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中国文学的成就 地位及其影响

 我来答
百度网友260fa1bbe
2006-01-24 · TA获得超过27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2.7万
展开全部
  <<唐诗鉴赏辞典>>序
  程千帆
  1982年11月1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
  叶安史之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
  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乱后,由於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
  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
  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
  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
  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
  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种文
  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
  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
  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
  这,对於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
  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
  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
  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
  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
  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
  份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
  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
  前,后难为继。

  以下,试将唐诗的流变勾画一个轮廓。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
  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缘袭宫体,是其主要特徵。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
  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他虽以此为后世所称叹,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寂
  寞的。

  武则天于公元六五五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诠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
  在当时封建秩序以及道德规范,审美观念逐渐恢复正常的基础之上,改造了宫体诗,
  并继承了南朝诗人对於诗形的讲究,完成了五七言律诗( 包括律化了的绝句----小
  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经过他们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
  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
  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同时,陈子昂却走着与这些人在方式上看来相反,而在效果上相成的道路。四
  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
  来开辟唐诗的疆域。他是一位能够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基本
  矛盾,并且用新的语言和形像来加以表现的诗人,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
  甫。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
  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公元七五
  五年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
  中都散发出强烈的浪漫气息。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
  像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像是侠少。这,实
  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於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
  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
  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
  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
  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於热中奔竞,趋炎附势者
  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这些人是
  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
  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
  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
  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等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
  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
  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
  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
  诗。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像。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却并不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
  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
  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其源出於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
  作家群,虽然那时写边塞的作品还很缺少爱情成分。

  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像来说明安史乱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於认为当时诗歌
  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决非那些诗人描写的体裁如此狭隘。否则,
  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道教徒李颀笔下,而著
  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

  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却不能不推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
  之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於他的人和诗具有他
  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这是可悲的误会。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
  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
  包含得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
  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收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又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
  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
  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
  义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跃于
  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除孟浩然外,大都死于乱后。他们都经历了这场由於
  统治者的昏聩荒淫而造成的地方军阀叛乱。在乱前,他们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
  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乱后却丧失过那种生活所凭依的
  许多条件,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悠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
  人,则乱前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
  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时候也产生了希望,
  使他们终於敢於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
  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
  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
  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
  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之为诗史的理由。

  李诗大源出於<<楚辞>>,杜诗大源出於<<诗经>>和汉乐府,二人又在不同方面
  受到<<文选>>很深的影响。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
  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代宗大历时期(766--779)的作者,由於生活在一个遭受了极大破坏的社会里,
  物质精神两方面都未免贫乏。他们即不如杜甫那样,在困厄之中依然奋发,所以便
  继承了王维,刘长卿诸人作品中适合于他们生活情调的那一部分,而着眼用力于写
  日常生活。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人事的升沉离合等方面的描绘,贯串于悯乱
  哀时的情绪之中,便形成大历诗歌的基调。诗人们对这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敏感,寄
  以沉重的感慨,体物甚是工致,抒情颇为深刻,因而其作品富有人情味。那是一个
  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诗人们具有这
  样的心情,是不足为异的。钱起,朗士元,李端,韦应物,司空曙,卢纶,戴叔纶,
  李益等的作品,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却都带有这种烙印。而韦应物之澄澹,李益
  之悲慨,尤为后人所称赏。

  由德宗到穆宗约计四十余年,这时,一度中衰的诗坛又逐渐重振旗鼓。其中宪
  宗元和时期(806--820)最为兴盛,所谓“诗到元和体变新”。虽然白居易所说“新
  体”可能仅指以自己为代表的那一类诗,然而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元和新体主要
  指两个诗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羽翼;另一派以韩
  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羽翼。其源都出於杜甫。从此以后,杜甫在
  祖国诗坛上的地位就变得非常突出,而且经久不衰。

  白派诗人对杜甫的继承侧重在他敢於正视现实,抨击黑暗这一方面,并且进一
  步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为通俗流畅,生动感人。他们的乐府叙事诗,无论在题
  材的广阔上,或组织的复杂上,风格的平易上都有所发展,因而容易为读者所爱好
  和接受。与此相反,韩派诗人则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
  而特别致力于在杜甫胸中笔下还没有来得及开拓的境界。在内容上,他们写险怪,
  写幽僻,写苦涩,写冷艳,甚至写凶狠。在形式上,他们以散文句法入诗,并且大
  量使用一些非前人诗中所习见的词语。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创造,迫使人们同意诗是
  可以这样写的。这个愿望,到了宋朝,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获得了部分诗人的承认。
  在韩派中,李贺在意境和语言上的创新显得比他家更为突出。除了这两大派之外,
  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柳诗峻洁而清腴,模山范水之篇,上
  承谢灵运。刘诗简练而沉着,讽刺时政之作,下启苏东坡。

  文宗到宣宗(827--859)的三十余年里,是杜牧和李商隐活跃的时代。杜牧出於
  杜,韩,而在风格上将清新峻拔熔为一炉方面有新的发展,这正适合于表达他诗中
  较为丰富的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尤长于七律,在这种样式已经杜甫作了多方
  面开拓之后,还有可喜的发展。他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发抒自
  己的身世之感,宗国之哀,足以接席杜甫而无愧。虽然有时措意过深,不免晦涩难
  懂,和李贺一样被人所诟病,但懂与不懂,不单是作者一方面的问题,读者也有一
  个正确对待和习惯于新的表现手法的问题。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情思才力,都
  比不上李,但其轻艳的作风对唐末诗人颇有影响。

  懿宗即位以迄唐亡(860--906),诗人不少,成就不大。其间不少作者,追踪元
  白,以通俗的语言反映社会问题,如杜荀鹤,罗隐,于偾,聂夷中等;还有一些人
  则以凄婉轻艳的风格伤悼乱离,如司空图,吴融,韩渥,韦庄等。而皮日休和陆龟
  蒙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的沉痛,有异于其他作家。但这些人
  都无法和他们的前辈较量。到了北宋,五七言古今体诗才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

  以上,是对唐诗流变的一个挂一漏万式的叙述,聊供读者参考。

参考资料: http://www.cs.iastate.edu/~jia/articles/tang5.txt

唐子畏
高赞答主

2006-01-19 · 觉得我说的对那就多多点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9万
采纳率:62%
帮助的人:6.2亿
展开全部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