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一篇科学小论文(初三水平),或者给我一个课题。急急急急急急,好的一定会追加!!
要一篇科学小论文(初三水平),不然的话给我一个主题,我想不出来要写什么。。还有,科学小论文的方案怎么写?给篇范文或框架。跪谢!!!!请发送邮箱:10195777@163....
要一篇科学小论文(初三水平),不然的话给我一个主题,我想不出来要写什么。。还有,科学小论文的方案怎么写?给篇范文或框架。跪谢!!!!请发送邮箱:10195777@163.com。。多谢!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科学小论文范文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
蛋壳的秘密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范文1: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范文2: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范文3:醋对花卉有什么影响
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花卉则能净化生态环境,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你是否想到过,醋和花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怀着好奇心,开展了这个课题的探究。据富有种花经验的人告诉我们,对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长,增加花朵,而且花艳叶茂。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很快就证实了。 浓度不同的醋溶液,对花卉有不同的影响吗?这是我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选取长势相同的满天星、报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为四组,每组(三盆)各有三种花卉,分别编号、贴上标签。同时,我们取食用白醋配制成1%(pH值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种浓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别给三组盆花固定喷洒一种醋液,第四组盆花洒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观察记录花卉的生长情况。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喷洒低浓度醋液(pH值≈6)对这几种花卉没有明显影响;喷洒中等浓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显长得比其他几组好,花苞多,开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较浓艳,花期也延长了;喷洒pH值2-3的高浓度醋液后,反而使花朵过早凋萎。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告诉你:种花时适当喷洒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长得更好。不过要掌握好醋液的浓度,醋酸过浓则会伤害花卉。
年夜饭中的科学
大年三十,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个日子,它是根据中国古人能过观察月亮的不同形状(实则称之为月相)而得出的,而这一天,其月相已非常接近于新月。今天不仅可以领到年薪,还可以吃到丰盛的年夜饭,这年夜饭可大有来头,不但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有蕴含着很多的科学道理。
在南方,每年的大年三十必吃的是炒年糕,年糕,由米碾碎,水一搅,成长方体,待成型,放入包装袋中,将里面的空气排尽,就可以上市了。而炒这门基本的烹饪技巧,这也是有原理的。炒年糕,还会加入很多蔬菜,锅里温度高,年糕和蔬菜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蔬菜的味道不仅能渗进了年糕里,而且也可以在空气中运动,所以特别是当年糕快出锅的时候,那扑鼻的香味只让人流口水。而年糕是非晶体,受热后慢慢软化,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装盘了。所以,炒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让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从而“入味”。
说完了南方再说北方,北方,过年必吃饺子,而且一般在晚上的11点至次日1点吃,在古代称为子时,意味着“更岁交子”。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所以一盘盘放在桌子上,有招财进宝的意义。该说饺子的制作方法了,饺子一般制作方法为煮,火慢慢加热,水慢慢升温,到了沸腾的时候,把生饺子放进去,饺子快速吸热,水不停地因沸腾而冒气泡,使饺子自己“跳起舞",由于饺子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因而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其本身重力时,饺子就上浮了。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闪亮登场,由此可见煮就是利用水沸腾让食物吸热。
随着经济,科技和人们对创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厨具,它们只负责一个烹饪方法。
蒸锅,顾名思义,为了蒸而现世,仿照中国古代的笼屉,把它缩小,更换材料,加上人性化设计,进入寻常百姓家。蒸的原理也很简单。底层烧水,水沸腾冒出水蒸气,食物在气体中吸热,慢慢熟透,一般是顶层先熟。可能你要问了,明明是第二层离底层最近,为什么顶层先熟?问得好,顶层有锅盖密封,水蒸气到锅盖下无法继续上升,所以被顶层的食物全部吸热,所以顶层先熟。
高压锅,一个庞然大物,在锅的世界中,名誉响当当。它的任务是炖。放入水,食物,作料。盖上锅盖,安上限气阀。开始!锅几乎是完全密封的,唯有限气阀一个小孔,用于进出气,所以里面空气有限,当温度升高,增大了气压,“顶”起了限气阀,使其基本能完全闭合,高压锅内气压再次提升,从而提高了水的沸点,使水在高于100℃后才可以变成水蒸气,加快了水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有了佐料,可以让佐料溶解到水中,“水”不再无味,同时将这溶液渗进了食物里。所以炖比任何制作方法都味更香,汤更浓。而限气阀非常人性化设计,在气压过高时,排出部分气体以减小气压,排除危险。
烤箱,它为了烤而出现,以前烤是食物直接接触火吸热,虽然色浓味香,但是把握不好就会烤焦,更糟糕的就会发生火灾。而且有些食物不能直接接触火,不然会烤焦,比如蛋挞。烤箱的巧妙之处就是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用里面的电阻丝均匀加热,这样就可以给不能接触火的食物加热,方面人们烤制食物。
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多一份观察,也许就是对科学界多一份贡献;也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你自己来说,就可以发现一种科学奥秘;还有的时候;多一点点劳动,就可以与未知的科学邂逅。所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科学就像奥运火炬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里传递,所以,让我们迸发研究科学的热情!
显微镜下的水中微生物
17世纪70年代,一位在荷兰德尔夫市的看门人列文虎克,他偶然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了一起,便制造出了一架简易显微镜,他不仅能从中看到放大几十倍的物体,还从中看到了一些活着的生命体。从那时开始,人类便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微小世界的奥秘,也学会了怎样使用显微镜,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观察显微镜下的水中微生物。那节课上,我们拿了显微镜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了,我原先以为只是把水放大而已,没想到我眼前竟出现了一团一团的污泥,还有水中的小植物,连一颗土壤、一条根须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就是找不到会动的东西,突然,一团像泥巴和小颗粒的东西映入眼帘。它慢慢挪动着,身体一下收缩一下张开,它中间还有一个红色和黑色的小点,我猜那就是细胞核,除了这些,它们有的还有一条小尾巴,身上还有许多浅色小点,书上说那是鞭毛和食物泡等。我惊奇极了,微生物有大有小,有的呈杆状,还有变来变去的,有的圆圆的,大家都很惊讶,原来微生物世界如此的有趣啊!
这一课之后,我对微小世界更充满了好奇,我相信我们能看到的不止这些,等我们长大,可以接触到更多微生物,我也相信,等我们长大了,人类会研究出更好的工具,会观察到更小的微生物世界……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
蛋壳的秘密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范文1: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范文2: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范文3:醋对花卉有什么影响
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花卉则能净化生态环境,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你是否想到过,醋和花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怀着好奇心,开展了这个课题的探究。据富有种花经验的人告诉我们,对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长,增加花朵,而且花艳叶茂。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很快就证实了。 浓度不同的醋溶液,对花卉有不同的影响吗?这是我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选取长势相同的满天星、报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为四组,每组(三盆)各有三种花卉,分别编号、贴上标签。同时,我们取食用白醋配制成1%(pH值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种浓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别给三组盆花固定喷洒一种醋液,第四组盆花洒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观察记录花卉的生长情况。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喷洒低浓度醋液(pH值≈6)对这几种花卉没有明显影响;喷洒中等浓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显长得比其他几组好,花苞多,开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较浓艳,花期也延长了;喷洒pH值2-3的高浓度醋液后,反而使花朵过早凋萎。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告诉你:种花时适当喷洒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长得更好。不过要掌握好醋液的浓度,醋酸过浓则会伤害花卉。
年夜饭中的科学
大年三十,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个日子,它是根据中国古人能过观察月亮的不同形状(实则称之为月相)而得出的,而这一天,其月相已非常接近于新月。今天不仅可以领到年薪,还可以吃到丰盛的年夜饭,这年夜饭可大有来头,不但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有蕴含着很多的科学道理。
在南方,每年的大年三十必吃的是炒年糕,年糕,由米碾碎,水一搅,成长方体,待成型,放入包装袋中,将里面的空气排尽,就可以上市了。而炒这门基本的烹饪技巧,这也是有原理的。炒年糕,还会加入很多蔬菜,锅里温度高,年糕和蔬菜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蔬菜的味道不仅能渗进了年糕里,而且也可以在空气中运动,所以特别是当年糕快出锅的时候,那扑鼻的香味只让人流口水。而年糕是非晶体,受热后慢慢软化,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装盘了。所以,炒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让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从而“入味”。
说完了南方再说北方,北方,过年必吃饺子,而且一般在晚上的11点至次日1点吃,在古代称为子时,意味着“更岁交子”。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所以一盘盘放在桌子上,有招财进宝的意义。该说饺子的制作方法了,饺子一般制作方法为煮,火慢慢加热,水慢慢升温,到了沸腾的时候,把生饺子放进去,饺子快速吸热,水不停地因沸腾而冒气泡,使饺子自己“跳起舞",由于饺子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因而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其本身重力时,饺子就上浮了。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闪亮登场,由此可见煮就是利用水沸腾让食物吸热。
随着经济,科技和人们对创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厨具,它们只负责一个烹饪方法。
蒸锅,顾名思义,为了蒸而现世,仿照中国古代的笼屉,把它缩小,更换材料,加上人性化设计,进入寻常百姓家。蒸的原理也很简单。底层烧水,水沸腾冒出水蒸气,食物在气体中吸热,慢慢熟透,一般是顶层先熟。可能你要问了,明明是第二层离底层最近,为什么顶层先熟?问得好,顶层有锅盖密封,水蒸气到锅盖下无法继续上升,所以被顶层的食物全部吸热,所以顶层先熟。
高压锅,一个庞然大物,在锅的世界中,名誉响当当。它的任务是炖。放入水,食物,作料。盖上锅盖,安上限气阀。开始!锅几乎是完全密封的,唯有限气阀一个小孔,用于进出气,所以里面空气有限,当温度升高,增大了气压,“顶”起了限气阀,使其基本能完全闭合,高压锅内气压再次提升,从而提高了水的沸点,使水在高于100℃后才可以变成水蒸气,加快了水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有了佐料,可以让佐料溶解到水中,“水”不再无味,同时将这溶液渗进了食物里。所以炖比任何制作方法都味更香,汤更浓。而限气阀非常人性化设计,在气压过高时,排出部分气体以减小气压,排除危险。
烤箱,它为了烤而出现,以前烤是食物直接接触火吸热,虽然色浓味香,但是把握不好就会烤焦,更糟糕的就会发生火灾。而且有些食物不能直接接触火,不然会烤焦,比如蛋挞。烤箱的巧妙之处就是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用里面的电阻丝均匀加热,这样就可以给不能接触火的食物加热,方面人们烤制食物。
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多一份观察,也许就是对科学界多一份贡献;也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你自己来说,就可以发现一种科学奥秘;还有的时候;多一点点劳动,就可以与未知的科学邂逅。所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科学就像奥运火炬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里传递,所以,让我们迸发研究科学的热情!
显微镜下的水中微生物
17世纪70年代,一位在荷兰德尔夫市的看门人列文虎克,他偶然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了一起,便制造出了一架简易显微镜,他不仅能从中看到放大几十倍的物体,还从中看到了一些活着的生命体。从那时开始,人类便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微小世界的奥秘,也学会了怎样使用显微镜,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观察显微镜下的水中微生物。那节课上,我们拿了显微镜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了,我原先以为只是把水放大而已,没想到我眼前竟出现了一团一团的污泥,还有水中的小植物,连一颗土壤、一条根须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就是找不到会动的东西,突然,一团像泥巴和小颗粒的东西映入眼帘。它慢慢挪动着,身体一下收缩一下张开,它中间还有一个红色和黑色的小点,我猜那就是细胞核,除了这些,它们有的还有一条小尾巴,身上还有许多浅色小点,书上说那是鞭毛和食物泡等。我惊奇极了,微生物有大有小,有的呈杆状,还有变来变去的,有的圆圆的,大家都很惊讶,原来微生物世界如此的有趣啊!
这一课之后,我对微小世界更充满了好奇,我相信我们能看到的不止这些,等我们长大,可以接触到更多微生物,我也相信,等我们长大了,人类会研究出更好的工具,会观察到更小的微生物世界……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2011-07-23
展开全部
水压
有一天看到电视里的潜水员正从海里出来,看到他很累。我问爸爸是为什么?爸爸说:是因为水压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实验吧!”
爸爸让我找来的材料是:1个2L的汽水罐、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
我放好汽水罐,用钉子在离瓶底2CM、4CM、8CM和10CM的小孔。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汽水罐中加灌水到满,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离底部2CM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离底部4CM的水,喷得最近的是离底部10CM喷出的水。
爸爸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离瓶底2CM的小孔射的最远,离瓶底10CM的小孔射得最近。”
为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
水压无处不在,不管是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还是小河里的水都有水压。如果没了水压我们现在就没自来水喝了。所以说水压无处不在!
我要分!!
有一天看到电视里的潜水员正从海里出来,看到他很累。我问爸爸是为什么?爸爸说:是因为水压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实验吧!”
爸爸让我找来的材料是:1个2L的汽水罐、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
我放好汽水罐,用钉子在离瓶底2CM、4CM、8CM和10CM的小孔。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汽水罐中加灌水到满,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离底部2CM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离底部4CM的水,喷得最近的是离底部10CM喷出的水。
爸爸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离瓶底2CM的小孔射的最远,离瓶底10CM的小孔射得最近。”
为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
水压无处不在,不管是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还是小河里的水都有水压。如果没了水压我们现在就没自来水喝了。所以说水压无处不在!
我要分!!
追问
这个不能写的,,因为我们水压这块都已经教过了。。不好意思啊。。还有吗?
追答
人类的“跟班”——影子
六(1)
只要有太阳的那一天,你会发现,有一个“小跟班”一直跟着你,他就是影子。他为什么要跟着他的“主人”呢?这个问题从我脑海里蹦出。
我先绞尽脑汁做出了几种假设:
一、太阳光经过一系列的反弹,形成了影子。
二、大地本是一边漆黑,太阳出来后,有物体的地方变成白的,没有物体的地方和照射不到的地方还是黑色的,这就是影子。
三、阳光照在地上,地下的物质将影子浮现出来的。四、大地是一面镜子,自己的影子和镜子里的自己是一样的。
假设完,我立刻开始做试验。
实验一:我站在电灯下,影子立即跳了出来,我走一步他也走一步;我做什么,他也做什么。
实验二:我将房间密封,不露一丝光,影子就和我玩捉迷藏。我点燃一根蜡烛,影子立即又跳了出来,开始学我的动作。我向蜡烛靠近,我的影子变成了“巨人”,将整面墙盖住了;我离蜡烛远一些,影子又开始缩小。
实验三:我在室外的路灯下走来走去,影子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由此看来,影子的形成离不开光。
实验四:我将水倒在池子里,可池子里并没有水的影子,我不禁大吃一惊,难不成水是不存在的吗?
影子是这样形成的:直线传播光被遮光物挡住,从而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了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状就不同。但实验四中水的影子呢?哦,光可以透过透明体,因此透光物体不形成影子。看来,我的假设二是对的。
这时,我又联想到了医生做手术使用的“无影灯”,他照射物体为什么没有影子呢?原来我们常说的医学上用的无影灯,是利用一组多盏灯从各个角度照射,把物体的影子冲淡而形成“无影”的效果,事实上还是有影子的。哦,原来如此!
今天的收获真大啊!不仅知道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还知道了医学上用的无影灯的奥妙
要的话还有,已经发到你邮箱了,看看吧,好的话就给我分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