品级三等顶戴。
圜丘之南为昭亨门,门西有# 座大石台,是树立灯杆用
的。杆长原制为( 丈( 寸。灯径& 尺,高’ 尺,如一间小房,
里面点燃铸有龙纹的“蟠龙通宵宝蜡”。蜡是用川、桂进贡的
黄蜡制成,长) 尺,粗! 尺,点燃后不灭,不流油,不必剪烛
花,可连续燃烧!% 小时,是珍贵的工艺品。
天坛,这么一个庄重严肃的场所,竟还有一个令人毛骨
悚然的地方,名叫“鬼门关”。祭祀时用的禽畜养在牺牲所,
在圜丘、祈谷两坛之西,而宰牲亭及制做贡品的神厨,却在
两坛之东。按规定,祈年门与成贞门间的神道上,除飞鸟无
法禁止外,是禁止任何活物通过的,祭祀用的禽畜也不许经
过昭亨门与北天门。于是人们在神道下修了个门洞形隧道,
祭祀用的牛羊鸡兔等从此送宰牲亭宰杀,因其一去无回,故
此处人称“鬼门关”。当时还传说洞中闹鬼,关着犯了天规的
天师,所以人们都不敢随便出入这一地区,祭祀时从祀人员
也尽量绕开这里,以免惹鬼上身,沾染晦气。
天坛中还曾有过许多特产,其一是水。北京城内苦水井
居多,而天坛内神厨的井水却是甜的。道士们说,这口井上
通天河,是神水,以此骗人钱财。王士祯的一首诗中就写道:
“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好,清波
一勺买千钱。”价格也真够贵的。此外,天坛的沙参、益母膏、
龙须菜也曾很出名。龙须菜本为一种普通野菜,但因康熙特
别喜欢吃天坛的龙须菜,并列为御膳房贡品,一下子竟然身
价百倍,不到京城著名的大饭馆,人们就吃不到它。到同治
时,天坛龙须菜不再入宫,达官贵人们也就不再光顾它了。天
坛的沙参与益母膏是货真价实的好药材。龙其是益母膏,一
度为北京名产,曾被洋商看中,是我国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
益母膏的主要原料益母草,本是野生的。天坛神乐观的道士
将野生药草移到天坛内刻意栽培,当然长得更好,药效更大。
北京一首竹枝词就写道:“方茎紫萼产天坛,芟草熬膏性入
肝。疗血补虚能益母,儿将买去孝何安?”当然,这两种药在道
士们的口中自然又被吹成神药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