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优美文章的赏析
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品味语言的特色;
2.把握文章的结构;
3.体验作者的情感;
4.分析人物的形象;
5.感受文章的主旨;
6.体味作品的意境;
7.评论作品的内容;
8.表达自己的见解;
9.赏析文章的美点。
具体赏析方法: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例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参考答案:⑴运用了一组恰当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等词使描写对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中;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等词使描写对象色彩鲜明;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等刻画出了月亮、猹、少年闰土的各自特点。
例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简洁;把“春风”比作“母亲”,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例:请从结构层次角度品析朱自清的《春》。
(参考答案:《春》一文结构严谨精美,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总写了春天来到,大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七节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是分述部分。第七、八、九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借景抒情。
例: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品析下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参考答案:描写生动,写出了春风的特点,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从触觉、味觉、听觉的角度,分别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亲切、慈爱的特点,读者似乎嗅到了风中那浓烈的泥土气息、青草味和花香,也似乎听到了热闹的鸟叫声、牧童的笛声,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鸟语花香、充满生机的春,意境十分优美。)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例: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朴直、严肃”等可贵品质。)
5.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例: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莫怀戚)
(参考答案: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以《荷塘月色》里的精美语言为例: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古诗词的赏析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这要看试题的指向。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作文的赏析
1. 要确立好一个“评点”(即你准备赏析的对象以及对它的观点)。如果题目要求自己命题、自己确立“评点”,那么,这个“评点”的选择就很有讲究了。这个“评点”必须是原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要害、实质而不是枝节或者表面的东西,而且对这个“评点”的表述要明确、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并要在文章中用一句话把它明确地固定下来。“赏析短然是短文,篇幅就不能过长,因此,确立的“评点”要小,要抓住要害,而不必面面俱到。如文”既果题目中已经给了“赏析短文”的题目,或者赏析对象、角度,考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拿手的就可以了。当然,选择“评点”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知识储备,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自己对文学作品哪方面理解最深刻、最能谈出自己的观点来,也不能忘了看题干中的鉴赏评价要求和提示。
2. 构思、行文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切忌绕圈子,说废话。“赏析短文”容量有限,但又要有丰富的内容,不能是几根筋的列举,因此,行文时,要直击“评点”,围绕“评点”进行评说,而不必顾及其它。在具体评论中,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切忌片面。同时,要从原文学作品中找到事实根据(即“评点”的论据),切忌“空对空”。评论时,要处理好“评”与“叙”的关系,“叙”是基础,“评”是目的,其方式可以是先评后叙或者先叙后评,也可以是边叙边评。
3. 讲究条理,思路清晰。布局谋篇、结构安排,行文前心中一定要有数,要选择一个恰当的结构模式,既要考虑全文又要考虑局部(段落)的结构安排。“赏析短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总—分—总。具体说来,先用一句话总提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考生的思想观点,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考生要说什么,留下一个好印象;然后分说,分论点最好有2—3个,这样文章才显得不单薄;最后重申观点。
4. 语言要简捷明快,不拖泥带水;要感情色彩鲜明,具有思辨意味。同时要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鉴赏的术语,这样可以增浓“赏析短文”的文学鉴赏味。
简洁点说,就是:首先你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中心,找到它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至于怎么找关键词
、句,你可以专门上百度搜一下,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然后围绕这个关键句(词)进行延伸,注意不要拖拖拉拉的,也不要很罗嗦的,要根据分值的多少来安排答案的长短。
并且要会找论点。并且要寻找语段中的好词好句,以及修辞的用法,这些应该是必找的吧
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品味语言的特色;
2.把握文章的结构;
3.体验作者的情感;
4.分析人物的形象;
5.感受文章的主旨;
6.体味作品的意境;
7.评论作品的内容;
8.表达自己的见解;
9.赏析文章的美点。
具体赏析方法: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例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参考答案:⑴运用了一组恰当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等词使描写对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中;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等词使描写对象色彩鲜明;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等刻画出了月亮、猹、少年闰土的各自特点。
例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简洁;把“春风”比作“母亲”,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例:请从结构层次角度品析朱自清的《春》。
(参考答案:《春》一文结构严谨精美,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总写了春天来到,大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七节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是分述部分。第七、八、九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借景抒情。
例: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品析下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参考答案:描写生动,写出了春风的特点,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从触觉、味觉、听觉的角度,分别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亲切、慈爱的特点,读者似乎嗅到了风中那浓烈的泥土气息、青草味和花香,也似乎听到了热闹的鸟叫声、牧童的笛声,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鸟语花香、充满生机的春,意境十分优美。)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例: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朴直、严肃”等可贵品质。)
5.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例: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莫怀戚)
(参考答案: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以《荷塘月色》里的精美语言为例: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古诗词的赏析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这要看试题的指向。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作文的赏析
1. 要确立好一个“评点”(即你准备赏析的对象以及对它的观点)。如果题目要求自己命题、自己确立“评点”,那么,这个“评点”的选择就很有讲究了。这个“评点”必须是原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要害、实质而不是枝节或者表面的东西,而且对这个“评点”的表述要明确、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并要在文章中用一句话把它明确地固定下来。“赏析短然是短文,篇幅就不能过长,因此,确立的“评点”要小,要抓住要害,而不必面面俱到。如文”既果题目中已经给了“赏析短文”的题目,或者赏析对象、角度,考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拿手的就可以了。当然,选择“评点”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知识储备,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自己对文学作品哪方面理解最深刻、最能谈出自己的观点来,也不能忘了看题干中的鉴赏评价要求和提示。
2. 构思、行文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切忌绕圈子,说废话。“赏析短文”容量有限,但又要有丰富的内容,不能是几根筋的列举,因此,行文时,要直击“评点”,围绕“评点”进行评说,而不必顾及其它。在具体评论中,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切忌片面。同时,要从原文学作品中找到事实根据(即“评点”的论据),切忌“空对空”。评论时,要处理好“评”与“叙”的关系,“叙”是基础,“评”是目的,其方式可以是先评后叙或者先叙后评,也可以是边叙边评。
3. 讲究条理,思路清晰。布局谋篇、结构安排,行文前心中一定要有数,要选择一个恰当的结构模式,既要考虑全文又要考虑局部(段落)的结构安排。“赏析短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总—分—总。具体说来,先用一句话总提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考生的思想观点,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考生要说什么,留下一个好印象;然后分说,分论点最好有2—3个,这样文章才显得不单薄;最后重申观点。
4. 语言要简捷明快,不拖泥带水;要感情色彩鲜明,具有思辨意味。同时要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鉴赏的术语,这样可以增浓“赏析短文”的文学鉴赏味。
简洁点说,就是:首先你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中心,找到它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至于怎么找关键词
、句,你可以专门上百度搜一下,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然后围绕这个关键句(词)进行延伸,注意不要拖拖拉拉的,也不要很罗嗦的,要根据分值的多少来安排答案的长短。
并且要会找论点。并且要寻找语段中的好词好句,以及修辞的用法,这些应该是必找的吧
展开全部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方法】:
1.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
2:通过词句表现出........
3.手法:人物的神情、想法、外表、内心.......写出...........
现在在大学 高中 初中 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3: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4: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7:“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8:“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9:“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0:“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9:“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11: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l2:《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13:《鼓神》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15:“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1.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
2:通过词句表现出........
3.手法:人物的神情、想法、外表、内心.......写出...........
现在在大学 高中 初中 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3: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4: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7:“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8:“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9:“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0:“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9:“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11: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l2:《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13:《鼓神》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15:“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鉴赏方法
如何鉴赏文章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③评价要有理有据;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如何鉴赏文章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③评价要有理有据;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由外而内。
先看字句,本身用了哪些字句,有什么闪亮点,如诗有诗眼之说,文有名句之传。
然后结合上下文(如果文章比较短的话,结合全文),理解一下作者表达了什么意象
最后根据上述理解,更深一步理解作者内心世界。 再给出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不要和作者偏差太大(这是考试答题来说)。
先看字句,本身用了哪些字句,有什么闪亮点,如诗有诗眼之说,文有名句之传。
然后结合上下文(如果文章比较短的话,结合全文),理解一下作者表达了什么意象
最后根据上述理解,更深一步理解作者内心世界。 再给出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不要和作者偏差太大(这是考试答题来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