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据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家长、老师指定读一些名著,他们也不愿读。反过来,他们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这些被老师、家长们视为“快餐文化”的读物却格外青睐。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肤浅”、浮躁,他们正在被快餐文化吞噬;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学时代读那些大部头名著呢?到底如何看待这个令老师头疼、令家长担忧的文化现象?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孙云晓这是正常现象但要加以引导
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慢慢形成的时期,对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都会感兴趣,而且特喜欢时髦的东西,社会上有什么、班上的其他同学有什么马上就会去学,否则会感到落伍。比如他们都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感兴趣,这其实都是正常现象。毕竟任何时代谈经典、谈名著的人都比较少,既要学问,又要耐心,而流行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何况现在的中学生和他们的父辈不同的是,他们是在“读图时代”而不是在“读字时代”中长大的,从小就伴着电视、动画、卡通漫画,对画面感到特别亲切,对大部头文字不很感兴趣。
当然,从我接触的中学生看,还是有个引导的问题。有个班级就做得好,老师要求每人买一本《世界文学经典》丛书中的一本,轮流着读,结果花钱少,还很受欢迎,每个人拼命阅读,惟恐自己落后,慢慢地形成一股读经典名著的风气。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张军一味吃“快餐”令人担忧
文学名著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结晶,无疑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这些名著与中学生有隔膜感,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这恐怕是他们宁愿看漫画,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的主要原因。另外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说,快餐文化更有市场,不光中国如此,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都这样,分辨能力、鉴赏能力还不是很高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他们眼里,漫画、青春小说里面有比较虚幻的故事情节,读起来亲切、轻松。不过,从提高文学涵养、人文素质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应该多读文学名著,不说文化的创造,就只讲文化的传承,如果一味的“快餐”下去,那也是很令人担忧的。至于什么时候读名著,因为各人所处年代不一样,对名著的看法也会不一样,读名著的年龄或许也会不一样,不必强调一致,阅读名著应该是每个人终生的事情。
深圳翠园中学副校长高级语文教师刘人云若引导得法名著还是有人看的
我在中学语文一线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参加语文教改也有很多次,我觉得中学生读名著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只要引导得法,他们是很愿意读名著的。现在有人提出来“老师和学生要同步发展”,也就是说,如果要学生读的名著,老师都没有读过,那怎么引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里面有大量的现当代外国作家的作品,甚至拉丁美洲的作家作品也收入不少,早已不是中国古代几大名著的概念了。老师如果讲不出一点“子曰诗云”来,光是从字面上去做点解释,光是教几个要考试的文学知识,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现在的中学生“口味”刁得很。所以,在引导学生读名著的过程中,老师这一关先要过,然后才能把名著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与学生的生活拉近。
深圳一中学生家长高级工程师刘正凯尽早在孩子心里占块“地盘”
正像武侠小说满足了成年人的幻想一样,“快餐文化”满足了中学生兴趣选择的需要和好奇、冒险的心理,作为家长,虽然并不喜欢这类“快餐文化”,但作为与孩子沟通的一条渠道,也应学会去了解它。同时,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就得为他打一点名著的基础,在他的脑子里占一块“地盘”。我的儿子现在读初三,在小学前,他就“读”过图画版名著,对其中的一些人物、简单故事有所了解,虽然不了解什么作者身世、写作背景,但人物、故事已经与他亲近。到小学低年级时,读过配拼音的删节本名著,到小学高年级时,已经接触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原版,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看过好几遍,可以与人探讨其中的人物性格、命运,评价其得失,体味其美学价值。
教育有问题问题不在教育本身
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表象词,特别在现代社会,诸元诸流皆成“文化”的今天,传统与“不传统”文化的争论,在真正的文化人那里,听到就笑了。
我觉得,真正掌握文化实质的人,是真正懂得了部分文化的人,也就好比双手掬起了长河里的一捧水,这一捧水,就是他所拥有的文化。而许多自诩的文化人,可能就是水面上行舟的渔夫,他浪荡在文化上,真正的目的却是水中的鱼。这是目前社会某些文化盛行的“浮世绘”。所以,有清醒的人士说:尽管科技发达,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极大富裕,教育得到最大化的普及,但是,真正学富五车,胸藏万章,谦恭如牛的“士”,稀缺了!特别是人文历史方面,也是真正能代表“文化”说话的方面。
教育出了问题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情,但究其根本,深植于百姓中间的功利思想,才是最害人的。而当孩子也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学习之中的时候,贻误的不会是一个人。一个人,可能会成为成功的××家,功成名就,象西方标榜的个人成功因素一样:美女、名车和豪宅。我认为他贻误的就是民族文化的衍续,说小了,就是成功之后的惶惑!
这个惶惑,他将背负一生。
日前,几个朋友家庭聚会,男人们在一起海阔天空,母亲们大都“伺候”着自己的孩子们吃喝,其实几个孩子都在十一二岁的年龄,肯定会自己吃饭了,但母亲们还是殷切不停的为他(她)们挟菜。看着孩子们胖乎乎的身材和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母亲的照顾,不由我“杞人忧天”。我想象着若干年以后,这一桌菜也许就是社会上的“资源”,终究会靠每个人手中的筷子,去分一杯羹。这里,我担心的不是他们分不到,而是担心母亲们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如现在一样,只会盯住桌上的“菜”,而没有其他。
男人们也谈到了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目标大致统一,那就是,只要孩子肯学习愿意学习,家庭肯定会“砸锅卖铁”的供应。目的只有一个,拿个高学历,要个好文凭,好找一个“薪金高又不累的工作”,度过自己美满的一生,老头老太太们也就知足安命了。
这种认知几乎就是目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是教育目前所承载的最大最重的任务,这里面有错误吗?没有!
一人谋还是为众人谋
没有错误的原因在于我们目前的社会,已经把功成名就的概念确定为拥有多少钱了。实事求是的讲,通过个人奋斗,摸爬滚打而成为人人羡慕的富翁,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这不是功成名就者的惟一标签,有钱只是其中的一种,或者说,只是非常狭隘的一种代表。但有一个事实却是: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不会再为金钱谋,有的人本身拥有了,象富翁;有的人,本就不用为金钱忙碌,象高官;有的人,名声与金钱兼备,象演员、书画家和作家。
作为人类,我们无法模拟动物们的一生,以吃为一生的惟一任务,当然,还有传宗接代。但是,如果把人类对物质的贪婪一并归类到“吃”的里面,人类目前的状态,实与动物一无二致,全然在城市乡村的各个栅栏里,你抢我夺,以“吃”到年限终老完结。
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之处用一句歌词可以概括,这句歌词是:“他为人民谋幸福”;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稻米的产量一升再升,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使多少人免受跋涉之苦。这些伟人的功成名就,在我们目前所知的资料中,没有一个贪恋过什么高官厚禄,即使成功的桂冠戴在头上的时候,他们可能仍在水田里、工地上,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我们之中有很多人怀疑过周恩来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因为我们在学生时也曾发出过这样或那样的理想誓词,但周恩来用他一生的追求来阐释了这句话的神圣。这使我们大憾颜,我们似乎觉察到我们对眼前利益的过分追求,已使我们忘却了自己那种没有个人利益在内的宣誓。当物质诱惑蒙蔽了我们心灵窗户的时候。我!我!我的概念象蛇一样绕缠住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当科学家、当医生、当作家的目的性,产生了游移。如此,当某一天我们达到了目标——我们终究会成为:作为企业主奴隶的科学家;拿患者红包的医生;不惜写色情暴力换取钞币的作家——从而丧失文化道德的保护层,沦落为动物园里的一员。
快餐教育的几个方面
在那次家庭聚会上,由于吃的是一家韩国料理,自然,韩流《大长今》成为一时话题,当我们谈到朝鲜时,孩子们纠正说是韩国,于是我很耐心的解释韩国与朝鲜的渊源。十一二岁,不知道这段历史是囿于教课书的局限,还是家长平常对历史“小百科”的一种忽视。这个时候,其实是在观赏或认知其他文化的一种补充,不然,看到什么便是什么!在学习知识方面“与时俱进”,似乎是很“犯浑”的无知表现,这是家长的失职,同时,也凸显了孩子们认知方向的问题。
我认为,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有章回故事情节的书籍太少,太过倾向于诗词歌赋,只有士大夫们消遣的文学,而忽视了普通阶层对文学的渴求。因为少,而成为经典。后来,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过苏联文学的影响,经过文革前后大量文学作品的问世,经过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空前繁荣,读物如笋,渐渐已成万杆绿竹之势,可能有几代人,已深受四大名著的好处,但也可能深受其害。因为四大名著本身就存在“才子佳人、莽汉英雄们”的局限,更缺少现实意义。所以再让现代人通读四大名著,我认为不妥,甚至看个大概就行。这里不是讲四大名著有什么不好,而是,如若再把这些奉若非读不可的“国粹”,似乎偏颇了许多。
《读者》们的失察;作为快餐填鸭似的读物代表,《读者》等文摘类读物的最大缺陷是过于理想化。虽然所选皆是美文,可谓字字珠玑。但我姑且认为,老师一样的,居高凌下似的文章居多,心灵鸡汤似的文章居多,就好象摆满了一剂剂的麻沸散;可能心灵的共鸣一时陶醉了读者的心灵,但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无甚帮助,这种美文的功效在于一时,不若《小学生字典》等工具书,在于一世。当然,诸君可以坚持认可自己的认知,美文读来又有什么不好!你是对的!我探讨的问题是,千万不要以认为未来世界里,困难都会从文字里解决,美文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只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方式;一种表达的途径;很多门之中的一把钥匙。
认可辅导教材。现在书商们认准了一个真理,学生们的钱太好挣了。日前,有一书商良心发现,大曝其丑,他说同一种辅导教材,他可以变化几个书名推出,目的只有一个,黑挣钱。家长们甚至老师们很多时候不加识别,只管购进,让那些埋头苦读的学子们,一遍遍走“老路”死学,为分数而“斗争”。学来学去,只为考试;考上大本,还要吃盐(研);吃完盐巴,还要支“士”(硕、博);混个白领,了此一生的歌谣,已成为一个学子不二的理想人生。
古时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尔后治国。修身齐家好理解,治国则很多人没有这个机会。现代社会这三个理想,均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经济社会物欲横流,真正做到身正家和为民效力,还真是楷模之人。果真立下此志,做到并非太难,坚定为众人谋福益的思想,全然把自己放在一旁,永远把公益当做自家的事情,这个社会才会真正进入文明社会、小康社会,不然光小康而不文明,教育还会是缺少榜样的官样文章,没有说服力。
快餐文化丢掉了什么
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时尚前沿如此接近。据调查,电脑、手机和MP3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新宠,而传统文化却受到冷落。这种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现象,正引起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忧虑。
大学生的“新三大件”
大学生小刘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家里要钱购置电脑,加上以前购买的手机、MP3,小刘的一套标准校园装备总算齐了。回宿舍玩电脑,上课发短信,走路听MP3,这可以说是当前一个都市大学生的标准写照。电脑、手机和MP3也因此成为大学生的“新三大件”。
据调查,学生宿舍开户上网的学生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2%,在校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三四个小时,有的甚至达到五六个小时。另外,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相当高。每50个人中就有40多个拥有手机,拥有率达80%以上。对于毕业生来说,这个数字就更高,手机拥有率能达到85%—90%。
大学生中拥有MP3的比率也在逐渐提高。
流行文化充斥校园
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学生小钟对笔者说,自己的电脑平时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也就是搜集一些专业资料,写写论文等。最主要的用途是下载电影,还有就是看综艺节目、球赛、玩电脑游戏。据调查,大学生上网一般都是看电影,看球赛,听音乐,浏览网页,聊天等。
与网络相比,短信因为其方便、快捷等特点,正成为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交际方式。大学生之间互发的短信,相互调侃的内容占了较大比例,其中包括一些黄色短信。
“我平常只看电脑报,除此之外就是玩电脑,文学书籍几乎不看。”某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位大学生对笔者说。据说,这种现象在理科学生中间并不鲜见,即使在一些文科院系,不读书的现象也时有存在。一位新闻学院的学生对笔者说,中学升学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看闲书,上了大学,主要精力用在考研和学英语上面,业余时间上网,除了看几本专业书外,阅读面很窄。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担忧,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很难真正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在大学阶段接触传统文学必不可少,可以丰富对人生的内心体悟,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针对当前校园流行的快餐文化,专家认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责任,需要社会、学校和老师都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孙云晓这是正常现象但要加以引导
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慢慢形成的时期,对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都会感兴趣,而且特喜欢时髦的东西,社会上有什么、班上的其他同学有什么马上就会去学,否则会感到落伍。比如他们都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感兴趣,这其实都是正常现象。毕竟任何时代谈经典、谈名著的人都比较少,既要学问,又要耐心,而流行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何况现在的中学生和他们的父辈不同的是,他们是在“读图时代”而不是在“读字时代”中长大的,从小就伴着电视、动画、卡通漫画,对画面感到特别亲切,对大部头文字不很感兴趣。
当然,从我接触的中学生看,还是有个引导的问题。有个班级就做得好,老师要求每人买一本《世界文学经典》丛书中的一本,轮流着读,结果花钱少,还很受欢迎,每个人拼命阅读,惟恐自己落后,慢慢地形成一股读经典名著的风气。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张军一味吃“快餐”令人担忧
文学名著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结晶,无疑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这些名著与中学生有隔膜感,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这恐怕是他们宁愿看漫画,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的主要原因。另外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说,快餐文化更有市场,不光中国如此,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都这样,分辨能力、鉴赏能力还不是很高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他们眼里,漫画、青春小说里面有比较虚幻的故事情节,读起来亲切、轻松。不过,从提高文学涵养、人文素质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应该多读文学名著,不说文化的创造,就只讲文化的传承,如果一味的“快餐”下去,那也是很令人担忧的。至于什么时候读名著,因为各人所处年代不一样,对名著的看法也会不一样,读名著的年龄或许也会不一样,不必强调一致,阅读名著应该是每个人终生的事情。
深圳翠园中学副校长高级语文教师刘人云若引导得法名著还是有人看的
我在中学语文一线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参加语文教改也有很多次,我觉得中学生读名著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只要引导得法,他们是很愿意读名著的。现在有人提出来“老师和学生要同步发展”,也就是说,如果要学生读的名著,老师都没有读过,那怎么引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里面有大量的现当代外国作家的作品,甚至拉丁美洲的作家作品也收入不少,早已不是中国古代几大名著的概念了。老师如果讲不出一点“子曰诗云”来,光是从字面上去做点解释,光是教几个要考试的文学知识,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现在的中学生“口味”刁得很。所以,在引导学生读名著的过程中,老师这一关先要过,然后才能把名著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与学生的生活拉近。
深圳一中学生家长高级工程师刘正凯尽早在孩子心里占块“地盘”
正像武侠小说满足了成年人的幻想一样,“快餐文化”满足了中学生兴趣选择的需要和好奇、冒险的心理,作为家长,虽然并不喜欢这类“快餐文化”,但作为与孩子沟通的一条渠道,也应学会去了解它。同时,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就得为他打一点名著的基础,在他的脑子里占一块“地盘”。我的儿子现在读初三,在小学前,他就“读”过图画版名著,对其中的一些人物、简单故事有所了解,虽然不了解什么作者身世、写作背景,但人物、故事已经与他亲近。到小学低年级时,读过配拼音的删节本名著,到小学高年级时,已经接触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原版,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看过好几遍,可以与人探讨其中的人物性格、命运,评价其得失,体味其美学价值。
教育有问题问题不在教育本身
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表象词,特别在现代社会,诸元诸流皆成“文化”的今天,传统与“不传统”文化的争论,在真正的文化人那里,听到就笑了。
我觉得,真正掌握文化实质的人,是真正懂得了部分文化的人,也就好比双手掬起了长河里的一捧水,这一捧水,就是他所拥有的文化。而许多自诩的文化人,可能就是水面上行舟的渔夫,他浪荡在文化上,真正的目的却是水中的鱼。这是目前社会某些文化盛行的“浮世绘”。所以,有清醒的人士说:尽管科技发达,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极大富裕,教育得到最大化的普及,但是,真正学富五车,胸藏万章,谦恭如牛的“士”,稀缺了!特别是人文历史方面,也是真正能代表“文化”说话的方面。
教育出了问题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情,但究其根本,深植于百姓中间的功利思想,才是最害人的。而当孩子也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学习之中的时候,贻误的不会是一个人。一个人,可能会成为成功的××家,功成名就,象西方标榜的个人成功因素一样:美女、名车和豪宅。我认为他贻误的就是民族文化的衍续,说小了,就是成功之后的惶惑!
这个惶惑,他将背负一生。
日前,几个朋友家庭聚会,男人们在一起海阔天空,母亲们大都“伺候”着自己的孩子们吃喝,其实几个孩子都在十一二岁的年龄,肯定会自己吃饭了,但母亲们还是殷切不停的为他(她)们挟菜。看着孩子们胖乎乎的身材和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母亲的照顾,不由我“杞人忧天”。我想象着若干年以后,这一桌菜也许就是社会上的“资源”,终究会靠每个人手中的筷子,去分一杯羹。这里,我担心的不是他们分不到,而是担心母亲们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如现在一样,只会盯住桌上的“菜”,而没有其他。
男人们也谈到了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目标大致统一,那就是,只要孩子肯学习愿意学习,家庭肯定会“砸锅卖铁”的供应。目的只有一个,拿个高学历,要个好文凭,好找一个“薪金高又不累的工作”,度过自己美满的一生,老头老太太们也就知足安命了。
这种认知几乎就是目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是教育目前所承载的最大最重的任务,这里面有错误吗?没有!
一人谋还是为众人谋
没有错误的原因在于我们目前的社会,已经把功成名就的概念确定为拥有多少钱了。实事求是的讲,通过个人奋斗,摸爬滚打而成为人人羡慕的富翁,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这不是功成名就者的惟一标签,有钱只是其中的一种,或者说,只是非常狭隘的一种代表。但有一个事实却是: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不会再为金钱谋,有的人本身拥有了,象富翁;有的人,本就不用为金钱忙碌,象高官;有的人,名声与金钱兼备,象演员、书画家和作家。
作为人类,我们无法模拟动物们的一生,以吃为一生的惟一任务,当然,还有传宗接代。但是,如果把人类对物质的贪婪一并归类到“吃”的里面,人类目前的状态,实与动物一无二致,全然在城市乡村的各个栅栏里,你抢我夺,以“吃”到年限终老完结。
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之处用一句歌词可以概括,这句歌词是:“他为人民谋幸福”;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稻米的产量一升再升,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使多少人免受跋涉之苦。这些伟人的功成名就,在我们目前所知的资料中,没有一个贪恋过什么高官厚禄,即使成功的桂冠戴在头上的时候,他们可能仍在水田里、工地上,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我们之中有很多人怀疑过周恩来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因为我们在学生时也曾发出过这样或那样的理想誓词,但周恩来用他一生的追求来阐释了这句话的神圣。这使我们大憾颜,我们似乎觉察到我们对眼前利益的过分追求,已使我们忘却了自己那种没有个人利益在内的宣誓。当物质诱惑蒙蔽了我们心灵窗户的时候。我!我!我的概念象蛇一样绕缠住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当科学家、当医生、当作家的目的性,产生了游移。如此,当某一天我们达到了目标——我们终究会成为:作为企业主奴隶的科学家;拿患者红包的医生;不惜写色情暴力换取钞币的作家——从而丧失文化道德的保护层,沦落为动物园里的一员。
快餐教育的几个方面
在那次家庭聚会上,由于吃的是一家韩国料理,自然,韩流《大长今》成为一时话题,当我们谈到朝鲜时,孩子们纠正说是韩国,于是我很耐心的解释韩国与朝鲜的渊源。十一二岁,不知道这段历史是囿于教课书的局限,还是家长平常对历史“小百科”的一种忽视。这个时候,其实是在观赏或认知其他文化的一种补充,不然,看到什么便是什么!在学习知识方面“与时俱进”,似乎是很“犯浑”的无知表现,这是家长的失职,同时,也凸显了孩子们认知方向的问题。
我认为,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有章回故事情节的书籍太少,太过倾向于诗词歌赋,只有士大夫们消遣的文学,而忽视了普通阶层对文学的渴求。因为少,而成为经典。后来,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过苏联文学的影响,经过文革前后大量文学作品的问世,经过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空前繁荣,读物如笋,渐渐已成万杆绿竹之势,可能有几代人,已深受四大名著的好处,但也可能深受其害。因为四大名著本身就存在“才子佳人、莽汉英雄们”的局限,更缺少现实意义。所以再让现代人通读四大名著,我认为不妥,甚至看个大概就行。这里不是讲四大名著有什么不好,而是,如若再把这些奉若非读不可的“国粹”,似乎偏颇了许多。
《读者》们的失察;作为快餐填鸭似的读物代表,《读者》等文摘类读物的最大缺陷是过于理想化。虽然所选皆是美文,可谓字字珠玑。但我姑且认为,老师一样的,居高凌下似的文章居多,心灵鸡汤似的文章居多,就好象摆满了一剂剂的麻沸散;可能心灵的共鸣一时陶醉了读者的心灵,但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无甚帮助,这种美文的功效在于一时,不若《小学生字典》等工具书,在于一世。当然,诸君可以坚持认可自己的认知,美文读来又有什么不好!你是对的!我探讨的问题是,千万不要以认为未来世界里,困难都会从文字里解决,美文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只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方式;一种表达的途径;很多门之中的一把钥匙。
认可辅导教材。现在书商们认准了一个真理,学生们的钱太好挣了。日前,有一书商良心发现,大曝其丑,他说同一种辅导教材,他可以变化几个书名推出,目的只有一个,黑挣钱。家长们甚至老师们很多时候不加识别,只管购进,让那些埋头苦读的学子们,一遍遍走“老路”死学,为分数而“斗争”。学来学去,只为考试;考上大本,还要吃盐(研);吃完盐巴,还要支“士”(硕、博);混个白领,了此一生的歌谣,已成为一个学子不二的理想人生。
古时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尔后治国。修身齐家好理解,治国则很多人没有这个机会。现代社会这三个理想,均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经济社会物欲横流,真正做到身正家和为民效力,还真是楷模之人。果真立下此志,做到并非太难,坚定为众人谋福益的思想,全然把自己放在一旁,永远把公益当做自家的事情,这个社会才会真正进入文明社会、小康社会,不然光小康而不文明,教育还会是缺少榜样的官样文章,没有说服力。
快餐文化丢掉了什么
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时尚前沿如此接近。据调查,电脑、手机和MP3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新宠,而传统文化却受到冷落。这种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现象,正引起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忧虑。
大学生的“新三大件”
大学生小刘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家里要钱购置电脑,加上以前购买的手机、MP3,小刘的一套标准校园装备总算齐了。回宿舍玩电脑,上课发短信,走路听MP3,这可以说是当前一个都市大学生的标准写照。电脑、手机和MP3也因此成为大学生的“新三大件”。
据调查,学生宿舍开户上网的学生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2%,在校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三四个小时,有的甚至达到五六个小时。另外,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相当高。每50个人中就有40多个拥有手机,拥有率达80%以上。对于毕业生来说,这个数字就更高,手机拥有率能达到85%—90%。
大学生中拥有MP3的比率也在逐渐提高。
流行文化充斥校园
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学生小钟对笔者说,自己的电脑平时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也就是搜集一些专业资料,写写论文等。最主要的用途是下载电影,还有就是看综艺节目、球赛、玩电脑游戏。据调查,大学生上网一般都是看电影,看球赛,听音乐,浏览网页,聊天等。
与网络相比,短信因为其方便、快捷等特点,正成为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交际方式。大学生之间互发的短信,相互调侃的内容占了较大比例,其中包括一些黄色短信。
“我平常只看电脑报,除此之外就是玩电脑,文学书籍几乎不看。”某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位大学生对笔者说。据说,这种现象在理科学生中间并不鲜见,即使在一些文科院系,不读书的现象也时有存在。一位新闻学院的学生对笔者说,中学升学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看闲书,上了大学,主要精力用在考研和学英语上面,业余时间上网,除了看几本专业书外,阅读面很窄。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担忧,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很难真正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在大学阶段接触传统文学必不可少,可以丰富对人生的内心体悟,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针对当前校园流行的快餐文化,专家认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责任,需要社会、学校和老师都提
展开全部
解读“文化快餐”
随着面包、麦当劳、肯德基和快餐盒饭在生活中的出现,快餐几乎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必须与时尚。无怪乎有人说中国进入了“快餐时代”。
如今,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圈内,不信,你可以看看,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阅读原著;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变成了缩写本;二十四史有现成的译本;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即可;想了解明清史实,就请去看影视剧戏说……这些“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的名著缩写本和光盘畅销不衰。
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文化快餐”的最大特点就是“快”。一本砖头厚的大部头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能掌握其“精华”;一段几百年的历史,像压缩饼干,被浓缩在音画兼备的影视剧中。如同麦当劳、方便面有其存在的理由一样,笔者认为“文化快餐”也并非全无合理之处。但需注意:这种东西吃得多了,也会造成营养不良。这是因为,很多“文化快餐”往往是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甚至会使人上当受骗。
“文化快餐”作为市场经济的衍生物,正如洪水之蔓延,充斥城乡。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来势迅猛,甚至浸润到一向庄严的学术界。学者们近来十分热门的“话题”,在各种传媒的包装炒作之下,也变成了麦当劳的“热狗”,被捧上了台盘。“文化快餐”之不良部分正在时时刻刻争夺着健康的文化市场。对此专家指出:这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结果。因为“文化快餐”在所有文化门类中,商业化最强,也最有卖点,因此最受商家的青睐。这就不可能排除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一味媚俗,不惜抛弃其中的文化内涵,只片面追求娱乐效果和感官刺激,满足欲望,最终使它栽进了不良文化的陷阱。
那么“文化快餐”果真就一无是处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又何以解释今天它是那样的大面积流行以及众多人对它的投入和推崇呢?“文化快餐”的出现表明,它既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又对缓解人们在激烈竞争中产生的紧张、烦躁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调整效用。判断一种文化的是与非,不仅要看其是否有超越时代的影响,而且更要看其能否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自古以来,阳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同样也是文化。而且,后者对陶教百姓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前者。“文化快餐”对百姓来说,既是乐趣和享受,也是一种最直接、最普及的教育方式。否认和轻视这种文化现象,以粗陋、不雅为由,大加伐挞,将其一举剿灭,这不仅是对文化的粗暴,而且也是对平民百姓权利的扼杀。可以说,一个缺少鸿篇巨制、传世经典的国家,没有文化;一个百姓精神生活贫乏的国家,同样缺乏文化。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所谓“快餐”,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摆脱旧有的沉重、深奥,更加易读、易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当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对“文化快餐”持批判态度,主要是考虑到它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使一些人的文化趣味暴露出了严重的沙化现象。这当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所推崇的“文化快餐”应当是人类创造的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用鲁迅的话说: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奶。因此,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远离低级趣味,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随着面包、麦当劳、肯德基和快餐盒饭在生活中的出现,快餐几乎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必须与时尚。无怪乎有人说中国进入了“快餐时代”。
如今,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圈内,不信,你可以看看,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阅读原著;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变成了缩写本;二十四史有现成的译本;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即可;想了解明清史实,就请去看影视剧戏说……这些“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的名著缩写本和光盘畅销不衰。
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文化快餐”的最大特点就是“快”。一本砖头厚的大部头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能掌握其“精华”;一段几百年的历史,像压缩饼干,被浓缩在音画兼备的影视剧中。如同麦当劳、方便面有其存在的理由一样,笔者认为“文化快餐”也并非全无合理之处。但需注意:这种东西吃得多了,也会造成营养不良。这是因为,很多“文化快餐”往往是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甚至会使人上当受骗。
“文化快餐”作为市场经济的衍生物,正如洪水之蔓延,充斥城乡。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来势迅猛,甚至浸润到一向庄严的学术界。学者们近来十分热门的“话题”,在各种传媒的包装炒作之下,也变成了麦当劳的“热狗”,被捧上了台盘。“文化快餐”之不良部分正在时时刻刻争夺着健康的文化市场。对此专家指出:这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结果。因为“文化快餐”在所有文化门类中,商业化最强,也最有卖点,因此最受商家的青睐。这就不可能排除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一味媚俗,不惜抛弃其中的文化内涵,只片面追求娱乐效果和感官刺激,满足欲望,最终使它栽进了不良文化的陷阱。
那么“文化快餐”果真就一无是处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又何以解释今天它是那样的大面积流行以及众多人对它的投入和推崇呢?“文化快餐”的出现表明,它既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又对缓解人们在激烈竞争中产生的紧张、烦躁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调整效用。判断一种文化的是与非,不仅要看其是否有超越时代的影响,而且更要看其能否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自古以来,阳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同样也是文化。而且,后者对陶教百姓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前者。“文化快餐”对百姓来说,既是乐趣和享受,也是一种最直接、最普及的教育方式。否认和轻视这种文化现象,以粗陋、不雅为由,大加伐挞,将其一举剿灭,这不仅是对文化的粗暴,而且也是对平民百姓权利的扼杀。可以说,一个缺少鸿篇巨制、传世经典的国家,没有文化;一个百姓精神生活贫乏的国家,同样缺乏文化。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所谓“快餐”,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摆脱旧有的沉重、深奥,更加易读、易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当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对“文化快餐”持批判态度,主要是考虑到它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使一些人的文化趣味暴露出了严重的沙化现象。这当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所推崇的“文化快餐”应当是人类创造的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用鲁迅的话说: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奶。因此,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远离低级趣味,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心灵鸡汤》这本书就是一个例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面包、麦当劳、肯德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