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众所周知,近25年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初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世人瞩目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公路水路交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明确把发展交通运输作为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任务,放在突出位置,中国交通行业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长期存在的运输紧张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到2003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81万公里,有99.6%的乡和91.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建成高速公路3万公里,居世界第2位,创造了世界高速公路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不仅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899个,还造就了若干位于世界前列的集装箱大港,除了原来香港地区,比如上海、深圳、青岛等,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总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3亿吨与4800多万TEU,双双跃居世界首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集装箱运输连续十几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55.7%的旅客周转量与53.3%的货物周转量分别是由公路交通和水路交通承担的。交通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源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源于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交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源于全行业凝聚的一心一意谋发展、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8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第111位。这意味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交通的改善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的,是在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起步的,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也是不稳定的。交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运输服务结构性问题突出、效率较低,交通总体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仍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是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面向新世纪,中共十六大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中国国民经济仍将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的小康生活将更加富裕,必然带来旺盛的交通需求。据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全国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将增长2倍左右,民用汽车保有量将增长6倍左右;在保持数量上的较快增长外,人们选择交通模式的观念及行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安全、快捷、舒适、方便乃至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增强,对交通的服务形式、内容与质量都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要提及的是未来私人小汽车的持续迅猛增长,将会对交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交通作为一个资本资源密集型行业,在为社会提供便利和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必须从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交通行业的发展问题,重视未来资金制约、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以及交通事故等带来的重大挑战,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为发挥交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和先导作用,我部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即:建立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与其它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紧张状况得到全面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全面改善;到2020年,基本适应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需要。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毫不动摇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交通实践,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走运输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的目的是以公平的、多层次、多样化、优质的运输服务,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讲,就是要更加自觉服务并服从于国家大局,要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微观层面讲,要以安全、便捷、可靠、经济等服务,满足交通用户即交通产品使用者和运输服务消费者的需求。从根本上讲,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需要,要让用户满意,要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发展的方向是构筑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综合运输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鼓励在运输通道中的有序竞争,在运输枢纽上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公路交通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为其它运输方式提供更加便捷的集疏运服务;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并互联成网,在运输通道中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海运作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在国际贸易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应对国际突发事件和国防安全的基础保障。港口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也是众多发达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特别要指出,内河运输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占用少、环境污染小,其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的重点将从集中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注重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支持保障和市场培育、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继续加强公路、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改变道路运输落后于公路建设、内河运输发展滞后、远洋运输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的状况,还要全面提高安全、救助、市场监管及为公众服务的支持保障能力。按照有限、服务、透明、法制的现代政府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交通部门的职能,破除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公路水路运输与建设市场的体制与行政性障碍,在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发展的方式将从外延扩张型为主转向集约内涵式发展。在保持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车船装备等在总量、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基础设施、车船装备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等,大力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全面提高客货运输安全与服务水平。在交通发展的同时,要减少交通发展的负外部性,更加合理使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发展的动力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坚持通过创新,进一步激发交通行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交通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资金、基础设施、车船装备、科研教育、通信保障、政府管理等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水平,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到2003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81万公里,有99.6%的乡和91.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建成高速公路3万公里,居世界第2位,创造了世界高速公路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不仅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899个,还造就了若干位于世界前列的集装箱大港,除了原来香港地区,比如上海、深圳、青岛等,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总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3亿吨与4800多万TEU,双双跃居世界首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集装箱运输连续十几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55.7%的旅客周转量与53.3%的货物周转量分别是由公路交通和水路交通承担的。交通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源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源于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交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源于全行业凝聚的一心一意谋发展、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8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第111位。这意味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交通的改善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的,是在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起步的,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也是不稳定的。交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运输服务结构性问题突出、效率较低,交通总体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仍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是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面向新世纪,中共十六大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中国国民经济仍将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的小康生活将更加富裕,必然带来旺盛的交通需求。据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全国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将增长2倍左右,民用汽车保有量将增长6倍左右;在保持数量上的较快增长外,人们选择交通模式的观念及行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安全、快捷、舒适、方便乃至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增强,对交通的服务形式、内容与质量都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要提及的是未来私人小汽车的持续迅猛增长,将会对交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交通作为一个资本资源密集型行业,在为社会提供便利和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必须从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交通行业的发展问题,重视未来资金制约、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以及交通事故等带来的重大挑战,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为发挥交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和先导作用,我部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即:建立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与其它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紧张状况得到全面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全面改善;到2020年,基本适应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需要。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毫不动摇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交通实践,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走运输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的目的是以公平的、多层次、多样化、优质的运输服务,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讲,就是要更加自觉服务并服从于国家大局,要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微观层面讲,要以安全、便捷、可靠、经济等服务,满足交通用户即交通产品使用者和运输服务消费者的需求。从根本上讲,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需要,要让用户满意,要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发展的方向是构筑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综合运输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鼓励在运输通道中的有序竞争,在运输枢纽上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公路交通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为其它运输方式提供更加便捷的集疏运服务;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并互联成网,在运输通道中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海运作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在国际贸易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应对国际突发事件和国防安全的基础保障。港口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也是众多发达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特别要指出,内河运输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占用少、环境污染小,其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的重点将从集中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注重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支持保障和市场培育、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继续加强公路、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改变道路运输落后于公路建设、内河运输发展滞后、远洋运输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的状况,还要全面提高安全、救助、市场监管及为公众服务的支持保障能力。按照有限、服务、透明、法制的现代政府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交通部门的职能,破除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公路水路运输与建设市场的体制与行政性障碍,在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发展的方式将从外延扩张型为主转向集约内涵式发展。在保持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车船装备等在总量、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基础设施、车船装备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等,大力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全面提高客货运输安全与服务水平。在交通发展的同时,要减少交通发展的负外部性,更加合理使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发展的动力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坚持通过创新,进一步激发交通行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交通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资金、基础设施、车船装备、科研教育、通信保障、政府管理等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水平,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024-09-26 广告
服务热线:400-885-3078北京九州鹏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组装生产、定制集成、服务运维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公司。产品包括粉尘检测设备、本安/矿用防爆测尘设备、烟尘检测设备、CEMS系统、气溶胶发生器等,形成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九州鹏跃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