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李密简介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
出身辽东李氏,来自四世三公,文武双全,志向远大。隋末群雄起义时,成为瓦岗军首领之一,自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遭到哥哥从中阻拦。李密废杀瓦岗寨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屡为隋军所败,接受越王杨侗招抚,率军拼杀宇文化及,损失惨重。终为王世充击败,率部投降李唐,封邢国公。
扩展资料:
出身贵族
李密的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赐姓徒何氏,北周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包恺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有一次隋炀帝在仪卫中看见他,回宫后问宇文述说:“刚才在左边警卫队里的黑脸小孩是个什么人?”宇文述回答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后来,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
李密非常高兴,于是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人们很少看到他。他曾经准备去拜访包恺,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
历史评价
杨广:“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
宇文述:“君世素贵,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
杨素:“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徐文远:“魏公,君子也,能容贤士。”
王世充:“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
墓址发现
李密墓于1974年河南省浚县出土,当时卫河清淤,在浚县城关乡罗庄附近卫河河床内被挖出。墓志铭长80厘米,宽60厘米,墓盖书《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志铭》,字体结构疏朗,朴实道健。行文39行,满38行,行31字,共1202字。字为正书,书写秀健端雅,字距排列适宜,文体为四六骈文。与《全唐文》魏徵所撰的《李密墓志铭》,相差不大。
家族成员
曾祖:李弼
祖父:李曜
父亲:李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密
2013-09-14
2013-09-14
中国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玄感败,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岗军。同年十月,因李密劝翟让迎击隋悍将荥阳通守张须陀所统精卒,大败隋军,故翟让命他分统一军。李密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意为他所用。他建议袭取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扩充队伍,然后进取东都。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二月,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由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这时,李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率众10余万西归。皇泰主命李密讨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东讨化及。两军在童山激战,化及兵败北走。李密虽胜,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王世充组织了2万多人马,乘机进击,李密军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十一月,李渊遣李密等到山东去招收旧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将盛彦师邀击,斩李密于邢公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