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六个词语的来源典故!!!!!(没有典故就写来源) 5

知音;汗青;推敲;点睛;狼藉;莫须有... 知音;汗青;推敲;点睛;狼藉;莫须有 展开
吼三吼
2011-07-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知音: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汗青:“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为什么史册同出汗、青色发生有关系了呢?   这要追溯到纸张发明之前了。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地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国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名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当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还形容人做事认真、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画龙点睛 的略语。
狼藉:1.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唐·元稹《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卧满牀。”清·翟灏《通俗编·兽畜》:“﹝苏鹗 《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朱自清《背影》:“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严春友《敬畏自然》:“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指多而散乱堆积。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藉,一虏为盗,恐成大忧。”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   3.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后汉书·张酺传》:“﹝窦景﹞遣掾 夏猛 私谢 酺 曰:‘郑据小人,为所侵冤。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旧唐书·刘崇鲁传》:“前日杜太尉狼藉,为朝廷深耻。”宋·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汉武遣绣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藉,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初集·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藉。”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   4.形容困厄、窘迫。宋·司马光《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明·冯梦龙《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郁郁不得志,而狼藉以死者比比矣。”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藉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   5.犹糟蹋。 唐·李商隐 《杂纂》:“狼藉米谷。”明·王衡《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王阳气力。”《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范道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欲,也不敢狼藉天物。”   6.犹折磨。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缧系数十人而狼藉之耳。”何垠注:“狼藉之,言磨折之至於惫也。”《天雨花》第二五回:“可怜儿女犹髫少,离却娘亲怎得生?当然狼藉都断送,绝了亡夫后代根。”
莫须有:“莫须有”这个词的含义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争议,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意见:   解释一:或许有   这是目前主流的看法,《辞源》持此观点。或许有,有一种推测的成分,含糊其辞,对一位元帅级的高官采取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自然不能服人,所以更加凸显了岳飞的冤屈。但这种解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岳飞是有罪名的,而且罪名很明确,当时受秦桧指使,奸臣万俟卨诬陷岳飞主要的罪名有:“飞曾尝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受诏不救淮西罪”“令张宪虚申警报以动朝廷”,用不着含糊其辞;其次,这样的回答不符合秦桧的身份,秦桧贵为宰相,而且颇有学识,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又是出于他的精心设计,自然可以对答如流,不可能显得如此仓促。   解释二:必须有   这种解释认为“莫须有”三个字是“必须有”的误写,指这种观点的人有: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毕沅(《资治通鉴考异》)、朱彝尊等,并且有《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作为旁证。但这种解释也属牵强,因为见“莫须有”这三个字在宋代的多部书籍中出现过,而个别书籍中的“必须有”完全可能是版本上的差异;同时,“必须有”作为回答也完全不符合逻辑。   解释三:莫,须有   俞正燮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应该重新句读为:“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这种解释纯属猜测,缺乏相应的证据。   解释四:难道没有?   这是近些年才有的观点,学者李傲通过对宋朝书籍中的考证,得出“莫须”是宋朝的口语,是“难道没有”的意思。的确,在现存宋朝的书籍资料中,至少可以找到数十条在对话中使用“莫须”例子,比如:《曾公遗录》中:   曾布问:不审陛下以光等为有罪、无罪?   徽宗答:莫须是有罪 ?   曾布回:圣意如此,臣乃敢尽言……光等诋毁神宗变乱法度,则事迹具存,岂得为无罪 ?   又如《朱子语录》中:   叔文问:格物莫须用合内外否?曰:不须恁地说。物格後,他内外自然合。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也的确支持李敖的说法,同时《辞源》“莫须”条也有同样的解释。但需要指出的是,“莫须”作为一种反问语气是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一般都是在对话中,根据上下文关系能明确判断出是疑问句,而关于岳飞“莫须有”的那段对话中并不能确定是疑问句;另一方面,秦桧作为宰相用“难道没有吗”来回答韩世忠的问题虽然没有问题,但后一句韩世忠的反问就成问题了,如果“莫须有”三个字是反问语气,其含义就是“难道没有吗?”也就是说秦桧认为有证据,既然有证据,那么韩世忠说:用难道没有这几个字何以服天下?就显得太荒谬了。   解释五:不须有   北京青年报《千古疑案“莫须有”》一文在推翻了前四种解释后给出了这个解释:要想弄清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一定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两人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岳飞的罪名完全是秦桧一手炮制的,这就是事件的政治背景,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往往是被人忽视的,那就是宋高宗,像岳飞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一般的诬陷可以陷害的了的,如果查无实据,不可能成案,而事实上岳飞的案件的确查无实据,如果没有高宗的默许,岳飞是不可能被杀头的。也就是说,高宗是支持杀岳飞的。以当时的政治形势,岳飞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很有可能击败金军并成功接回被掳的北宋皇帝,而这是高宗所无法接受的。高宗前期重用岳飞是为了保护南宋的偏安,但岳飞走得太远,这就不符合高宗的意图了,因此极有可能是高宗暗示秦桧对岳飞采取的行动,这一点世人并不清楚,但秦桧清楚,所以当遭到韩世忠质问的时候,秦桧的回答很简单:“莫须有”,这三个字完全可以直接从字面理解为:“不须有”,也就是说不需要理由。为什么不需要理由,因为秦桧明白这是皇帝的愿望,一切都是走过场而已,秦桧这样回答韩世忠其实是狭天子之威,同时又非常含蓄,不露马脚。等于是告诫韩世忠不要多管闲事。要知道高宗的意图是最高机密,任何泄露的人都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秦桧也只能暗示,作为朝中两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他们的对话中隐隐约约透漏一些背景也是也是完全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的。当然,这样的暗示也只能在非常隐秘的场合讲,是绝对不能见光的,所以韩世忠余怒未消却也无可奈何,他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韩世忠说不能服天下可没说自己不服,翻译为现代语言应该类似于:“不须有?你可以这样对我说,可你怎样对天下人交代啊?”也只有这样解读才能完全符合上下文的关系。当然秦桧根本就不需要顾及天下人的想法,因为他有强大的后盾。
追问
8错,简练一点!!!
追答
你就挑前面点的回答就好了
奈何你一笑
2011-07-23 · TA获得超过88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9万
展开全部
知音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汗青
是指古代先民用来书写史书的一种竹质材料,这种竹料需要经过文火炙烤杀青后才可以使用,杀青时有水分溢出,与人流汗十分相像,故名汗青。

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当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还形容人做事认真、专心致志
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点睛
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认为)诞,因(因此)点其一。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都)在。

狼藉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莫须有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查了点资料,希望能帮到楼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守候宿命的勇者
2011-07-3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万
展开全部
【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