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郭嘉和诸葛亮谁智力更高?

因为郭嘉死得早好多事都没参加!... 因为郭嘉死得早好多事都没参加! 展开
 我来答
iATOBE
2011-07-28 · TA获得超过53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0.6万
展开全部
十胜十败与四胜四败
  此外三国志中有荀彧的四胜四败。很多人说郭嘉是抄袭荀彧的。   四胜: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其实十胜和四胜还是颇有些不同的,而最大的共同点应该是他们对曹操这个人本身的看法观点很一致,但两人所本之学,治国之道,对当时社会的看法都能从细微处见不同。   两人最相似的论述是谋胜和德胜,均是从曹操能应变决断,以诚、实、俭为美德,并能赏有功来说的,是曹操个人的优点所在。   另外比较相似的则是度胜,但是可以注意到奉孝此话比之文若特别多出了“(绍)所任唯亲戚子弟”“(公)不间远近”,这两句话甚至可以包括在前面“唯才所宜”里,但是从当时社会的世家大族、豪族扩张的趋势来看,这两句不可不谓别有玄机。这些扩张都可谓宗族的扩张,只是世家大族多有文化传承,豪族则在文化上的影响力较弱,而都是以儒家所本之周代宗法制为思想内核,重用亲戚子弟,间远近,则是发展壮大本宗的必然手段,其实在当时,也算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观点,因为儒家的亲亲思想才是当时的正常想法。只是后来发展不受控制,宗法思想结合士族扩张,逐渐演变为晋代的门阀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注:周代的宗族和汉代不同,这里都是指某些情况下有条件立宗的家族,一般平民是没有宗的。)   武胜也是他们共同论述的一个观点,然则这个共同观点的内涵却差别甚大。文若的的武胜是“以法治军”为基础的,文若说法,也是以“御军”为前提,而在政治上,一般不提“法”,如虽然他在四胜中没提到“治”,但本传里提及他谈治道,也是以儒家礼仪德化为主。而奉孝的“武胜”则是以纯粹从“兵法”本身说明,并指出曹操能用奇谋。而他“法”的思想却是深入到更广泛的政治层面上,所谓文治武功,已经在之前的“治胜”和“文胜”中提及。   另外六条则是奉孝提及而文若没有提及的了,很多人认为奉孝这个数字的增加是为增强曹操信心,但其实这六条里的某些则可以说是奉孝对当时世俗传统思想有更大的颠覆倾向,并对此认为是正确的反映。例如,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道统领万物,然何为“正道”,各家之见不同。奉孝取道家之“自然”,并认为此胜于儒家礼仪,且认为这才是“道”,其实在当时便是颠覆。虽然从东汉开始,玄虚思想、道家学说逐渐有抬头之势,也少有敢冒世之大不韪批礼之人,而王充“异端”著作《论衡》则是其中之一,但王充批礼是以礼之出现之原因,认为“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上古不需要礼仍然大治,所以礼非治之本,但在《非韩》篇仍强调礼之需要。而他论著中的“自然”,则是批驳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的天,而确立自然之天,比较相似于道家和荀子的天道观。因此,如奉孝在政论中把礼仪和自然对应,仍是少见之论,因为东汉以来“自然”多对应于“天人感应”,这点在桓谭和王符的著作中亦是如此。反而则有点像后世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之玄学,但玄学其实是一种学术,“越名教而任自然”论述的其实是清评清议到清谈的转变,从世事人事的议论到抽象的形而上的本体论的转变。   汉末魏初的名教,究其根源,大约是儒家礼之“别异”和黄老“君无为→分官任能”思想的结合,从战国时代开始,这样以才能定尊卑阶级的“礼”逐渐取代了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定尊卑阶级的“礼”,而士人兴起。汉代选官以察举为主,因此清评清议之风日行,而任官之后,则又须核定名实,所以汉末名教便是这种种的结合。直到王弼以老子思想解儒家经典,又把物质之气“自然天”化为抽象规律之“自然道”,名教之论便逐渐转为道家无为自然。奉孝当没有后世王弼之深见,但是思想也已然别于汉末众论,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他本不受近世之学影响,自看先秦诸家经典于是有所立异,毕竟早期老庄之自然也不是对应后世新儒学“天人感应”的谶纬学说的。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这两条均提到法,第一条在在田庆余《秦汉魏晋史探微》里说袁绍和曹操的一章引用,“宽猛”在当时具体指对世家豪强扩张以法律抑制的政策,观《三国志》提到的宽严之事,应该还是颇中的,曹操平河北后“重豪强抑并之法”也是此条的一个注脚。如若论广泛之宽猛,则多指法之宽严。这两条之所以列在一起,后者对前者是具有承接意义的,如果说治胜三是针对汉末具体政之得失的话,这条同样说到法的则是确立己方“文治”之要,“所是进之以礼”可以看出奉孝对“礼”有自己的想法,首先他的“道胜一”里是有简礼的倾向的,但是如何简,这里或可管中窥豹一番,士人说礼从西周春秋君臣父子夫妻尊卑本分之分(血统为主),到战国就多为贤能和庸碌之分(能力为主),到汉代则是因宗法思想重新在商鞅变法之后抬头且逐渐占据主位,所以是两者的结合。而奉孝则是是非之分,至于是非对他来说是怎样,由于他没著书立说,所以不能具体而知,而且礼只是进“是”(进可作“推崇,赞扬”解),而非非“非”,法才是用来正“非”,与当时一般论礼便涉及上下尊卑能庸两个对立概念和论法也涉及赏罚两个对立概念有所不同,反而与今天的礼和法的观念比较相似。   其实总观奉孝十胜十败里透露出来的思想,他大概很可能是道本法用,但也不是完全不屑于儒家,也提礼仁义,只是有自己对一般儒家定义相异的观点。于也是道法儒名结合的黄老之学中,更偏重于道法。分官设职任人为能核定名实是好的,只是不应与人为制定的礼之尊卑结合,而只是才性之不同,皆是道所化生,任自然便可,且其本身乃“齐”,然任性并非任情,王弼认为圣人任性顺道,凡人任情。但世人不可能都是圣人,所以于社会,便需要“法”来限制过分的任情而发生的不恰当的行为。当然这种观点是用于现代的甚或未来的,在当时,则大概是美好的理想。   值得一提的则是,虽然奉孝说了十胜,文若说了四胜,但其实这并不就是曹操行为的实证,例如文若以他之观点,不提曹操政治上法申商和抑制豪强,奉孝则以他之观点对曹操的不拘、用法、用人的意义都有扩展和深化,“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应是曹操的真诚表达。编辑本段人物评说
  一、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二、计吕刘而破。    二月,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三、离间二袁。   官渡之战后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都。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四、君臣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总结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浅醉江月
高赞答主

2011-07-30 · 你的赞同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哦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8558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并身体力行。实际上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成就是有争议的,他的军事才能也不像后世传说的那么玄乎。历史学家缪钺先生就曾在《三国志选注》的“前言”中指出:“诸葛亮征南中事,当时传说不免有夸大溢美之处,譬如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是不合情理的,所谓‘南人不复返’,也是不合事实的。”诸葛亮也不像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说的那样迭出险招。爱出险招的是郭嘉。而诸葛亮的特点,无论是史家的评论,还是他的自我评论,都是“谨慎”。陈寿说他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是事实求是的评价。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萧何,不是张良和韩信。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集萧何、张良和韩信予一身,不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要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备集团的大将如关羽、张飞、赵云辈,有如他手中的提线木偶,理解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郭嘉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最后一句话“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足以看出郭嘉的能力如何,很多人因为这句话,都觉得郭嘉是有可能改变战局的,连曹操本人都这么说了嘛~~~~其实不对,我们仔细看一下这句话——“不使孤至此”。翻译一下:如果郭嘉还活着,不会让我到这个地步啊。很多人错误理解成了:如果郭嘉还活着,不会让我败啊。不用解释了吧,自己理解一下就明白了。错误的理解是很多人都有的,而三国演义中更是直接用了后一种错误的理解。但史书原话是前一种,我们应当正确理解才对。

按历史来说,诸葛亮政治方面确实很强,隆中对堪称千古经典,治蜀也是经典治理。
按军事来说,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郭嘉在军事方面的表现也是数得上的人物。
所以这二人不好说谁强谁弱,擅长的领域不同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超卧龙
2011-07-29 · TA获得超过85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4万
展开全部
普遍认为诸葛亮较高,但由于郭嘉英年早逝,没能发挥自己才能到极致,而且两人似乎没有交锋记录,所以较难比较。但仅看郭嘉37年生命就能获得人们很高的评价,而且人们说郭嘉之死是因为上天妒忌他才能,足见他智力不在诸葛亮之下。在“三国志11“中诸葛亮智力100,郭嘉智力98,两人是整个”三国志11“中智力最高的一二名,而且“三国志11”只有郭嘉死时才有曹操亲自探病以及葬礼,还有文字介绍他这一生,待遇比君主死时都要高。足见如果郭嘉能活得长一点,说不定最聪明的人就是郭嘉了。
个人认为各有千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11-08-02 · TA获得超过27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9万
展开全部
严肃地说,论智力,郭嘉应占上风,他鬼点子多而精。
但虽然他能把握整体,但把细节不精,他的才能也仅在军事之内。
诸葛亮军事,政治,外交,用人,样样精通,政治才能三国第一!!!!
若那他两PK的话,还是诸葛亮厉害一些。
但诸葛亮有一个致命缺陷,凡事都要亲自去做,搞得好好的身体54岁就归天了。
他表现欲也很强,总要当最出众的(这点不好)。
总的来说,智力,郭嘉厉害,是一个罕见的战略大家,天下奇才。
但智力并不表示实力,诸葛亮没他聪明,但比他全面,
请楼主不要误解。
也许有人说,郭嘉的功绩比诸葛大。郭嘉厉害。
功绩多少是相对而言的。
曹操实力相当雄厚,不是刘备能比上的,他以前还有宦官爷爷曹腾撑腰。
而诸葛投奔刘备时,他只有几千兵卒,几座城池而已。
你题的问题,我的答案是:郭嘉。
呵呵,这两人我都欣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加萨C
2011-07-28 · TA获得超过321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1万
展开全部
如果要小说《三国演义》的话,那诸葛亮肯定最聪明

真实历史上的话应该是郭嘉智商更高一些,但郭嘉只是单纯的智商高,综合能力不如诸葛亮和荀彧这类重臣

三国历史智商最高的是贾诩,但如大家所知贾诩并没有什么作为,他的综合能力非常低,尤其是情商。

由此可见,智商再高也说明不了什么,应该各方面能力综合来评价一个人的功绩
追问
那谁才是文武双全?
追答
真实的古代战争是军队对军队,像《三国演义》里那样两个将领单挑,其他大军在后面傻看着纯粹是胡扯,只有傻子才会那么打仗。
真实中的将领单挑,并不是真的单挑,而是指两个将领在大军混战中遭遇了,是出于擒贼先擒王的考虑而以对方为目标,胜负也受周围士兵支援的影响。

比如吕布的战斗力并没有《演义》中那么厉害,但他的指挥很厉害;关羽之所以这么出名,大多数人以为是他战斗能力强,实际上是因为确切地说是因为他指挥作战能力;还有张飞、马超等都是用脑多于动手的。
以下东汉末年军事才能发挥最好的几个人(可能还有很多军事才能比他们强的人,但没有机会发挥出来)
三大君主:袁绍、曹操、孙策;
三大名将:关羽、张辽、甘宁;
三大谋士:荀彧、郭嘉、张纮;(贾诩的智商比他们高,但就像上面说的,没发挥出来)

注意:将领负责的是战术制胜和战略决策,而谋士负责的是诡计制胜和战略参考,二者无法比较

三国时期比较会打仗的名将还有这些:
吕蒙(我最喜欢的)、丁奉、魏延、陈泰、陆逊、鲁肃(演义里把他描述成文臣了,这是错误的)、周瑜(这个人的能力被罗贯中夸大了)、郝昭、张颌、陈泰(智商很高!)、姜维(这个也被夸大了)、郭淮、徐晃、邓艾、羊祜、陆抗、马忠(三国里有两个马忠,我不知道这个是指哪个)

三国的名谋士还有:
这个我找不到具体数据,主要就是从曹操和袁绍的智囊团里选拔,其他势力也有少许
另外,袁绍手下的4大谋士(逢纪、审配、郭图、许攸)仅仅是有势力而已,政治能力很强,但军事不行,比如审配是以为人正直而出名,没什么军事功绩;许攸给曹操献上的计策仅仅是把袁绍的军事机密告诉曹操而已。袁绍手下比这四人强的谋士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田丰、沮授。
最后吐槽一下诸葛亮、这人也是才能主要是政治方面,《演义》里他的能力是被夸大的得最离奇的。他虽然组织了北伐、但仅仅最为最高统帅、只进行战略指挥;前线战术指挥都是由其他将领完成;最重要的是他的五次北伐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司马懿曾经阻止过诸葛亮北伐,但并不是五次都是他的功劳。司马懿的功绩也是主要体现在政治上,而且他在政治上的功绩远远大于诸葛亮。
至于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无法定性,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没有体现出太多的军事才能,但如果给他一个发挥的空间的话他究竟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也说不定,就像一辆从未开足马力的车不知道最高到底能跑多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