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最具战斗力的坦克是哪种型号?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二战帝国3坦克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德国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盘生产多种变型车,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 III系列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以及观察坦克等。
PzKpfw III型战斗坦克从1939年装备德军开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军活跃在各战线的主力装备。它作为德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入侵苏联的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PzKpfw III战斗坦克无疑是德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主要性能
型号: Ausf H Ausf L/M
重量: 21800kg 22700kg
人员: 5 men 5 men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速度: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行程: 公路: 165km
土路: 105km 公路: 155km
土路: 95km
载油量: 320 litres 320 litres
长: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
5.56m (w/o the gun)
宽: 2.95m 2.95m
高: 2.50m 2.50m
武器: 50mm KwK 38 L/42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弹药: 50mm - 99 发
7.92mm - 2700 发 50mm - 92 发
7.92mm - 3750 发
装甲: 10-37mm 10-57mm
产量表
型号: 生产日期: 产量:
Ausf A 1937 15
Ausf B 1937 15
Ausf C 1937/38 15
Ausf D 1938 30
Ausf E 1938/39 96
Ausf F 1939/40 435
Ausf G 1940/41 600
Ausf H 1940/41 308
Ausf J (早期) 1941/42 1549
Ausf J (后期) 1941/42 1067
Ausf L 1942 653
Ausf M 1942/43 250
Ausf N 1942/43 700
帝国坦克4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10000辆以上。
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灰熊式150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战后,一些Ⅳ号坦克以及Ⅲ突、Ⅳ驱等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到1967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Ⅳ号身影。
基本数据(Ⅳ-G型)
生产数量
各型共8000余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6.63m/2.88m
高度
2.68m
重量
23.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120TRM 3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10km,越野13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
燃料载量
470升
爬坡性能
30°
涉水深度
1m
越障高度
0.6m
越壕宽度
2.2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0 L/43炮,备弹87发
辅助武器
2 X 7.92mm MG34机枪,备弹225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60/11°
30
20
10-12
炮塔
40/10°
30/26°
30/10°
10/83°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龀嫡荆缓笮惺?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 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46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主要性能
重: 56 吨(早期)
57 吨(后期)
乘员: 5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
速度: 38 公里(公路)
10-20 公里
行程: 140 公里
全长: 8.45m
高: 2.93m
宽: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后)
6 X NbK39 90mm 烟幕弹发射器(早)
弹药: 88mm——92发
7.92mm——4500-5700发
装甲: 25——100mm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弹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弹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弹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7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只有485辆,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乘员人数- 5
重量 - 69.8 吨
体积 长: 10.29m (车身长: 7.3m), : 3.75m, 高: 3.09m, 离地高度: 0.49m
装甲 - 车身: 前装甲 100-15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底部和顶部装甲 28mm; 炮塔:前装甲 18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顶部装甲 42mm.
武器 - 1 x 88mm主炮-- 型号:8.8cm KwK 43 L/71 (72-84 rounds), 2 x MG 34 kal. 7.92mm机关枪 (5850 一轮)
最大时速: 41 公里/小时
巡视半径: 170 km , 越野半径: 120 km
燃料消耗 - 750加仑/100公里
跨越障碍物能力 - 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碍物, 1.9米深的水域, 2.5m宽的壕沟
对地压力 - 1.02 公斤/平方厘米
德国2型轻型坦克
1934年,德军开始发展一种10吨重装备20mm炮的装甲车辆。在1935年初,许多德国厂商都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设计,如Krupp、MAN(只有底盘)、Henschel(只有底盘)、戴姆勒——奔驰(农用拖拉机改进而来)。Krupp第一个拿出设计方案,是放大了的LKA 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动,装备了新的武器,但该设计被否决。随后,决定利用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在1935年末,MAN生产了最初的10辆Las 100坦克,后来改名为Ausf a1。它比I 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初的型号Ausf a1/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 a1/a2/a3装备了Maybach HL 57 TR发动机,而Ausf b是HL 62 TR发动机。从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三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系统上有差别。
1937年3月,新的Ausf c出现了,带有新的悬挂系统,由五个独立的负重轮组成,这成为以后的II号坦克的标准。Ausf c生产了约2000辆,主要用于训练和作战,它是主要的生产型号。在1938年5月,生产了Ausf 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悬挂系统。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从1940年到1943年,又发展了Ausf C的新的改进型,即Ausf F/G型。
II号坦克由不同的厂商生产,Ausf a1到b有MAN和奔驰生产,Ausf c到C由MAN、奔驰、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产,AusF D/E由MAN生产,Ausf F由FAMO生产,Ausf G由MAN 生产。所有的II号坦克都装备20mm的KwK 30 L/55或新的KwK 38 L/55(都是由原来的Flak 30/38 20mm火炮发展而来)。在北非的II号坦克都对通风和过滤系统做了改进。一些标准的Ausf A/B/C型还加装了烟幕发射器,并同Flammpazer II在1941/42年的苏联参战。
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II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Marder II、Wespe等。
从1939年12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在1943年,7辆VK 1601(Ausf 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1944/45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现。Krupp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部分II号坦克在若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 II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匈牙利,战后,还有少量在黎巴嫩军队中使用(可能来自罗马利亚)。
性能参数
型号: Ausf A/B/C
Sd.Kfz.121 Ausf L(Luchs)
Sd.Kfz.123
车重: 9500 kg 11800 kg
乘员: 3 人 4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62 TRM/6-
cylinder/140hp Maybach HL 66 P/6-
cylinder/180hp
时速: 公路 40 km/h 公路 60 km/h
行程: 公路:200 公里
越野:125 公里 公路:290 公里
越野:175 公里
车长: 4.81 m 4.63 m
车宽: 2.28 m 2.48 m
车高: 2.02 m 2.21 m
武器: 20 mm KwK 30或38 L/55
7.92 mm MG34 20 mm KwK 38 L/55
7.92 mm MG34
弹药: 20 mm--180发
7.92 mm--3525发 20 mm--320发
7.92 mm--2280发
装甲: 5--14.5 mm 10--30 mm
帝国坦克5
Ⅴ号“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德国原有坦克战术性能偏重机动性,不太重视火力和防护,在“闪电战”运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进入苏联战场,面对火力和装甲强大的T-34和KV-1后,德国的Ⅰ、Ⅱ、Ⅲ、Ⅳ号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地步。除加紧改进Ⅲ、Ⅳ号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将领在1941年底的时候强烈要求研制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命令戴姆勒-奔驰、MAN等公司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
奔驰公司先后研制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车,但由于和T-34/76过于相象,以会导致战场识别困难的理由都被否决。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和奔驰公司的VK3002一同在希特勒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而后MAN公司的设计最终获得批准。VK3002原型车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样置于车体前部,但后来生产的炮塔都置于车体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拥有更长的火炮身管,具备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优势。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产型投产,被定为PzKpfw V Ausf 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豹式坦克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从D2开始更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 230P30发动机,此发动机成为豹式的标准动力装置),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厂,德国的“堡垒作战”一推再推,终于在1943年7月5日开始。好容易积攒的250辆豹D(D1)型参加了这场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首日有192辆豹式参加了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日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战场上,豹D坦克暴露了机械装置严重不可靠,特别是齿轮箱的设计问题很难克服。豹D型只生产了534辆,而后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枪,产量为1768辆。1944年3月改进后的“黑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产量达到了3740辆,是豹式系列的数量最多的型号。1944年2月22日,希特勒亲自签发命令,将PzKpfw Ⅴ号坦克定名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
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基本数据(豹式G型)
生产数量
D、A、G型共6042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8.86m/3.40m
高度
2.98m
重量
45.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230 P30 7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6km/h,越野24km/h
最大行程
公路200km,越野177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
燃料载量
730升
爬坡性能
30°
涉水深度
1.8m
越障高度
0.9m
越壕宽度
2.45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2 L/70,备弹79-82发
辅助武器
3 X 7.92mm MG34机枪,备弹4200-480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80/45°
40/30°
45/25°
30-40
炮塔
110/11°
45/25°
45/25°
16/6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德国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盘生产多种变型车,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 III系列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以及观察坦克等。
PzKpfw III型战斗坦克从1939年装备德军开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军活跃在各战线的主力装备。它作为德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入侵苏联的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PzKpfw III战斗坦克无疑是德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主要性能
型号: Ausf H Ausf L/M
重量: 21800kg 22700kg
人员: 5 men 5 men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速度: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行程: 公路: 165km
土路: 105km 公路: 155km
土路: 95km
载油量: 320 litres 320 litres
长: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
5.56m (w/o the gun)
宽: 2.95m 2.95m
高: 2.50m 2.50m
武器: 50mm KwK 38 L/42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弹药: 50mm - 99 发
7.92mm - 2700 发 50mm - 92 发
7.92mm - 3750 发
装甲: 10-37mm 10-57mm
产量表
型号: 生产日期: 产量:
Ausf A 1937 15
Ausf B 1937 15
Ausf C 1937/38 15
Ausf D 1938 30
Ausf E 1938/39 96
Ausf F 1939/40 435
Ausf G 1940/41 600
Ausf H 1940/41 308
Ausf J (早期) 1941/42 1549
Ausf J (后期) 1941/42 1067
Ausf L 1942 653
Ausf M 1942/43 250
Ausf N 1942/43 700
帝国坦克4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10000辆以上。
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灰熊式150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战后,一些Ⅳ号坦克以及Ⅲ突、Ⅳ驱等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到1967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Ⅳ号身影。
基本数据(Ⅳ-G型)
生产数量
各型共8000余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6.63m/2.88m
高度
2.68m
重量
23.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120TRM 3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10km,越野13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
燃料载量
470升
爬坡性能
30°
涉水深度
1m
越障高度
0.6m
越壕宽度
2.2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0 L/43炮,备弹87发
辅助武器
2 X 7.92mm MG34机枪,备弹225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60/11°
30
20
10-12
炮塔
40/10°
30/26°
30/10°
10/83°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龀嫡荆缓笮惺?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 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46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主要性能
重: 56 吨(早期)
57 吨(后期)
乘员: 5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
速度: 38 公里(公路)
10-20 公里
行程: 140 公里
全长: 8.45m
高: 2.93m
宽: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后)
6 X NbK39 90mm 烟幕弹发射器(早)
弹药: 88mm——92发
7.92mm——4500-5700发
装甲: 25——100mm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弹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弹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弹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7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只有485辆,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乘员人数- 5
重量 - 69.8 吨
体积 长: 10.29m (车身长: 7.3m), : 3.75m, 高: 3.09m, 离地高度: 0.49m
装甲 - 车身: 前装甲 100-15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底部和顶部装甲 28mm; 炮塔:前装甲 18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顶部装甲 42mm.
武器 - 1 x 88mm主炮-- 型号:8.8cm KwK 43 L/71 (72-84 rounds), 2 x MG 34 kal. 7.92mm机关枪 (5850 一轮)
最大时速: 41 公里/小时
巡视半径: 170 km , 越野半径: 120 km
燃料消耗 - 750加仑/100公里
跨越障碍物能力 - 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碍物, 1.9米深的水域, 2.5m宽的壕沟
对地压力 - 1.02 公斤/平方厘米
德国2型轻型坦克
1934年,德军开始发展一种10吨重装备20mm炮的装甲车辆。在1935年初,许多德国厂商都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设计,如Krupp、MAN(只有底盘)、Henschel(只有底盘)、戴姆勒——奔驰(农用拖拉机改进而来)。Krupp第一个拿出设计方案,是放大了的LKA 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动,装备了新的武器,但该设计被否决。随后,决定利用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在1935年末,MAN生产了最初的10辆Las 100坦克,后来改名为Ausf a1。它比I 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初的型号Ausf a1/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 a1/a2/a3装备了Maybach HL 57 TR发动机,而Ausf b是HL 62 TR发动机。从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三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系统上有差别。
1937年3月,新的Ausf c出现了,带有新的悬挂系统,由五个独立的负重轮组成,这成为以后的II号坦克的标准。Ausf c生产了约2000辆,主要用于训练和作战,它是主要的生产型号。在1938年5月,生产了Ausf 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悬挂系统。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从1940年到1943年,又发展了Ausf C的新的改进型,即Ausf F/G型。
II号坦克由不同的厂商生产,Ausf a1到b有MAN和奔驰生产,Ausf c到C由MAN、奔驰、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产,AusF D/E由MAN生产,Ausf F由FAMO生产,Ausf G由MAN 生产。所有的II号坦克都装备20mm的KwK 30 L/55或新的KwK 38 L/55(都是由原来的Flak 30/38 20mm火炮发展而来)。在北非的II号坦克都对通风和过滤系统做了改进。一些标准的Ausf A/B/C型还加装了烟幕发射器,并同Flammpazer II在1941/42年的苏联参战。
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II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Marder II、Wespe等。
从1939年12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在1943年,7辆VK 1601(Ausf 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1944/45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现。Krupp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部分II号坦克在若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 II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匈牙利,战后,还有少量在黎巴嫩军队中使用(可能来自罗马利亚)。
性能参数
型号: Ausf A/B/C
Sd.Kfz.121 Ausf L(Luchs)
Sd.Kfz.123
车重: 9500 kg 11800 kg
乘员: 3 人 4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62 TRM/6-
cylinder/140hp Maybach HL 66 P/6-
cylinder/180hp
时速: 公路 40 km/h 公路 60 km/h
行程: 公路:200 公里
越野:125 公里 公路:290 公里
越野:175 公里
车长: 4.81 m 4.63 m
车宽: 2.28 m 2.48 m
车高: 2.02 m 2.21 m
武器: 20 mm KwK 30或38 L/55
7.92 mm MG34 20 mm KwK 38 L/55
7.92 mm MG34
弹药: 20 mm--180发
7.92 mm--3525发 20 mm--320发
7.92 mm--2280发
装甲: 5--14.5 mm 10--30 mm
帝国坦克5
Ⅴ号“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德国原有坦克战术性能偏重机动性,不太重视火力和防护,在“闪电战”运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进入苏联战场,面对火力和装甲强大的T-34和KV-1后,德国的Ⅰ、Ⅱ、Ⅲ、Ⅳ号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地步。除加紧改进Ⅲ、Ⅳ号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将领在1941年底的时候强烈要求研制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命令戴姆勒-奔驰、MAN等公司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
奔驰公司先后研制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车,但由于和T-34/76过于相象,以会导致战场识别困难的理由都被否决。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和奔驰公司的VK3002一同在希特勒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而后MAN公司的设计最终获得批准。VK3002原型车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样置于车体前部,但后来生产的炮塔都置于车体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拥有更长的火炮身管,具备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优势。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产型投产,被定为PzKpfw V Ausf 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豹式坦克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从D2开始更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 230P30发动机,此发动机成为豹式的标准动力装置),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厂,德国的“堡垒作战”一推再推,终于在1943年7月5日开始。好容易积攒的250辆豹D(D1)型参加了这场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首日有192辆豹式参加了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日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战场上,豹D坦克暴露了机械装置严重不可靠,特别是齿轮箱的设计问题很难克服。豹D型只生产了534辆,而后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枪,产量为1768辆。1944年3月改进后的“黑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产量达到了3740辆,是豹式系列的数量最多的型号。1944年2月22日,希特勒亲自签发命令,将PzKpfw Ⅴ号坦克定名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
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基本数据(豹式G型)
生产数量
D、A、G型共6042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8.86m/3.40m
高度
2.98m
重量
45.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230 P30 7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6km/h,越野24km/h
最大行程
公路200km,越野177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
燃料载量
730升
爬坡性能
30°
涉水深度
1.8m
越障高度
0.9m
越壕宽度
2.45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2 L/70,备弹79-82发
辅助武器
3 X 7.92mm MG34机枪,备弹4200-480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80/45°
40/30°
45/25°
30-40
炮塔
110/11°
45/25°
45/25°
16/6
展开全部
坦克的战斗力具体到每辆坦克而言,可分为火力,装甲和机动性,具体到一型坦克,还有战略机动性和可维护性,就每辆坦克而言,当属二战后期的德国中型坦克“豹”式,其70倍75mm的火炮穿甲能力与虎式56倍88mm炮相当,装甲略弱而两种机动性更好;但德国坦克的弱点是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苏式坦克最均衡的应该属T34/T34-85,以后的苏式中型坦克的设计都不脱其窠臼,以广义的战斗力而言,我认为T34最好。其次是M4谢尔曼式。补充,若以火力和装甲而言,批量生产的坦克最强的德国的虎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毫无疑问是德国的虎王重型坦克,首先是火力超强,88M火炮可以在2000M以外贯穿击毁T34,即便是苏联的重型坦克也抵御不了虎王的88M穿甲弹.其次,防护力超强,正面主装甲可以抵挡1000M上射来的75M或者85M炮弹。只是机动性较差,但论单个坦克的战斗力,虎王肯定是最出色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对一的话我认为是黑豹,但打群架的话T-34的机动性和数量上的优势可以集中体现,虎王和JS-2都是重型坦克装甲和火力都十分优秀(双方对射都可以打穿对方主装甲)但机动性和生产时间都有限制不过多讨论,谢尔曼是以美国强大的工业作支撑论火力和装甲跟黑豹根本不是一档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就是最新的黑豹式 可以完全打穿2战中任何坦克 包括斯大林2型 和T34 德国坦克从虎式-虎王-黑豹
其实还有1种非地蓝象式坦克 生产了64辆 也是2战中最无敌的坦克 只是没起到什么作用
其实还有1种非地蓝象式坦克 生产了64辆 也是2战中最无敌的坦克 只是没起到什么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